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饲料误区二:不注重饲料营养. 传统养猪,猪吃什么,根本就不用研究."猪食"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就是猪吃就行,哪管什么营养.所以,农户养猪大都不懂饲料科学配合或不明白全价饲料的含义,有啥就只喂啥,造成自配饲料营养不全或不平衡,猪只生长缓慢,养一年才能出栏.维持猪只生命体征的消耗过程(时间)过长,饲料浪费不算,一年少养两拨猪,就不只是浪费那么简单,而是三年少赚五年钱. 15.饲料误区三:使用高水分玉米而不改变配方 在秋冬季,常听到养猪户反映预混料或浓缩料质量不好了,猪光吃不长.根据了解,造成猪生长缓慢的原因并不是由预混料或浓缩料质量引起的,而是由于当时玉米水分过大造成的.因秋冬季,气温偏低,猪对能量的需要量要大于春夏季节,而这时的玉米多是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多在20%以上,所配合出的饲料就存在能量不足现象,如不修改配方,且按固定饲喂程序进行的话,必定会出现能量不足,影响猪的正常生长.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很简单,一是在其它原料不变的情况下,加大玉米比例,同时加大饲喂量;二是在用湿玉米的同时,配合高能量饲料如油脂等,这适合于需要能量浓度大的乳猪料或仔猪料中. 16.饲料误区四:不按配方加工饲料 不按配方加工饲料有几种情况.一是加工料时不过称;二是缺乏一种原料时,轻易用其它原料代替;三是原料以次充好,如用湿玉米代替干玉米、次粉代替玉米等.以上三种情况都会破坏饲料配方的合理性,影响饲料利用率. 17.饲料误区五:适口性 减少生产投入,的确可以降低生成成本.但这并非必然结果,有时适得其反. 因为饲料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70%左右,降低饲料成本以增加养猪效益确实是一条有效途径,但很多养猪经营者只注重降低单位重量饲粮的成本,而忽视了饲粮的质量,甚至采用劣质原料,结果导致饲料适口性不佳,猪只采食量大幅度降低,而延长了存栏时间.反而使单位增重的饲料成本增加,事与愿违. 18..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的误区 一.高蛋白低能量 只求满足粗蛋白的要求,而忽视能量水平,更不能顾及消化率.而客户也只是问产品的粗蛋白质含量多少,有无鱼粉,从未问询能量多少或蛋白质能量比是多少.结果是猪为满足能量需要而将粗蛋白转化为能量,采食量却上升.蛋白能量比是关键.配方的能量低于标准要求,配方中的粗蛋白也要随之下降,而蛋白能量比不变.蛋白能量比在标准中有规定,不宜擅动,肉鸡和猪料同样也要关心蛋白能量比. 二.忽视配合饲料原料的消化率 忽视配合饲料原料的消化率,是用大豆粕以外的杂粕时常遇到的问题.由于不计较其所含有毒有害物质,使产品达不到预期的生产效果.尽管已有无毒素的棉籽和双低的菜籽,但配方所用的是何种产品就难说了.因此对棉粕、菜籽粕的一般用量不宜超过5%,为了降低成本,配方中加入无营养价值的沸石粉、麦饭石和稻壳粉就更使能量降低了.杂粕最好用于反刍动物的牛羊,以节省大豆粕去喂猪和鸡. 三.滥用饲料添加剂 误以为加的种类越多效果越好,而忽视了主料的重要作用.具体地说能量、蛋白质必须作为主料而首先满足其要求,而且要尽早放弃药物促生长和保健的观点.药物残留使我国生产的动物食品难于出口,中国人也深受其害.维生素和饲料级氨基酸,国际饲料分类早就明文规定其不是添加剂.所谓的营养性添加剂是无中生有的东西.有的作者著书说油脂、血粉、羽毛粉也是添加剂,更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 四.要以补充钠、氯取代传统的定量添加NaCl 动物需要的是体液的钠、氯平衡,而动植物饲料原料中的钠、氯含量则不适合于动物需要.粮谷类及其副产品多是钠<氯,动物性饲料多是钠>氯.而单胃动物和禽类所需则是钠>氯的多,氯>钠的相当的少.NaCl却是钠<氯,传统的方法是加定量的NaCl.结果是动物体液的钠和氯失衡,形成钠低氯高,与生理要求相反.因此引起饮水量和粪便含水量、尿量发生变化,使蛋品质下降,破损蛋增加.所以要以NaCl补充氯和钠,不足的钠要用NaHCO3补充就可保钠、氯平衡.所需钠、氯数量请查阅家禽和单胃动物的NRC营养需要或一些国家的饲养标准.我国还无此规定发布.我们设计配方时一直采用NRC的数据,在实践中安全可靠. 19..饲料误区六: 一年四季,气温不同,猪对营养的需要也不同,但现在不论饲料厂推荐的配方,还是请专家设计的配方,都不可能在一年四季都适用.冬季用高蛋白配方,会造成蛋白的浪费,夏天用高能配方会造成能量的浪费等.如果我们能适时调整配方,使全群料肉比降低0.1的话,对一个万头猪场来说,一年就可节省饲料10000×90×0.1=90000公斤,折合人民币12万元以上.也许有人要问,恒温养猪也存在这种问题吗?那是当然.因为,在北方,冬季取暖连楼房要达到18℃都不容易;而在南方,高温降低也很难. 20.喂饲误区一: 饲喂不科学,是养猪多耗料、出栏慢的重要原因.也是养猪不赚钱或赚钱少的又一原因 在农村,许多养殖户养猪,常常是饲喂时间、次数随意,常出现闲时勤喂、有事少喂、农忙断顿的粗放饲养现象.就是大型养猪场,也有喂两遍、喂三遍、喂四遍的.那么,养猪一天到底应该喂几遍?有人喂两遍,有人喂四遍,有人折中喂三遍.实际这都是不科学的.事实上,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要分八个或九个阶段,每个阶段要喂几遍,也不是固定的每天几遍.但可以确定的是,每圈猪,从出生到出栏,按九个或十个阶段,细分每一天喂几遍.这样可以有利于缩短养殖时间,减少猪只维持的耗料,早日出栏.也许有人不认同,那我就先说这九个阶段.众所周知,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要经过幼猪、仔猪(小猪)、中猪、大猪四个阶段,这期间就有四次换料的应激反应阶段.如果因价格问题,延长存栏时间,算起来就应该有九个阶段.所以,一窝猪,从出生开始,每天喂几遍甚至几多的饲料表就可以挂圈. 还有就是,有人认为,猪只在40-120斤以前,应该不限制饲料,这样有利于其胃容量,及消化功能的健全.实际上这也会多耗料.因为扩肠有更好的方法,以浪费饲料为代价,实在是没有必要.再就是"懒汉喂猪法",每天一次性投料.这种方法不仅是巨大的浪费,也为猪只爆发疾病留下隐患. 很多养猪生产者,特别是农村养猪户或是小规模养猪场,害怕肥猪吃得多,认为吃得越多越费料,经济上不合算.在很大程度上说,猪每天吃的越多,生长越快,出栏越早,饲料报酬越高,越省料,而不是费料.因而在饲养肥育时,应通过提供适宜环境条件、改善饲料适口性等办法,提高肉猪饲料采食量,从而提高增重速度和饲料报酬.所以生长肥育猪吃得多,不一定等于费料. 21.喂饲误区二 传统的农村养猪,以喂泔水、青菜(猪草)、粮食掺和的稀料为主.现在也还有80%的农户喂水食.水放得很多,还长时间泡饲料,这样不仅导致饲料中营养成分分解失效,水食在胃肠道中停留时间短、排泄快、消耗热能这种养猪出栏需要一年,猪只维持的耗料较多,十分浪费人力,经济效益较低,是规模养猪所不提倡.而现在喂猪用料共有三种,即:干粉料(包括颗粒饲料)、湿拌料(水料1:1)和稀料,据试验,湿料喂法采食量最好,稀料最差,而干粉料、颗粒饲料吸收最好.然而,猪只生长的不同阶段,也需要不同的喂法.这在目前不仅没有先例,也还没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而我是第一人)因此,本该喂干料你却喂湿拌料(水料1:1),该喂湿拌料(水料1:1)你却喂干料.也会产生消化吸收不能最大化,而浪费饲料,造成养猪赚钱少或不赚钱. 22.喂饲误区三 传统的农村养猪,大都采用熟喂,即"馇猪食".而这极大的增加了人工、燃料等成本.而现在养猪,也有人认为熟喂更有助于消化吸收,因此生料熟喂.这不仅增加了人工、燃料等成本,更破坏了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特别是添加剂,因此造成饲料营养不全或不平衡,猪只生长缓慢. 23.喂饲误区四 传统的农村养猪,大都一类饲料喂到底.根本不分阶段.这种不科学已被人们充分认识到.因此,现在养猪都是分阶段喂饲不同的饲料.然而,突然更换饲料,猪会产生应激反应,造成一段时间猪的食欲减退而影响生长.更有甚者,应激反应有可能会对猪的消化系统造成伤害,一方面影响猪只食欲,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饲料的消化吸收,而增加饲料消耗.所以,忽视更换饲料应激反应,特别是子猪断奶应激反应,也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事实上,猪还有许多应激,比如混群应激、阉割应激、防疫应激等等,而以下环节也会使猪产生应激反应.如:抓捕、惊吓、保定称重、装运、驱赶、过冷、过热、拥挤、咬架、噪音、过饥、过渴及强化饲养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喂饲上,有所变化. 附:猪应激性疾病是动物机体受到内外非特异性有害因素的刺激所表现的防御反应和机能障碍.应激反应一般分为三期,一是警觉反应期.开始猪因突然受到应激源的刺激,来不及适应而出现神经系统抑制,血压及体温下降,肌肉紧张和血糖降低,血流中的细胞减少,血凝加快,该反应期很快就会适应而表现神经兴奋,血糖和体温高,白细胞增多,剖检可见淋巴结及脾脏变小,重量减轻,局部组织变性,萎缩或水肿.二是抵抗期.此时对特异性有害刺激的抵抗增高,而对非特异性有害刺激的抵抗力降低,表现为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增多即抵抗力增强.三是衰弱期.在有害应激源的持续刺激下,猪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均降低,出现应激的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猪的应激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和抓捕、惊吓、保定称重、装运、驱赶、过冷、过热、拥挤、咬架、噪音、过饥、过渴及强化饲养等不良刺激有密切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