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谈谈我的拙见:
我看了许多分析者,真正客观分析的人总能让人信服;屁股坐在哪里,就说哪里话的人,即便是受人尊敬的专家,也让人质疑! 血浆到底用不用?养猪户和哪些饲料厂家自己去思考吧,但是,目前,似乎一些血浆使用者慢慢不再大吹特吹了,血浆生产、供应商腹背受敌了,处处被动挨打(市场观察,不属于个人臆断,应该算目前的事实吧)。
我是个不学无术之人,没有自己的见解,血浆的作用机理听了许多专家的高见,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到现在反而搞得我更糊涂了,血浆使用效果好!?好在哪里,一般认为增加采食量,提高断奶重,皮红毛亮,使用阶段:断奶前。当然前面有朋友说:周安国教授建议血浆也在保育阶段使用,也就是延长血浆制品的使用时间了,但是我看到的基本上只有教槽料中使用。血浆制品发挥好的效果作用机理:我列举市场几种说法:
1)血浆有血腥味,猪和人一样,有嗜血性,喜欢喝血(呵呵,我不喜欢!),对血浆的血腥味很刺激,从而提高采食量,采食量提高了,猪当然长得好啊!其他的作用就没有啦!就是诱食效果!
2)提供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这是主要的说法,
3)血浆蛋白粉可以不经过消化,直接吸收,所以是很好的蛋白原料,这是一家血浆蛋白粉公司人员的说法。
针对上面的说法,我提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思考:1)如果血浆制品仅仅是利用它好的诱食性效果,得力于它的血腥味,那么,我们深入一下,为什么血液制品有血腥味?翻开我尘封已久的教科书《家畜生理学》,讲到“血液有血腥味是由于血液中有挥发性脂肪酸的缘故”,那么,我们为了避开血浆所谓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和高昂的价格,去使用一些能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的添加剂呢?比如短链脂肪酸盐之类的物质,那个味道也是腥臭腥臭的,同时,反向思考下,血浆制品经过高温、喷雾干燥之类的处理,挥发性脂肪酸无法除去么?血浆制品中怎么还有那么高的血腥味呢?
2) 如果是利用血浆制品中的免疫球蛋白,我感觉:第一,血浆制品中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应该生产商都要提供,如果含量高的话,能否说明生产商采用的血源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很高,那么这么高含量的免疫球蛋白,也就是很高的抗体含量啦,能否说明提供血源的猪体内存在多种病原呢?;第二,血浆制品中的免疫球蛋白,应该属于大分子蛋白吧,翻开教科书(因为我无知,所以只能查书),写着“新生幼畜的血浆中不含免疫球蛋白,仅能由母畜初乳中提供获得被动免疫”“幼畜出生后24-36小时内,肠壁可以吸收初乳中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因而获得被动免疫”而之后,外源的大分子蛋白都会受到动物内环境中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膨胀、切断成小分子的小肽和氨基酸之类进一步吸收。那么在动物体内是否能直接吸收免疫球蛋白?血浆制品的免疫球蛋白是否会在采食后进入体内被消化酶破坏,进而无法发挥作用?周安国教授提出学讲座制品可以在保育阶段使用,进而降低圆环病毒病的发生,是否证据确凿?
当然,现在很多人最关心的、争论最多的是血浆制品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有人认为不存在血浆制品的安全性问题,有人认为血浆制品安全性问题国内的小厂可能存在而大厂可能不存在,我没有证据,不去区分,只不过,前几天,我跟一位中科院上海兽医所的教授交流,他提到曾经多次在目前市场供应的血浆产品中检测到多种病毒,声明是道听途说!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