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就玉米结构调整与生猪生产形势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农业部定于2016年4月7日(星期四)上午10时,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玉米结构调整与生猪生产形势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农业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叶贞琴介绍情况 叶贞琴: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参加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两个,一个是玉米结构调整,一个是生猪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请来了农业部畜牧业司马有祥司长、种植业管理司潘文博副司长,来回答大家的问题。在提问开始之前,我首先向大家通报一下有关情况。 叶贞琴: 一、关于玉米结构调整 玉米结构调整是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我重点介绍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为什么要调整玉米结构。这主要是根据当前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来作出的相应调整。主要是基于当前玉米出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库存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东北四省区库存压力比较大,市场价格下降比较多。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产的快速发展。大家都知道,这些年粮食“十二连增”,玉米的贡献值最大,是面积增加最多、产量增加最快的作物。过去12年,玉米的面积增加2.1亿亩,产量增加2175亿斤,占整个粮食产量增长量的57%。二是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消费需求不足。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玉米饲用的需求下降,深加工用量减少,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生产发展速度。三是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比较多。受国内外价差的影响,近几年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逐年增加。去年,玉米进口473万吨,同比增加82%,同时非配额管理的高粱进口1070万吨,同比增加85.3%,大麦进口1073万吨,同比增长了98.3%,木薯进口了938万吨,同比增加了8.4%,还有一个现象我们称之为DDGs,就是玉米酒糟,进口了682万吨,同比增长了26%,挤占了国内玉米消费市场,增加了玉米去库存压力。针对这些问题,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态保护、市场需求等因素,我们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玉米结构进行调整。 叶贞琴: 第二,怎么调?总的考虑是,巩固玉米的优势产区,适当调减非优势产区的种植面积。这是大的原则,大的方向。 在调整的区域上,重点是“镰刀弯”地区,“镰刀弯”地区是一个俗称,包括黑龙江内蒙古第四、第五积温带的冷凉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和西南石漠化地区,这个地区在地图上的形状像个镰刀。这一区域涉及到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的部分地区。2015年这一区域玉米面积1.56亿亩,比2005年增加了7000多万亩,是过去十年来玉米面积增加最多、发展最快的地区,但是这一区域有部分是玉米非优势产区。将“镰刀弯”地区中的非优势区作为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是两点考虑:一是这一区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多处在农牧交错、高寒高纬、坡地岗地、沙重盐重、跑水跑肥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玉米产量低而不稳,年际间波动比较大。二是这一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少地方土层比较薄、土壤比较贫瘠,种植玉米不仅不经济,而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所以,积极调整“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不仅是适应市场需求,也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调整的重点是“镰刀弯”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