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更加注重提高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当前关键是要稳产量、提产能。稳定粮食产量是前提。“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是更均衡更全面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产量不再重要,粮食不可能总是增产,但绝不意味着粮食生产可以放松。中国有十几亿人,而且人口还在增加,消费水平还在提高,粮食问题丝毫马虎不得。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当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谷物、口粮保住,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棉油糖、“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提升粮食产能是根本。有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才有底气。要坚持“一稳、两保”:就是粮食播种面积特别是谷物播种面积总体稳定;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和主产区重农抓粮两个积极性。从长远来讲,要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2015年,农业部门要配合国土部门,开展好这项工作,首先从大中城市周边等重点地区开始推进。同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大科技创新推广力度,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二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现代农业首先是质量安全的农业。要让消费者不仅吃饱吃好,还吃得安全放心,农业部门要有这个担当。要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治本之道,是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要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源头治理,规范生产过程,着力打造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知名品牌。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监管,抓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启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监管机构和监管机制,加大日常执法与集中整治的力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应该是高效农业。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选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新品种,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现在户均不到半公顷地的规模,显然难有高效益。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特别是向种田能手流转,引导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提高规模效益。要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推进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业态,引领种养业品牌培育与产业升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转方式,调结构,提效益,增收入,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这已为实践所证明,要把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经营性服务紧密结合,实现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四要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要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下决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是做到不欠新账,逐步使透支的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一方面,切实加大耕地、水、草原、水域滩涂等保护力度,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大治土治水力度,适当降低农地开发利用强度,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严格管制滥用乱用农业投入品,净化、修复农产品产地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