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最早进行“检测-分析-反馈”体系的额健全和建立,是在机械制造行业。那时候,作为精细化工的有机合成工业还没有真正变成“工业”,更不用说“发酵”。
后来,这个方法被引入到化工行业,然后,在参考有机化工的额基础上建立最早的发酵模式时(美国,青霉素),就套用了这个模式。
但是,机械制造面对的不是“流体”,而化工虽然面对“流体”,却可以基本等价为一个“匀质”的不可压缩的“牛顿流体”。发酵却远没有这么幸运,发酵面对的,不仅仅是可压缩的气液固三相的非均质流体,而且,里面还充满了大量的,数不尽数的开放的微型“复杂系”----细胞。显然完全套用“检测-分析-反馈”就不行了。而且,在机械制造和化工上的常见的很有效的应用数学方法,突然就变得没有意义----孤立曲线的插值和拟合,居然解释不了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换用其他控制模式(或计算模式),由于根本没有先例,就更不可能,只能在原有基础上改进。
怎么改进?全盘否定?从零开始?
不。
加大样本采点密度,增加检测参数,在宏观上,去推测,甚至“猜测”微观上的代谢,来进行反馈控制。
因此,发酵过程,在面对大量数据对过程进行控制时,用的是“综合”,而不是“分析”。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