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答本报记者问 编者按: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主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形势?农业如何适应新常态? 韩长赋: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更为迫切。这是中央全面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深刻分析农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战略要求。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常态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紧迫又长远,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适应新常态,首先必须更加重视农业、稳定农业。农业农村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是调节劳动力就业波动的“蓄水池”,是扩大消费新的增长点。只有持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巩固发展稳粮增收好形势,稳定农产品(13.52, 0.42, 3.21%)供给和价格,才能为适应新常态稳定市场信心、扩大回旋空间、增强应对底气。适应新常态,必须着力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农业发展环境、条件和要求都将发生相应变化,面临的新老问题和矛盾将更加突出,只有内强素质、外迎挑战,加快转型、创新发展,才能突破制约,建立起更加稳固的农业基础。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已经到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历史阶段。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不能再“滞后”下去了。实现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巩固农业基础的根本途径,从现在起,必须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完成好稳定产量、保障供给的首要任务,又要兼顾好提高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既要适应国内发展环境,又要放眼国际竞争态势;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又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目标,以改革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强化政策法治、设施装备、人才服务等支撑保障,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保护体系。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如何应对农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韩长赋:是的。为了应对农业发展现实挑战,必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但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突出表现在: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多年来资源条件已经绷得很紧,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更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挑战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已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并存;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一些农产品库存增加与部分农产品进口增加并存;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农产品价格却弱势运行,导致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导致进口持续增加,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给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上述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暂现象,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都倒逼着农业必须“转方式、调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