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发酵饲料原料工艺概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2: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居心兄"良苦"啊!

何唯内行呢?
内行,是对行业有整体把握并接受行业思维定式的人,接受思维定式,包括它的偏见.------这很有用,------有时,是偏见带来的教训,而不是知识指导下的经验,帮我们打开缺口.

当然,内行是太少了,就是在行业内,任何行业,都是如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2: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讲一个旧典故,引出经典发酵的一般特点.

1964年以前,中国的味精发酵已经早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其实就是东瀛鬼子的水平),很值得注意的是,在发酵行业,我国真正落伍是在70年代以后,-------经典发酵开始很晚,成为产业,距今不过不到百年时间,解放初,回国人员带来微生物技术,全世界都在同一起跑线.发酵过程重在监控,不在设备,----或,以经典工业足以支持经典发酵的必要设备,-------而且,发酵工艺早期以研究为主,中国的政治制度,对一般性的工艺探索,是有帮助的,但是,80年代后,进入后经典发酵时期,中国的化工和材料科学已经不能支持发酵上的探索,中国的发酵技术,才被抛下这么远.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2: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味精是能出口创汇的,主要购买力,是海外华人及其餐馆,日本人为了和大陆味精竞争,推出买一包日本味精,送一包大陆味精的策略,让华人自己选择,结果,大陆损失不少.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2: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处在何处呢?

味精发酵的两种工艺,1,发酵液中加入青霉素,加大细胞通透性,使小分子内容物快速流出,在细胞外得到积累,这样一来,细胞内谷氨酸浓度始终不够,则发酵过程得以实现.
2,选用营养缺陷型菌株,使细胞始终认为需要加大谷氨酸合成以使代谢"平衡",使谷氨酸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2: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细胞内浓度高,流出细胞,在发酵液(细胞外)累积.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4: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看到,这两种工艺的实现,都是在精密的全程控制下的,不如此就不能实现产品的顺利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线监测溶氧,PH,温度,每4小时(或2小时)取样检测(以实现监测)氨基氮,糖,溶磷,PH(重测,校正在线值),谷氨酸量,菌浓(发酵液离心固液比),及镜检菌体形态.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4: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工艺,注意的是检测细胞群代谢后所处水环境的溶质浓度变化,而不是细胞个体真实的代谢变化.这是经典发酵和现代发酵的区别.

只要 是经典发酵,代谢调控上就没有特别离奇之处,那么,日本人的高明之处,在哪儿呢?它们的神奇鲜味,来自何处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4: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能是发酵工艺差异造成,必然有新物质.很快,得知,是核苷酸.日本人加核苷酸在谷氨酸钠中.但是,国内没有核甘酸生产工艺.

欧美惹人士也在同年(1964)发表意见,人为国人不能生产同类产品.

方心芳先生闻之大喜,利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资源,于一年后,完成了食品级核甘发酵工艺的探索.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4: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这个工艺却实际上是酶解,而不是一般的发酵.

这个工艺,先用经典发酵得到复合酶制剂,在不提纯,不处理的前提下,处理原料,得到酶解的核甘酸.因为和发酵关系密切,而酶工程尚未成熟,所以,被人为看做发酵工艺.

后来,一切发酵得到酶或其他产物,而没有将产物提纯并变为商品,却进入下一阶段工艺的工艺路线,都看作发酵,而且,是经典发酵的一类很大的类型.


之所以在此提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饲料原料处理时,工艺类型与此相似的,有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7: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回到饲料发酵.

既然经典发酵是饲料发酵所能用的唯一模式,那,经历20几年发展后,现行饲料原料发酵是否都是经典发酵呢?

饲料发酵,很遗憾,是正在由传统发酵工艺向经典发酵过度的混乱状态.

1991年,山大的一个活动点
ESB高活性酵母,通过省级鉴定.在此前,自1985年起,共鉴定了4代产品.均为固体工艺.第5代,同样,也是固体工艺.
固体工艺并不是传统发酵区别于经典发酵的特征,关键在于,至此为止,工艺从军种进入最后一级发酵后,就不再能进行监测下的对代谢把握的控制了.
是否有有力的监测控制下的代谢调控,是判断是否为经典发酵的关键.

是不是不是经典发酵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如果不能应用经典发酵的工艺,就不能应用经典发酵的经验模式控制过程,就不能担保产品的稳定性.
山大强调代谢调控,这是山大发酵工程的传统,但是,由于1990前后的畜牧业当时发展状况,也内并未有稳定性的强烈要求.而后来,我们的饲料发酵,就进入了"祖国山河一片红"的阶段.

2006,09.第六届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某大学某研究机构,提出的豆粕发酵实验.
经过堆积接种发酵后,对产品进行较为详细及深入的检测,氨基酸成分分析,电泳,液相.饲养实验验证.
没有,也没有办法在这种工艺下实现监测及控制,随后的成品检测,已成马后炮,如果在大生产上,是不可想象的.
更何况,生产监测用的方法,往往是最简洁的,宁可牺牲准度,也要保障精度及快速的方法.-------如此才能保证工艺的可靠性.
这种常识,虽然仅仅是实验,但,工艺方向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饲料在国内,隶属于农口,但事实上却是工业,它容部下太多的不确定性因子的存在,否则就是自找麻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2 15:5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