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棉仁饼(粕) 棉籽脱壳后经压榨或浸提脱油后的产品即为棉仁饼或粕。棉仁饼(粕)的营养价值与脱油时棉籽壳所占的比例有关。因棉籽饼粕上存留有棉纤维,所以棉籽饼粕都黏附有棉纤维。棉籽饼粕一般为黄褐色、暗褐色至黑色,略带棉籽油味道。但溶剂提油者无类似坚果的味道。通常为粉状或碎块状(棉籽饼)。在脱油时棉仁中常添加一定比例的壳以提高出油率,故棉仁饼(粕)的粗纤维含量一般在12%左右。棉仁饼(粕)的粗蛋白质含量在40.0%~46.0%之间,赖氨酸含量1.89%~2.29%,蛋氨酸含量0.56%~0.63%,钙含量0.25%~0.35%,磷含量0.95%~1.10%,蛋白质品质较差,赖氨酸含量低(约1.34%),而精氨酸含量高(3.47%),赖氨酸与精氨酸之比在100:270以上,远远超出100:120的理想比例。蛋氨酸含量亦较低,为0.4%左右。B族维生素含量较豆粕低,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 棉籽中含有一些毒素,如棉酚和环丙烯类脂肪酸。棉酚为一黄褐色物质,主要存在于籽实的腺体中。在脱油时一部分随油脱出,仍有一部分残留在饼、粕内。在加热过程中,包括蒸炒和压榨的产热,这种热作用使游离的棉酚大部分与蛋白质、氨基酸等结合,变成结合棉酚。结合棉酚对动物没有毒性。但仍有不等数量的游离棉酚存在于饼、粕中。游离棉酚对动物具有毒性,中毒动物表现为生长受阻、贫血、呼吸困难、繁殖性能降低,并影响蛋黄颜色。环丙烯类脂肪酸是另一类有毒物质,可使鸡蛋蛋白部分呈粉红色,并加重棉酚对蛋黄颜色的影响。环丙烯类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棉籽饼(粕)的残油中。 此外还有一种不脱掉棉籽壳的棉籽饼,粗纤维含量很高,蛋白质不过22%,代谢能只有6.3MJ/㎏,而且棉酚含量很高,它不能作为猪、鸡饲料,只能用于牛。 游离棉酚含量在0.05%以下的棉仁饼(粕)可直接饲喂,但应严格控制喂量。游离棉酚含量在0.05%以上的棉粕或需要加大棉仁粕饲用量时应对棉仁粕进行脱毒处理。具体方法有: ①按硫酸亚铁与游离棉酚5:1的重量比,用0.1%~0.2%的硫酸亚铁水溶液加入棉籽饼中浸泡,搅拌几次,经过一昼夜即可饲用。 ②先按硫酸亚铁与游离棉酚5:1的重量比在棉籽饼中加入硫酸亚铁粉末,并混匀。然后加入新配制的0.5%石灰水上清夜,按饼水重量比1:5~7的比例浸泡2~4h,取出即可。 ③将粉碎的棉饼在清水中浸泡1h,然后下锅压紧,盖严后蒸煮。煮沸后1~1.5h,待不烫手后捞出即可。 ④使用大型棉饼脱毒机脱毒,此法适应大中型饲料厂或棉籽加工厂配套使用。 (3)花生仁饼(粕) 花生粕为淡褐色或深褐色,有淡淡的花生香味。性状为块状或粉状。花生仁饼(粕)的代谢能水平很高,可达12.6MJ/㎏,是饼、粕类饲料中最高的。蛋白质水平较高,粗蛋白质含量在44.0%~45.0%之间,但其品质不及大豆饼(粕)。赖氨酸含量1.3%~1.5%,仅为豆饼粕的一半左右,精氨酸含量高(4.60%),蛋氨酸较低,蛋氨酸含量0.35%~0.50%,但其氨基酸的利用率较棉籽饼(粕)高。钙含量0.24%~0.29%,磷含量0.50%~0.70%,B族维生素含量较低。花生饼(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适口性好。 花生仁饼(粕)在贮存过程中,极易染上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B1、B2、C1、C2、M1、M2等),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动物黄曲霉毒素中毒后,肝脏、肾脏肥大、充血,甚至死亡。花生饼(粕)感染黄曲霉后难以除去,故在贮存和使用时应加以注意。花生仁饼(粕)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应低于0.01mg/kg。 花生仁饼(粕)中含有抑制胰蛋白酶因素,在加工制作花生饼粕时,如用120℃的温度加热,可破坏其中的抑制胰蛋白酶因素,提高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利用率。故带壳花生饼在幼畜、高产畜饲料中应少加,肥育后期少加;通风、干燥保存,防止被黄曲霉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