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三、热点舆情分析 综观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热点舆情,从行业分类上看,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乳业、疫情、转基因等领域。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占比较大;乳业方面,热点话题不断,但因上半年未发生重大乳品质量安全事件,舆论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洋奶粉质量安全、贴牌生产等方面。另外,相较于2012年,今年上半年各级政府部门重拳监管也成为舆情的一大亮点。 (一)种植业相关舆情热点 种植业方面,上半年热点舆情主要集中在农药残留、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等方面。其中,前4个月舆情指数较为平稳,5月份开始受"毒生姜"、"镉大米"等事件影响,舆情迅速攀升。 1.农药残留超标与滥用问题依然是高热舆情爆发口,关注范围已从果蔬扩展到中药材。 1月初,《羊城晚报》报道"神奇黄瓜"放冰箱自动生长与滥用一种叫920的农药有关,此消息引发了媒体关注,分别以《农药滥用四川现神奇蔬菜:黄瓜咬一口长一截》《农药920遭菜农滥用打了"激素"的蔬菜你还敢吃吗?》等为题进行了转载。舆论调侃"农药滥用催生神奇蔬菜",并关注果蔬中含有过量激素是否影响身体健康。1月底,《南方日报》报道称广州市江南市场在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发现来自海南三亚崖城镇的豇豆样品农药残留超标。时隔近3年,海南问题豇豆再现江南市场,受到舆论聚焦。海南省、三亚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介入事件调查,在查明问题豇豆源头后公开向社会致歉,并在全省下发了加强豇豆等瓜菜质量检测的紧急通知,对平息舆论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应对及时透明,豇豆的价格和销量未受到明显影响。5月4日,央视《焦点访谈》以《管不住的"神农丹"》为题爆料,记者在山东潍坊地区采访时发现,有人明目张胆滥用剧毒农药种植生姜,并且山东"毒生姜"不出口专内销。消息曝光后,有400多家网络媒体进行了转载,各地纷纷围剿山东姜,网民对该事件给予了极大关注。新华网发表题为《第一追问:"毒姜"上餐桌,都是姜农的错?》的评论文章称,农民用剧毒农药种地,固然是"小人心态"作祟,但根子上还是药残检测监管不力、把关不严、内外有别、外严内宽造成的。5月29日,《新快报》用5个版面,分别以"广州多处菜地滥用禁限农药"、"菜农儿子不敢吃父亲种的菜"、"剧毒农药上的厂址只是居民区"、"国家禁用农药为何禁而不绝?"为题,对广州番禺、白云等地,以及山东沧县部分地区的菜农违规使用国家禁/限用农药问题进行报道。系列报道再次引发了舆论对滥用农药的关注,网络媒体分别以《菜农称蔬果不用毒农药普通人吃不起》、《禁用高毒农药"使劲用" 菜农儿子不敢吃父亲种的菜》、《广州多处菜地滥用禁限农药 菜农称什么虫都能杀》等标题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转载。6月23日,《法制日报》报道说,蔬菜从田间到市场,需要对农药残留经过数十种检测方可走上餐桌。然而媒体调查发现,抽查检测项目不足、抽检人员不足、抽检仪器不足等问题还很普遍,看上去青绿一片的蔬菜,很可能是"喝"了高毒农药的问题菜。6月末,央视曝光陕西渭南滥用农药的消息被网络媒体大量转载。报道称,陕西渭南农药市场各种高毒农药随处可见,农药经销商违法违规随意销售;当地菜农对高毒农药的危害心知肚明,家家都有自留地,从不敢吃大棚菜。媒体还关注了山东、东北等地农村的"新自留地"现象(即大田里施过化肥、洒过农药的蔬果粮食卖给城市,小块"自留地"里的"绿色"蔬果自己食用)。新华网指出,"新自留地"现象正在使城乡农产品供给一定程度上呈现"二元结构",在食品安全问题凸显的当下,这不仅是农民"自保"的选择,也是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警示。 此外,中药材农残问题也开始引发媒体关注。6月下旬,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公布《中药材农药污染调查报告》,使得"中药材农残超标"成为热议话题。舆论呼吁反思"救人之药为何变害人之物",建议从严把关药材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逐步实现有机种植。"中药材农残问题"在7月依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2、"镉大米"事件引发了舆论对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 2月底,《南方日报》以《湖南万吨镉超标大米流向广东餐桌》为题报道,2009年深圳市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在湖南购买了上万吨食用大米,经深圳质监部门质量标准检验,该批大米质量不合格,重金属含量超标,但随着大米市场价格的上升,深粮集团又将这批问题大米向外销售,流入口粮市场,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该消息被曝光后,受到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深粮集团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认为报道不实。由于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应对及时,此次事件的舆论影响得以迅速平息,相关事件后续报道多以零散式呈现。"镉大米"问题再度被舆论关注,则源于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5月16日公布广州市第一季度的餐饮食品抽验结果,其中"44.4%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检产品发现镉超标",并表示"不便透露被检出镉超标大米的品牌。"消息发布后,新华网等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新华网在文章《湖南"镉大米":核实三月仍无果》中梳理了自今年2月份以来湖南镉超标大米的相关信息,称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就有关情况核实了近三个月仍旧没有明确答复。文章说,"受损的农民、停工的米厂、忧心的公众,仍在浓重的'镉霾'中茫然等待。"此外,《经济参考报》还对粮食重金属检测缺失问题予以关注,文章说"重金属检测技术已非常成熟,关键是政府部门和企业是否愿意投入力量进行检测"。 随着对"镉大米"事件的深度挖掘,舆论逐渐将关注重点转移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中国土壤污染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相关立法亟待提速》、《全国1/6耕地重金属污染 修复资金需求超数万亿》、《我国绘土壤重金属人类污染图 11省份耕地遭镉污染》、《"镉大米"背后的土地污染之痛》等报道不断出现。6月初,人民网援引相关数据称,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6月中旬,《京华时报》援引相关研究报告称,我国11省25个地区的耕地涉及镉污染,目前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绘制土壤重金属"人类污染图",全面会诊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6月下旬,新华网报道说,由于土壤污染,珠三角多地蔬菜重金属超标率达10%-20%,耕地受重金属污染问题较突出。此外,新浪微博中关于"美杂志称中国移民体内重金属超标"的消息被网民大量转发,网民调侃"每个中国人站起来都是钢铁侠"。舆论呼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当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并以立法形式保障土壤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