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772|回复: 45

[版主发言] (原创)猪料销售可能出现革命性变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3 19: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饲料如何销售?
如果你这样问的话,
王博士会回答:
"教客户养猪,做实证"
的确,就现在看来这是虽然慢
却比较稳的一种做法了
如果是在不久前
我也会用同样的回答来回应
那么,做实证为什么会让猪料销售提升呢?
因为:你教客户养猪了,他学会养猪了
也就把养殖和环境的短板补齐了
你做实证了,你有了数据了,所以,更有了说服力了
这种销售方式的成功抢的是不做实证,不教养猪的饲料企业的业务
做实证销售结果出来后客户很稳定
但早期做起来却很困难
因为,许多务实的,愿意躬下身子来做实证的业务员
往往欠缺的是"忽悠"的能力
也就是说服客户做实证的能力
上帝就是如此喜欢捉弄人
___愿意做实证的人"忽悠"能力差,"忽悠"能力强的人又不肯吃苦
(当然这不是绝对地)
当然无论是如何作销售
目前搞定经销商仍然是销售工作中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情
经销商不断的向上游施压
__因为他们掌握着渠道
这使中小企业中更为窘迫
虽然猪料在饲料品类中的利润是最高的
也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利润来源
但是,也是中小企业备受煎熬的事情
(未完待续)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7-13 21: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逐步的,产品的比重会变大了,未来的时代,是产品时代-----因为猪场的老板都有钱了,不需要资金的支持。他们逐步都懂了,不容易被忽悠。

而且未来行业的高费用,必然压挤行业过渡到产品时代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即使只剩下300个企业,那么客户为什么又会在300个企业中只选择你呢?还有,饲料行业产品的差距真的这么大吗?
发表于 2008-7-14 08: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猪料企业的销售变革,还是因为终端客户的变化而变化的。

 

对于东北及部分山东,河北等北部市场,浓缩料的销售将逐渐减量。因为2005年的经销商可以用2万元来做1吨浓缩料。2万元,平均赊欠1年,他的年利息是500元(农村基本上都是高利贷)。那个时候的经销商,是暴利的。那个时候,一吨好一些的仔猪料,到达经销商手里,去掉各种月折,专营,年奖,运补,打款等等,净到手里,不过3500左右。经销商每袋料至少要加20元,一吨就是800以上。

 

但是,2008年7月,净到手里要5700以上。利息要比2005年还要高,基本上接近700元的年利息。最糟糕的是,由于近期猪料涨价过于频繁,实际上,养猪户是跟不上的。所以,猪料销售中的渠道,一定会变化。

 

我稍微武断的认为,月销售10吨以下的经销商,会在几年内转行。月10吨,只不过相当于1000头左右的存栏猪。按照目前的规模,不再是很多小养猪户,估计也就是10户左右养100头的。

发表于 2008-7-15 14: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掌握了终端就掌握了经销商,完全控制了客户的生产,就控制了完全控制了经销商。

经销商是需要被征服的,销售人员的能力是需要销量来验证的;

如果经销商的财路被我们所控制,如果客户的效益由我们所左右,那么经销商就是我们的工具,如果完全依靠经销商来销售,那么我们就迟早被经销商胁持绑架,最重被叛变。
发表于 2008-7-15 14: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只有300家,那就只有差异化。

我们饲料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们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客户会选择这样的不同?

我们是选择引导理性消费,还是选择假定客户无知?
发表于 2008-7-15 20: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唉,这边都是规模化猪场,都听不懂大家在说什么了。

如果这样做经销商和散养户,我肯定是无从下手啊:5s: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销售上的短板,现在改养猪了,呵呵
发表于 2008-7-15 21: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实证和开会的年代,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了。

 

只有在养殖业仍然不发达的地区,还有用武之地。

 

对于规模化养殖,饲料企业的定位就是慢慢的变成一个加工车间。这个将是不争的事实。

 

预混料由于有中小规模养猪场支撑,还能在做几年。但是,无情的运输费用,将最终打垮预混料企业。

 

而猪浓缩料企业,一定会因为饲养规模化,最终在渠道这里,沉了下去。

发表于 2008-7-15 21: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物业 山中的漫游者 的帖子

博士说的非常有道理。看看原来倒掉的一大批保健品企业,就知道,忽悠必然自取灭亡!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下几个观点:
1.营销和"忽悠"不可混为一谈,营销是"把商品的真正(甚至潜在的)价值卖出来!"
2."实在"未必是正确的,例如有些配方对原料价值的浪费大大的侵蚀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实在"的未必是"市场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9 11:5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