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喂饲误区十二 转群不科学.在农村,养殖户养猪,大都是外购仔猪.这些猪大多不是一窝猪(非同母),因气味不同,他们会相互撕咬,以强凌弱.加上断奶及换料应激,猪只不仅食欲不振,而且活动量大,有可能一周都不太长肉.更为重要的是可能产生弱猪.这就形成转群应激.而在大的养殖场,即使自繁,转群应激也不可避免.而几乎所有的猪场或养殖户,都忽视转群应激.即使有人重视,也没有比较好的方式或方法,也只能不了了之.所以,不会科学转群,也是影响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32.喂饲误区十三 猪舍内空气潮湿污浊,有害气体含量过高,均会严重影响到肥育猪的食欲、健康和增重,并可引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所以,猪舍必须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温湿度适宜.否则,空气品质及通风不良,也会影响料肉比 2~15%?及 1~5%. 33.喂饲误区十四 搅拌不均匀在许多猪场出现过,手工拌料自不必说,就是机器拌料也常出现搅拌不均匀的情况.边粉碎边出料的有,搅拌时间不足的有.最容易忽视的是在饲料中加入药物或微量添加剂,不通过预混直接倒进搅拌机,在上千斤饲料中加入几十克药品,很难做到搅拌均匀.而这种现象饲料厂也存在.因为工艺毕竟还得人操作,搅拌如何你又如何知道? 34.喂饲误区十五 在人们的潜意识或下意识中,猪圈就是最埋汰的地方(常说某人住的象猪窝),而猪就是最不卫生的生物.因此,人们的潜意识或下意识中,猪用不着卫生. 所以,传统养猪基本是不清理粪便.即使是清理,也不是清理干净.而现在养猪,粪便是清理了,可是,许多卫生死角却忽略了.比如墙壁、过道、料槽、天棚等等. 事实上,如果猪能像人一样卫生(新鲜粪便基本无害),凭猪的免疫力、抵抗力,是不会死猪的,如果不死猪,养猪就毫无风险.因为少赚或不赚,毕竟还是有赚的时候.然而,若是死猪,就不是少赚或不赚那么简单了,有可能是血本无归,还谈什么赚钱.所以,卫生误区,恐怕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最大误区. 35.喂饲误区十六 有人说,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不好,会影响料肉比 1~5%,可是,如果猪只爆发疾病,还有料肉比可谈吗?所以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不好,也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重大误区. 我们来看看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是如何不好的.传统养猪,猪舍及饲养用具根本就不进行清洗消毒,刷刷喂料槽就是最大的程度了.而现在养猪,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都是在猪出栏后或进猪前进行,这就难免会有药物残留.而残留的消毒药物.猪是会舔食的,而药物是会对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的.轻者不长肉,重者造成溃疡,而料肉比就会大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包括现代化养猪场在内,目前都没有"猪的在圈消毒"的.因此,就算有疫情出现,因为猪只在圈,也是没法进行消毒的. 事实上,消毒胜过治疗,科学消毒胜过投药,消毒可以减少投药,投药不能代替消毒. 所以,科学、规范的消毒措施: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杀灭病原体最重要、最有效、最经济的防范措施.而消毒不同于治疗性药物,有时做不到立竿见影.不能直接见到效果,有时猪场不消毒也不生病.也有时消了毒猪照样生病,(这有可能是消毒剂质量有问题或消毒方法不对),养猪管理者忽视消毒防疫的. "猪的在圈消毒"应该是一种新技术,目前还没见有人使用.若能推广,每周进行一次"猪的在圈消毒",将会大大降低猪的死亡率. 有些养猪者还存在如下消毒误区 误区一:未发生疫病可以不进行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灭传染源的病原体,疫病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但在养猪生产中,有时没有疫病发生,但外界环境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释放病原体,病原体就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和其它生物等途径,入侵易感猪,引起疫病发生. 如果没有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超出猪体承受浓度时,就会引起疫病大发生.因此,未发生疫病地区的养猪户更应进行严格到位的消毒,防患于未然. 误区二: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大扫除. 由于养猪场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粪便、饲料残渣、猪分泌物、体表脱落物,以及鼠粪、污水或其它污物,这些有机物中藏匿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这会消耗或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严重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所以说,彻底清除是有效消毒的前提(卫生清除是最便宜、最有效的消毒). 误区三:已经消过毒猪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尽管进行了消毒,但并不一定就能收到彻底的消毒效果,这与选用的消毒剂品种、消毒剂质量及消毒方法有关.就是已经彻底规范消毒后,短时间内很安全,但许多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飞禽,老鼠等媒体传播,猪自身不断污染环境,也会使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必须定时、到位、彻底、规范消毒,同时结合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才能做到猪不得病或少得病. 36.喂饲误区十七 目前,养猪所用的饲养用具(如圈舍、料槽、工具等等)还很不科学.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饲养用具不科学,就有可能多耗料,更有可能多死猪. 37.喂饲误区十八 有些猪场,为保证猪的瘦肉体型,严格限制猪采食,本来160天可以出栏的猪却要养到180天,有的甚至养到200天.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因每增加一天饲养,猪的维持饲养就要多一天,就按维持饲养需每日一公斤料的话,多养二十天就需多用20公斤料,折成本三十多元,对一个规模猪场来说,这个数额是很大的.而农户养猪时常忽视最佳出栏时间,出栏随意.事实上,猪的生长规律是50公斤后生长加快,100公斤前增重下降,继而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必须做到该出栏时就出栏.更有很多经营者,寄希望于推迟肉猪出栏时间,等待较高的市场价格,期望提高市场价格来增加经济效益无可非议.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一定范围的价格上涨,并不一定会带来收益的增加.原因在于,肉猪达到适宜出栏体重后,随着日龄的增加,饲料报酬反而降低,单位增重的饲料成本会增加,较高的市场价格所带来的收益可能被饲料成本的提高所抵消,更何况市场价格的升降又是难以准确预测的.所以,肥猪存栏时间过长,也是影响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38.喂饲误区十九 目前养殖户大都忽视"防重于治"的原则,他们存有侥幸心理,连猪的几大传染病疫苗也不接种,结果使猪病增多,有的甚至出现花钱治不好病的现象.即使一些慢性病虽不能造成猪只死亡,但会影响猪对饲料的吸收利用,抑制其生长发育,推迟出栏,增加料耗,得不偿失.因此,不注重防疫,也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39.喂饲误区二十 粪便通常会污染地下水、地表水,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许多猪场还是忽略粪便或土壤管理.然而,粪便中除了含有氮、磷、有机物和硝酸盐以外,很有可能含有病原体.而病原体通常指任何能在其它动物或人类引起感染或疾病的病毒、细菌或原虫.这对养猪场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实际上,由于粪便和其它副产物管理不好,而猪场爆发大面积疫病的先例,比比皆是. 40.喂饲误区二十一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也是运送营养的必须物质.缺水初期,猪食欲明显减退,尤其不爱吃干粉料,随着失水的增多,猪的食欲可能完全废绝. 水是养猪人最容易忽视的、最廉价、最重要的营养物质. 水对猪的功能如下: 创造安全环境,运输机体内的养分、代谢废物和激素;维持体温恒定和酸碱平衡;参与机体内的许多化学反应. 如果水不能足量的满足猪的生理需求,那么猪的免疫系统是无法维持正常的. 猪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获得水,饲料、饮水、体内代谢水,很少有人系统研究过猪对水的需要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认为猪需要水时就会自觉饮水,我们只要提供充足的饮水 就行了. 另一方面客观事实是:确定猪对水的需要量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也很少有商业公司愿意出钱给科研人员去研究这个在商业上没有任何意义的课题(尽管水的课题在养猪生产中非常重要).再者也不能用研究其他营养素需要量的方法来研究水的需要量.在研究氨基酸或能量的需要时,通常采用的评定指标不适用于研究水的需要量;另外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日粮组成(矿物质和蛋白质含量),特别是盐的摄入,都影响水的需要量. 目前,很多猪场(特别是小规模猪场),在 水温、水质、水压、饮水器安装的方法等问题上,都存在不能满足猪的行为学特性和生理需求的问题! 为了保证猪的饮水量,饮水器水流速度应调控为每分钟0.5 -2.0升,并且经常检查,确保无障碍.饮水器的高度应比猪背部高出5-10公分. 喂料后在食槽中注入水源对增加猪饮水量是有刺激作用的;由于猪不愿意舔水,食槽中水深非常重要.对于成年种猪建议食槽水深为3.8cm以上. 当仔猪出现拉稀时不敢给水喝,怕越是喝水越是拉稀.几乎所有农民都有这种观点,这种误区就导致仔猪拉稀后出现脱水而使病情更严重. 41.喂饲误区二十二 养猪的最大风险是什么?死猪!而死猪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不是什么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甚至口蹄疫、蓝耳病之类(我是否胡说,您得看完),因为"防疫管理",这些病是"不应该"死猪的.然而,就目前的养猪而言,"防疫",不仅仅是机械化、现代化甚至大型养猪场在搞,农民养猪也防疫.可是,一有疫情,为什么农民养殖户的猪还是成批成批的死于疫病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忽视防疫管理". 疫苗疫病防治费用虽然占养猪成本很小的比例,但很多生产者尤其是农村养猪户,存在侥幸心理,少用甚至不用疫苗,有的采用价低质差的药物,以降低生产投入,往往导致疫病发生,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这等于是完全忽视防疫管理, 而有的虽然注重疫苗接种,就以为这就是完全的"防疫管理",实际上这是极大的认识错误.其实生产中猪的实际免疫力大多低于正常免疫力.也就是说,不是说你进行了疫苗接种,猪群就具有绝对的免疫力.因为:猪群中若有如下状态的猪只,如:营养不良(如食物中缺乏某些维生素、氨基酸、微量矿物元素、甚至饮水不足)、应激状态(造成代谢紊乱与营养素缺乏)、 霉菌毒素中毒、病原体感染(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抗原刺激过频,造成信息干扰、应答紊乱、抗生素滥用(尤以某些化药为甚)、寄生虫病(破坏正常组织、细胞、毒素干扰)、伤寒(感冒……)、拉稀等等 .此类猪只因以上种种,就会产生免疫抑制.此时它的免疫力、抵抗力几乎为零,简直是弱不禁风.这种"弱猪"虽然经过诸多防疫,可由于其体弱,因此一有疫情,首当其冲,它们就成了疫病的温床,进而也就成了最大的活体传染源.成批死猪也就在所难免. 事实上,"防疫管理"就是要消灭那些产生"弱猪"的诸多因素.比如,环境因素:包括猪舍、栅栏、工具以及环境温度、湿度、通风情况、卫生情况等.如果环境过热、过冷、湿度大、通风不良都会使动物出现应激反应,使动物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接种疫苗后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细胞免疫应答减弱,抗体水平低下.然而,如果卫生条件好,消毒全面科学,就会大大减少动物发病的机会.即使抗体水平不高也能保护动物不发病,如果环境差,就会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抗体水平比较高的动物也存在发病的可能性.而生产实践中,特别是一些技术力量不强的小型养殖场或个体养殖户,经常会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有时就是免疫程序上的问题.虽然经过多次免疫后,动物还是没有很高的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