“国色朝酗酒,天香夜染衣”---文人骂人技法的演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20: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 (手捂胸口,颤声)我、我、我……

诸葛:(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 你、你……啊……(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死翘翘)

呵呵呵呵!王朗是死了,里面骂人的技巧,容孤城----叶赫娜兰.孤城----给您,一一道来!----还是“二举一摔式”,没变!

精彩!端的精彩!
痛快!确实痛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8: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举一摔!

典型标准的二举一摔----举完道义举对手,举过对手摔对手----很纯正,比陈琳的讨曹檄文,要纯正的多。

为什么?---他不踏呀----不知道诸葛亮是不是有洁癖,他是举了,摔了,就是不去“踏上”那“一脚”,也许,他把王朗看成一坨便便,他怕脏?也许,摔过之后,诸葛丞相算定王朗先生就已经会“死翘翘”了,没必要?

这些,咱先不管,咱看看诸葛丞相是怎样“二举”的,怎样“一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8: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用的是举道义的同时举对手的“二举并举”的综合性举法:

1,“---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 必有高论,--- ---”

2,“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国难,则“匹夫有责”)

3,“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这可是标准的“清白身世”,当时甚为看重!)

“值此国难”,汉朝老臣,有何应该的操守?不谈“老臣”,就天下“匹夫”应该如何,这些,诸葛亮知道,王朗当然也知道。

读书人的操守,孤城说是“追慕先贤”和“登高一呼”,《礼记》上说的很简短----“修身,立言”----诸葛亮和王朗生在汉末,经历了两汉的教育,《大戴礼》,《小戴礼》,他们不可能反而比孤城生疏----他们知道,读书人的操守,有“立言”,有“登高一呼”。

既然有,值此“国难”之计,你王朗就有权利,当然,也有义务,在阵前“必有高论”了,这是“举”,既是按天下道义举,也是按读书人的操守去举---“二举并举”的复合式举法。

剩下的,是举王朗自身,举他的身世和所受的“教育”----举孝廉来的呀,德才兼备呀,等等。

这么一道“举下来”,从天地道义,到个人操守,逐渐到个人人格等等本身,还不把王朗举的高高的?

举高了,接着就摔----不仅仅边举边摔,而且,最后还有“综合性”一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8: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是花样---诸葛亮,也是“修身立言”之人,也是“追慕先贤”,“登高一呼”之人,既然著书立说,也是相当的有文笔之人-----您看《前后出师表》,那文笔,那真情,那错综,岂是常人所能为?妄谈文盲了。

不是人几个字就是“读书人”的啊,读书人有读书人的操守,您得“追慕先贤”,“登高一呼”才是读书人。

读书人写了文章,就是文人,文人有文采,写得漂亮,就是“优秀文人”。

诸葛亮,是读书人,是文人,是“优秀文人”,您说,他得找机会,那还不狠狠地,变着法儿地,慢慢地,优雅地,玩着花样地,骂死那王朗呀!

王朗死的太快,这儿,诸葛武侯还没骂够呢!

诸葛武侯怎么说?咱看看----边举边摔的咱就不提了,咱看看最后给王朗定性的“综合性一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8: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

诸葛亮给他定性了,定了一个啥?“谄谀之臣”!

不仅仅定性,还替他找了出路----“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

王朗也是读书人----就算当时不是了,但他曾经是,他出身是,对于读书人和天下兴亡,百姓疾苦之间的关系,他懂----他死了,被骂死了,他不是死在“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的。

他死了,被骂死了,他也不是死在“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上的。

王朗死了,他死在“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上!他就被这句话,给窝囊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9: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样?诸葛武侯的骂人技法,怎么样?

值得敬佩,应该歌颂!

真好,真巧!更应该学习!

别忙,我不反对“更应该学习”,但是,学来了诸葛亮的技法,在当今世界,有用吗?骂王朗的,甚至就骂死了王朗的技巧,在现在,有用吗?

王朗死了,我不禁想要歌颂王朗----如果诸葛亮骂的不是王朗,而是一群市侩,诸葛亮不是在三国时代,而是在2010年骂,死的,会是他骂的“王朗”,还是诸葛亮!

王朗还是有廉耻的,知道害臊的,虽然他被骂死了,我还是对他很尊重----现在有些人,你诸葛亮,骂的死吗?他们知道“窝囊”吗?知道廉耻吗?甚至,知道不知道,会不会,有没有那感觉,害臊呢?

他们已经不会,不会害臊了----他们的机体,失去了这种功能----没这种感觉。

那还不气死你诸葛亮呀!诸葛武侯?还丞相?认输吧您那唉。

点评

“他们已经不会,不会害臊了----他们的机体,失去了这种功能----没这种感觉。” 修改,改成: 如阳痿一般,失去了这种功能,这种感觉!  发表于 2010-9-2 14: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9: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会这样?

我说了,是“文武分家”的逐步加深,造成社会风气的变化和“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文化认同感对社会风气的变化,造成了被骂的人的结构,变了。

被骂的人变了,我们知道----晏婴和楚国君臣,伍子胥,申包胥这一伙儿,骂人和被骂的,与曹操,王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申包胥和晏子的骂,点到为止的骂,与陈琳和诸葛亮举起来再摔,就不一样,但是,社会风气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造成这种差异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9: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从孙武被吴君任命开始,文武已经有了分家的苗头,到了吴起,这种苗头成为风尚,秦朝,干脆文武分家,到了汉朝,固定,延续下来----真正对社会产生影响,是在两汉以降。

什么影响?

文过饰非!一部分已经成为文人或尚未成为文人的读书人,堕落了,成为或一定程度的成为“叛徒”,文过饰非成为愈演愈烈的坏风气----这东西,有文人骂过,在汉朝,风气之初----咱说什么来着,文人就是骂“始作俑者”的吧,谁?司马迁!在哪儿骂?《史记》!

感兴趣的可以查一查,孤城在此,还是不展开了----司马迁骂人,还沾染有先秦的“点到为止”,不是陈琳诸葛亮的标准的“举起来摔”,所以,就不费口舌了----您自己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9: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个“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对社会的影响,好的方面是,士君子主动地,薪火相传地,接受了“为了民族和文化,反而被民族成员所践踏”的自身消耗,像“微灯”一样的命运,摇曳在暗夜,被消耗,被撞翻,被踩踏的命运,如苏武,诸葛,岳飞,天祥,于谦,嗣同,国维等等,从此就不断了。

坏的方面呢?

是品格的两极分化----读书人到文人到士到士君子----这是一开始读书就被定下的方向,是读书人的方向,也是要求越来越高的方向。

另外呢?

一方面,不停地有人掉队,有人当叛徒,还有人认了几个字,来冒充读书人---外君子,而内乡原----败坏读书人的队伍;另一方面,是市侩越加市侩,流氓越加流氓。

这就是道义的两极分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9: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道义的两极分化和社会风气的文过饰非,造成了到了汉末,如果仅仅“点到为止”,就已经骂不到人了----骂人的概念呢?

孤城怎么界定的?

1,骂,要翻脸。

2,人,要有目标。

您都骂不到人了,您还骂什么骂?

于是,由“点到为止”,发展到“举起来摔”,而且,愈演愈烈,到了唐朝,到了李正封,讽刺,逐渐加入到骂人技巧中。

“国色朝酗酒,天香夜染衣”,骂了人,还让被骂的叫好,这样,才能让外人看出来,他,骂人了!

为什么?

还用说?被骂的人越来越能够“文过饰非”,也越来越不在乎,您骂了,只好给外人看看了----这就需要隐晦。

另外,连“举起来摔”都骂不到了,您不要加大力度?这就需要讽刺!恶毒的讽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4-29 09:1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