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适之“麻将里有鬼”谈起----发酵工艺杂谈,献给发酵行业最帅工程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5: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检测的精度,只指第一类情况:“监测曲线的点,与真实曲线的点,具有一样或接近的,变化趋势”。

而发酵检测还可以接受第二类情况:“监测曲线的点,与真实曲线的点,具有可以预知的或可以忽略的噪音影响下的,变化趋势”。

为什么呢?是发酵不想仅仅得到第一类情况吗?这个“可以预知或可以忽略的噪音影响”,是发酵所需要的吗?

不是,是发酵过程,根本没法除去检测数据的背景噪声。为什么?

1,发酵的个体,细胞的复杂性。
2,发酵液根本不是牛顿液体,而是“气,固,液,胶四相”的可压缩非牛顿流体----而且,随着时间,这个流体的性质---也就是对检测精度的影响程度,还在变!

发酵过程控制的监测数据,什么时候离开过背景噪声?

这就是发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5: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酵检测数据的第二个原则,是什么呢?

我们看一下数据获得的限制或原则:

1,真实值不可得。
2,高密度取点。
3,多重数据建立尽可能多的平行曲线。

其实,发酵数据选取的额“第一原则,精度”,也是依照以上原则选取的。----在真实值不可得的情况下,建立多平行曲线的高密度取点下的采样与检测方法,必须追求“精度”----因为追求精度下的准度虽然最为完美,但实际上是不可能,舍尔求其次,于是,还是要“精度”了。

那么,第二原则是什么呢?

即时性!

因为真实值不可得,所以高密度取点,所以多曲线参照----好,您要在时间轴上高密度取点,当下一个点样本已经送到,“本”班次样本还没检测完,您安插那么多点干啥呀?没有快速的检测,就根本来不及反馈!

因此,即时性,是参数选点的第二个原则。

在这个原则下的要求,有两个:

1,数据检测的“前样本处理”,必须简单----简单离心,调酸碱,短时间静置必须完成“前样本处理”。
2,数据检测的“样本分析”,必须简单----加入反应液,简单滴定,比色,称重后,就会的到原始数据----当然,反应液可以很复杂,原始数据整理可以很复杂----但是,这些,都不占用检测时间。

说白了,这还是“即时性”!

总结数据采集的原则,就是:

1,精度。
2,即时性。


掌握这两点,就把发酵行业的骨架掌握了----如果还不能看做骨架,起码,就这两点,就是发酵的脊柱了。

发酵,以检测-综合-反馈体系为中心的过程控制技术展开,展开到动力工业,机械制造业,有机提取合成化工,分析化学,微生物培养技术,菌种技术等等,而检测,特别是检测建立的原则,是中心的中心。
所以,说它是“脊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6: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在建立了原则之后,我们看一下数据,或者参数,或者曲线的构成。

下面引用我以前一片文章的一段话,关于生理参数构成的:

“即检测值C=f(t)------(t为时间)的参数构成,或当C绘成曲线后,该曲线是由几条曲线复合而成。

除了C函数所试图表现得S的真实浓度,也即真实值外,C还由另外两个函数构成。

首先,由于液体深层发酵的发酵液是气-液-胶三相的非牛顿流体,且随着时间的进行,粘度这个监测误差函数的影响最大的参数也越来越大,所以粘度误差会是一个在X轴两侧振幅越来越大的一个震荡函数。

其次,是监测的随机误差。

这两个误差也是C曲线的重要构成部分。

由此可见,虽然我们得到了唯一的检测值,但C=f(t)表现得不是S浓度的真实值。检测值将会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受到更大的干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6: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下上文。

出于发表文章的需要,上文是以检测曲线为中心展开的,这样不好看明白,我们换一个角度。

不要以检测曲线(或所谓实测曲线)为中心,而以真实曲线(虽然这条曲线是不可得到的)为中心看一下问题,调理就清楚了。

我们是得不到真实曲线的,但是,不可否认,真实曲线是“真实”存在的----不然,检测曲线就没有任何意义,谈什么“精度”,“即时性”也就没有意义。那么,真实曲线有什么特点呢?

真实曲线的特点:

1,连续性。----这点已经证明(无限和有限关系时)。
2,可导性。----在证明曲线连续性时,这点也已经证明。
3,不可用简单函数拟合。----这一点,决定于细胞代谢的复杂性。

那么,真是曲线是怎样“变成”了检测曲线呢?或说,在映射到检测曲线时,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1,检测误差----大样本的检测误差,是某一常数,和随机函数的乘积。
2,在时间轴两侧震荡的振幅一般逐步加大的“噪声函数”---这是由于发酵液性质随代谢改变而对检测数据影响的结果,一般是随时间振幅逐渐加大,但是,没有固定振幅和周期,是真正的“噪声”。

那。

实测曲线就是由这三条曲线复合而成的。

由于随机函数和噪声函数的影响,实测曲线的性质发生变化:

1,实测曲线不是连续曲线----把实测曲线用插值法连在一起,虽然是习惯做法,但是,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只不过是“权宜之计”。
2,实测曲线不可导。事实上讲,在没有处理过的实测曲线上做任何形式的微分都是“错误”的。包括做“差商”。
3,实测曲线又是不能线性处理的。
4,实测曲线和真是曲线相比,变得更加不能“拟合”。

这就是实测曲线的性质,也就是发酵人员所面对的数据。

-------发酵过程工程师,就是面对几条,十几条这样的数据曲线,开始一天的工作的。

点评

注意连续性和可导性的丢失。  发表于 2010-7-26 16:48
此处重要,做个记号。(2)  发表于 2010-7-26 16: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8 10: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nqiang1984 于 2010-8-8 10:44 编辑

多亏孤城老师的指点,我才有幸运步入咱们发酵行业,进入安琪酵母,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对微生物和发酵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前孤城老师给我的一些思想也越来越能理解。希望今后孤城老师能继续给予指导,有机会一定去山东看您,望您指教。

还要谢谢孤城老师带来这么精彩的文章!期待您继续更新,呵呵。

点评

本来就是写给你的,没有提问了,我天马行空,到哪儿算哪儿。 近来做论文的补充实验,等搞完了,尽快开始更新。  发表于 2010-8-9 14: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8 14: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像是哲学啊!太深了,搞不懂。只想知道:卖菌种的那么多,我们敢买吗?我们该怎么办?请示下为谢!

点评

您知道了发酵的“最低难度”,考察一下,卖菌种的谁能做到这个水平,您不一定就用谁的,但做不到的,您就别用了。 就这么简单。  发表于 2010-8-9 14:34
任何学问做到后来,都是哲学了{:2_91:}  发表于 2010-8-8 15: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14: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其实,不是更接近数学一些吗?

我提到的“复杂”,“简单”,“模糊”,“明确”,“模型”,“连续”,“可导”,“插值”,“拟合”,“差商”,“概率”,“准度”,“精度”,等等,应该更像数学一些。

工科离不开数学,离不开数字。

在这儿,虽然谈数学,但孤城刻意回避具体数值了,可能看起来就不象数学了。不过,这个偏向,我会继续坚持----在这儿发帖子,如果全是数字,恐怕就没人看了-----就写成随笔,就是玩儿,让大家在娱乐中,了解发酵工业的核心。

这是孤城的初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20: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继续。

上文说到,不能以检测值为中心,揣测,思考真实值,而应该以真实值为中心,考虑,曲线是经历了怎样的修饰,而变成检测值的。

这样,就理解了检测值上,连续和可导的丢失。

思考和推理,到现在,严丝合缝,没有一丝差错。

但是,就这么简单吗?

不,恰恰相反,所有的推理,到现在,全是错误的,全是一厢情愿的----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是合格的发酵过程工程师。

错了?

是的。

错在哪儿?

推理过程没错,思考方式没错,甚至到现在,所有结论都没错,您说,错在哪儿?

错在,发酵过程工程人员,根本就不这么思考----他们不被允许这么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09: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把《国色朝酗酒,天香夜染衣》写完了,今天开始接着写这一篇----真是开始的越晚的,结束的越早。

我回顾一下开头,接茬往下写。

今天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13: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世界的本质看做是简单的,那么,就要把由于简单的累加而产生的“复杂”看做特例。

如果世界是复杂的,那么,所谓“简单”,一方面,是当所包含因素很少(有多少?很简单,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两点都是“有限”或可以看做“有限”)时的情况,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复杂系构成上一结构复杂系时,宏观上是简单化的----综合这两点,就是,简单,是复杂的特例。

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

我们还是看一下世界的本质-----用反证法,很显然,世界是复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4 11:2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