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我继续问一个大豆的问题,近些年我国大豆的进口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2015年已经达到8169万吨,我想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的大豆?这些大豆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的,进口的大豆主要做了些什么?今后发展大豆生产,农业部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中国网记者提问 潘文博: 我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源,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同时也是种地养地结合的重要倒茬作物,因为大豆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正如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讲得那样,这些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确实是多了,有一组数据我给大家通报一下。1996年我们国家从大豆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的净进口国。2000年大豆进口量就达到了1000万吨,2010年就达到了5000万吨,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年连续突破了6000万吨、7000万吨和8000万吨的水平。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说了,去年大豆进口达到了8169万吨,8169万吨是个什么概念?它是国内生产量的6.8倍,大约是世界大豆贸易量的70%,是国内消费量的87%,这在所有农产品中进口依存度是最高的。 这些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在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努力稳定大豆生产。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豆生产出现了滑坡。而同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大豆的需求快速增长,国内生产不足,只能靠进口来弥补国内的需求缺口。专家分析,近三年我们大豆每年消费增量是800万吨左右,我们自己每年才产1200万吨。需求增量主要有三块,一是饲料豆粕,二是食用豆油,三是食用大豆。专家分析,今后五年到十年,这三块还是刚性增长的趋势,但是年均增量是下降的,不会像前几年增速那么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要不要发展国内的大豆生产?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潘文博: 我们国家是大豆原产地,种植历史悠久,而且消费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豆制品在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综合考虑大豆的食用特性、生态功能和种植替代性,我们认为应该保持大豆生产的稳定,不能轻言放弃大豆,这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项。但是,大豆生产是个什么定位呢?大豆生产发展的定位就是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时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这不是追求大豆的自给水平,也不是与进口大豆相抗衡,目的是形成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近期我们部里要下发《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的目标就是“一扩大”、“三提高”,“一扩大”是指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主要来自于玉米面积调减下来的这一块;“三提高”:就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大豆能不能种,核心还是在效益。在措施上主要采取五个方面:一是调整优化布局,把“镰刀弯”地区非优势区的玉米调下来,推行玉米和大豆轮作,构建合理轮作体系;二是推进科技创新,今年我们准备在东北、黄淮地区选择一批县搞绿色高产高效的示范点,创建一批亩产200公斤以上的高产示范典型。我们现在全国大豆平均亩产水平只有120公斤;三是完善大豆的扶持政策,主要是目标价格政策;四是建立优质大豆保护区,重点保护大豆的种质资源,保护生产能力,保护生产主体;五是还要科学引导健康消费,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居民合理食油、用油。广泛宣传大豆食品的营养功效和保健功能,扩大国内优质大豆消费市场。谢谢。 人民日报: 我想问一个关于生猪养殖的问题,也是让大家比较困惑的。现在大家都在提倡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很多省份也都出台了生猪禁养的措施,包括农业部也出台了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的意见;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障供给,现在猪肉价格上涨和前一阶段的调整是不是有关系,大家都很困惑。下一步我们的生猪到底该养还是不养,应该怎么生产,怎么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叶贞琴: 这个问题请我们畜牧业司马有祥司长回答。 马有祥: 各位记者,大家上午好。借此机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畜牧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作这么一个回答。当前来说,生猪养殖的环保压力确实是越来越大。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是传统农业的一大优势。原来养猪为了肥田,农牧结合得非常紧密。现在为什么养猪污染的问题突出了呢?它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原来农民既种地又养猪,现在相当一部分规模猪场就管养猪,种地的就管种地,所以经营主体分离了,污染的问题就来了,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废物处理这方面的规定越来越严,去年又出了“水十条”,所以养猪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对于生猪养殖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保供给,我们现在要找的就是保供给和保环境的一个结合点,既要保供给,也就是要吃上猪肉,又要不闻臭味,找这样一个平衡点。近几年因为禁养、限养,生猪的调减量比较大。据我们了解,有10个省份已经启动生猪禁养区的划定,或者正准备启动。禁养区内的生猪规模场拆除搬迁的问题比较突出,这10个省影响了2000多万头的生猪出栏量,有一个省万头以上的规模场在禁养区内就被拆除27座,影响了40多万头的出栏量。所以说,禁养确实是给生猪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也是我们下一轮发展中应该正视的问题,我们要在补短板方面下工夫,如果环保方面不达标,生猪规模养殖可以说寸步难行。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政策需要发力的地方。猪不是要不要养的问题,而是要养好的问题。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中国养猪饲养量占世界的50%,这么一种主要的食品,对治国理政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不可能不养,关键是要养好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