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 我想请问马司长一个问题,目前猪粮比处于9:1的高位,超过了国家的预警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根据我们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市场的观察,您对后期猪肉市场价格的走势有什么样的预期?另外,国家是否准备采取措施来调控目前的猪肉价格?还有一个问题,其实每三到五年都会有一个猪周期的出现,猪肉价格的过高过快上涨或者过低的下行,其实对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都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是否有切实的措施,可以尽量去控制猪肉价格大幅度的波动?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提问 马有祥: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希望对猪价变化有一个稳定的预期,价格在一定合理范围内波动。我们经常讲猪周期,猪周期是正常的,是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对价格作出的不同反应。回顾十多年来,生猪养殖经过了几个周期,大体上每一次波动都有它的相同点,也有它的不同点。相同点,直接原因都是因为供给的减少,就是生猪养殖量下降了,供不足需了。第二个相同点是,在价格高峰的时候或者最景气的时候,价格会冲得很高。大多数年份春节以后价格会有所下降,但是大家可以回想一下,2007年,2011年,还有今年,都是价格最景气的年份,价格在春节以后没有出现下跌,出现了反常的现象。几个周期不同的地方,我们分析,引起价格变化或者产能调整的原因是不同的。上两个周期,主要是猪周期加上疫病的影响。如果大家还有印象,一个是蓝耳病,一个是仔猪腹泻,本来猪周期在发挥作用,再加上疫病的影响,双碰头了,造成生猪产能的迅速调减。这一轮的特点跟原来不一样,虽然也有猪周期,但是赶上的是禁养,所以加大了产能下调的深度。 马有祥: 关于猪价,去年3月份进入一个上升通道,9月到11月中旬期间有一个小幅下行,之后又恢复上行通道,一直到现在,尤其春节以后涨幅较快。刚才这位记者问到,后期的走势怎么样,会不会继续冲高或者暴涨?我们分析,猪价维持高位应该是今年的常态,但是暴涨可能性不大,不存在暴涨的基础和动力。第一,生猪产能在加快恢复。1、2月份我们监测的种猪场二元母猪销量增加了近60%,这预示着生产能力的扩大。3月份第4周仔猪价格同比上涨了102.3%,翻了一倍,仔猪价格的上涨也会带动补栏积极性的提高。还有一个最新数据,3月份全国生猪存栏环比0.9%,母猪存栏在连降近三年后出现企稳,环比持平。所以,从这三个指标看,产能在较快恢复。 第二,从养殖成本看,今年推高养殖成本上升的因素,特别是饲料成本,跟以前不一样,这个因素弱化了。近期猪粮比价达到红色区域,很重要的因素是玉米价格的下调。如果按去年玉米价格每公斤2.4元计算,现在的猪粮比也还处于绿色区间。饲料在养殖成本中占的比重比较高,有60%-70%。现在的玉米价格降到2元左右,上涨可能性不大,所以饲料成本推动猪价上涨的因素基本不存在。 第三,从疫病来看,比较稳定,没有大的疫情。疫病对养殖业的影响非常大,疫情稳定了,也是稳定市场供给的重要基础。 第四,从需求来说,没有大的增长。因为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个宏观经济对消费拉动作用没有以前那么强了,对猪肉也有影响,所以需求上没有大的变化,也不会大幅拉动猪价上涨。 最后,猪肉的替代产品价格是下行的,禽肉价格基本稳定,牛羊肉和鸡蛋、牛奶的价格都是下降的。 从以上五个因素看,今年猪价进一步暴涨没有基础和动力。 新华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请问现在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此轮结构调整与上几轮的结构调整有哪些不同?谢谢。 新华社记者提问 潘文博: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像记者刚才说的,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这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农业发展新要求和满足消费升级新变化的主动作为和顺势而为。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农业部正在组织编制《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这个规划期是2016-2020年,拟于近期下发。 这个规划总的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引领、生态保护优先,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粮食产能,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发展格局。每次结构调整都有一个目标,这一轮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呢?目标就是做到“两保、三稳、两协调”,“两保”就是保口粮、保谷物;“三稳”就是稳定棉花的自给率、稳定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稳定糖料的自给率;“两协调”就是蔬菜生产和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 回到刚才您提到的问题,这一轮结构调整和前几轮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结构调整一共经历了四轮,第一轮结构调整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是家庭联产承包之后粮食连年增产,出现了相对过剩,但是棉油糖、果菜茶等非粮食产品是短缺的,当时信号非常明确,压粮扩经。第二轮结构调整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普遍提高,1991年出现了南方早籼稻为主的“卖粮难”的现象,但是优质农产品价格高、销路好,这轮结构调整的重点就是发展“三高”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第三轮结构调整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粮食产量创造历史新高之后,1998年达到了10246亿斤,粮食产量有三年超过了1万亿斤,“卖粮难”再次出现。国家实施的是战略性结构调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面积大幅度调减。1998年到2003年,这五年粮食面积减了2.2亿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面积减幅最大的一次,也是影响最深的一次。 再说说第四轮,就是这一轮结构调整。粮食实现“十二连增”后,粮食供求关系改善,目前粮食总量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从三大主粮看,稻谷是平衡有余,小麦是基本平衡,玉米是阶段性的供大于求,因此,这一轮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品质上,在稳定稻谷、小麦口粮品种面积的同时,重点是优化稻谷和小麦的品质结构,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数量上,重点是调减非优势区的玉米面积。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