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些年,农业虽然保持了增粮增收的好势头,但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当前与长期等方面矛盾上升。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虽然农业技术设施装备条件逐步改善,但“毛细血管”不发达、“最后一公里”不到位、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但小规模经营仍占大多数,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很多地方农民依然是按习惯种养,凭感觉种养,跟风种养,走不出“多了多、少了少”的烦恼循环。虽然我国是种养业生产大国,但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我们的软肋,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脱节,农业内部潜力挖掘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只有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才能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才能使农业成为有前途、有吸引力的产业。 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面临着难得机遇。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保障。连年丰收后,主要农产品库存充裕,有的达到历史高点,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使农产品出口、消费和加工需求增长有所减弱,农业生产保数量的压力会有所缓解,这为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安全并重转变打开了时间窗口。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留出了余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底线。农业生产可以由过去的保全部、保所有向保重点、保口粮转变,这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增添了拉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7000美元,进入食品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阶段,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而且要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未来优质安全生态农产品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条件。当前,全球谷物总体产大于需,大宗农产品库存消费比均处于历史高点。这为我们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提供了现实可能和操作空间。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发展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 记者:那么,推进我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是什么? 韩长赋:推进我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引领,以法治为保障。转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调结构,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特点,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生产优先序和区域布局,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 记者:新形势下“转方式、调结构”,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粮食生产还要不要抓那么紧?其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 韩长赋:关于粮食问题,中央的态度十分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绝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李克强总理要求,粮食决不能出现大的滑坡。推进结构调整,绝不是简单调减粮食,在这方面我们有过几次深刻的历史教训!无论怎样转、怎样调,都绝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