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孟俊英 于 2009-9-5 20:02 编辑
d 溶菌酶
溶菌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现在研究最多的是鸡卵清溶菌酶,效力是其它种类溶菌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现在通过基因组学的方法获得溶菌酶表达量特别高的基因工程菌,技术路线是非常清晰的。已知的溶菌酶的作用机理为:细菌的细胞壁由胞壁质组成,胞壁质是由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glucosamine,NAG)及N-乙酰胞壁酸(N-acetylmuramic acid,NAM)交替组成的多聚物,胞壁酸残基上可以连接多肽,称为肽聚糖(Peptidoglycan)。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是由NAM、NAG和肽“尾”(一般是4个氨基酸)组成,NAM与NAG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肽“尾”则是通过D-乳酰羧基连在NAM的第3位碳原子上,肽尾之间通过肽“桥”(肽键或少数几个氨基酸)连接,NAM、NAG、肽“尾”与肽“桥”共同组成了肽聚糖的多层网状结构,作为细胞壁的骨架,上述结构中的任何化学键断裂,皆能导致细菌细胞壁的损伤。溶菌酶能有效地水解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其水解位点是N-乙酰胞壁酸的1位碳原子和N-乙酰葡萄糖胺的4位碳原子间的β-1,4糖苷键,结果使细菌细胞壁变得松弛,失去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最后细胞溶解死亡。
评论:溶菌酶的局限性通过上述的论述想必很多人已十分清楚,其实本版块中已有大量的帖子论及,(1 )“在采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溶菌酶能发挥其独特的效果”;(2)“与抗生素合用,效果还是不错的”;(3)做抑菌试验,效果明显。以上三个命题有真有假,本人微生物学知识粗浅,只能通过逻辑推理加以分析:
(1)细菌对抗生素已产生严重耐药性,用溶菌酶直接作用于其细胞壁,能发挥其独特的效果。
对于G+细菌与G-细菌,其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不同,G+细菌细胞壁几乎全部由肽聚糖组成,而G-细菌只有内壁层为肽聚糖,因此,溶菌酶只能破坏G+细菌的细胞壁,而对G-细菌作用不大。所以溶菌酶的作用越看越象是青霉素(目前细菌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性普遍存在),而对革兰氏阴性菌,溶菌酶的作用效果有限。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