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适之“麻将里有鬼”谈起----发酵工艺杂谈,献给发酵行业最帅工程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5 12: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孤城兄,所谓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自古罕有人明,即如美声,虽名美,然人多不以为美,通俗,名虽俗,然人多不以为俗。诚如韩娥之绕梁三日,雅俗共赏,方显弄弦之技。孤城兄深入简出,娓娓道来,如同聆听天音,使人不觉而陶醉其中,不知不觉而全篇已览,诚我辈楷模。观文之后,略有所感,现下言之,还请指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5 12: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9# 李向阳


    其一、你所表达的意思是否是说发酵变化万分,无法切实精确,因此要模糊,而化工本身又要求精确,因此要多采集数据,总结规律。结合两点,找到两个极点划一个区间,这个区间就是可以预知的部分。
  其二、为最求最大效益而非最高质量抑或最求整体高效而非个体高效,找到由简单到复杂的拐点。
综上,在可预知的部分那个区间里面包含由简单到复杂的这个拐点。做到一个简洁的预知。
个人理解能力有限,还请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18: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所表达的意思是否是说发酵变化万分,无法切实精确,因此要模糊,而化工本身又要求精确,因此要多采集数据,总结规律。结合两点,找到两个极点划一个区间,这个区间就是可以预知的部分。


前半部分是对的。

后半部分:“结合两点,找到两个极点划一个区间,这个区间就是可以预知的部分。”

这句话错了两点。

1,发酵生理曲线,我已经花费大量篇幅,来证明它的“连续性”,发酵数据分析,不能分“区间”进行。

2,不存在与其它部分不同的“可预知部分”。
发酵生理数据分析,所有部分都是不可明确预知的,如果不然,就不存在发酵的“数据分析技术”了----直接套用化工就可以了,何必用发酵行业的“思路”?所以,孤城问“真数据?”自答,“假数据!”,更重申,“就是真数据,也是假数据!”
发酵中的“真”,是相对的,偶然的,“假”,是绝对的,必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18: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极点的存在,是指函数的“极点”,就是大一《高等数学》的函数极点。

极点标示代谢抑制的存在或已经存在。并不能孤立的以极点划分任何形式的“区间”,“阶段”----那不是发酵的思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18: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理,拐点,也就是函数的“拐点”。

并不是有简单到复杂的“拐点”----简单到复杂的飞跃,那一点叫“节点”,是一个哲学概念。

“拐点”是数学概念。

是指函数的二次微分为0的点。

拐点和极值,都说明在此之前就已经产生代谢变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18: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最求最大效益而非最高质量抑或最求整体高效而非个体高效,”

这句话不可理解。

在工业中,质量的稳定,是高于所谓“最大效益”的,没有稳定性,就没有工业。工业的所有效益,都在“稳定性”中来。为什么工业会有“检测-分析-反馈体系”呢?

请朋友想一想。

“整体高效”和“个体高效”,这些东西,不是发酵行业,起码,不是过程工程师要面对的----可能企业的经管人员会想到,但的确和生产风马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19: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写这个东西,是想让诸位真的明白一下“发酵”是怎么回事。

将几个笑话:

1,一个聪明人人很谦虚,他很好学,要盖一栋大楼,100多层吧。

于是,他找了一块沙土地,而且,虽然很好学,向整体规划等等,都很好,但是,有人“建议”在沙土地上建楼,就是不打地基----这样的建议,这个聪明人,会接受吗?

发酵的地基,就是发酵工业的特殊的行业思路,不在工业的基础上,搞什么“沙上楼阁”,呵呵,窃以为未必合理啊。

于是,我把这个地基,给畜牧业朋友们看看。

2,你有一个邻居,砸白铁皮的,昨个儿,突然告诉你,他在后院用一晚上时间,叮叮咣咣砸出一辆奔驰----200多迈的那种,还说要送给你,让你开着上街飙车。请问,这一夜而成的奔驰,您敢开吗?

奔驰,属于机械制造,比发酵矮了接近4个门槛----技术层次,差海了去了----这您不敢开,不敢飙车,那您就敢用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发酵”产品,或者,自己所谓“生产”的“发酵”产品。

发酵人员看了现场工艺,是要吐血的!

点评

如果你是聪明人,自己看着办 如果你是傻瓜,自己看着办:4d:  发表于 2010-7-25 20:28
这两个笑话,是我写这个东西的目的。 就为着一句“事实胜于雄辩”,于是,辩什么辩,把发酵摆出来,让朋友们自己看,得了。 嘿嘿,孤城受了这句话的“毒害”了。 我不帮你们判断,我只罗列事实----您自己看着办。  发表于 2010-7-25 1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5: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化工,和发酵的区别,是“发酵,可以只需要,也只能够,得到“间接”的“假”数据。区别,就这么大!”

这个区别是怎么来的?

是大样本和均质样本的区别。

那既然发酵得不到“真数据”,那么,发酵的参数选择,还会可以追求“准度”吗?当目标是看不见的,还会在意准星与枪管的角度吗?

当然在乎,不过,肯定不会特别在乎----下面,我们就用射击,来看一下发酵中精度和准度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5: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我们隔着一层不透明的介质,去向目标射击,如果射中了,就会有“砰”的一声传来,但是,目标,却是看不见的。

这是什么模型?

检测的“”间接模型。

在这种情况下,“准度”,将不再向以准星校正弹道的检测方法那样重要。

什么重要?

精度----在目标不可见,以弹道校正弹道的情况下,精度,变得异常重要。

也就是说,检测值可以离所谓“真实值”比较远,但是,1,每次平行检测的数值振幅,必须要相当的小。2,监测曲线的点,与真是曲线的点,具有一样或接近的,或可以预知或可以忽略的噪音影响下的,变化趋势。

这就是对发酵检测的第一个要求“精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5: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精度的要求,是高于准度的。

在发酵过程控制中,是精度,而不是准度,保证了数据的可参考性。

在大样本检测中,精度,是密集取点的前提,没有精度,就没有密集取点----检测精度和密集取点的结合,才保证了数据曲线的连续性!

当然,在发酵中的精度,和一般检测的“精度”还是有差别的,差别在哪儿?我们看一下上文:“监测曲线的点,与真实曲线的点,具有一样或接近的,或可以预知或可以忽略的噪音影响下的,变化趋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4 11:3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