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以来,世界水产养殖以年均11%的速率增长,远高于畜禽动物2.8%的年增长率。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水产品贸易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水产养殖业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畜禽饲料工业的发展,除挪威等极少数国家外,主要水产养殖国家水产动物营养来源主要依赖于有限的天然资源,属于粗放型经营方式。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水产饲料的生产、消费也位居世界首位。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础薄弱,我国水产饲料工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足1/3,与我国水产养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1991年我国水产饲料生产仅有75万吨,占我国饲料总产量的2.1%。2004年,水产饲料产量增至880万吨(产值400亿元),占饲料工业总产量的12.5%,产量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17%,成为我国饲料工业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潜力最大的产业。同时,人工配合饲料在水产养殖业中的推广应用,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养殖单产水平和养殖效益,促进了鳗鲡、对虾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外向型产业的形成。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水产饲料整体发展水平低,目前已开发了二十几个品种,但开口饲料和幼鱼饲料尚未过关,需要从我国台湾或国外进口。由于我国水产饲料质次价高,营养不全面,针对性不强,许多的养殖生产者选择使用小杂鱼,引发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水产饲料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粗放式水产养殖方式导致资源环境恶化 我国水产养殖以滤食、杂食性种类为主,依次为滤食性种类占50.0%、杂食性种类占26.0%、草食性种类占12.0%、肉食性种类占 7.0%、水生植物占5.0%。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味鲜美、经济价值较高的肉食性种类市场活跃,开发前景看好,海水鱼类养殖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养殖品种生态位高,需要大量的动物营养补充。加之一些品种亲鱼培育及后期育肥或“瘦身”均需鲜活饵料或小杂鱼,造成我国捕捞渔业资源压力加大。据统计,我国水产养殖每年直接用于投喂的野杂鱼400-500万吨,另有3000万吨以饲料原料的方式投喂。从饲料的利用形式上来看,我国水产养殖生产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表现在淡水养殖方面,许多渔民直接使用饲料原料、或通过大量施肥培养轮虫等活饵进行养殖;在海水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冰冻或冰鲜鱼作为饲料。这种生产方式打破了自然生态的食物链,破坏了自然资源,特别是养殖动物“高营养的美餐”消耗了我国近一半的海洋捕捞产量,浪费了大量的经济幼鱼和一些珍贵水生物种,而养殖产品并没有因此提高身价,相反却受到环境污染、养殖病害的困扰,最终以药残、品质等问题受到国内外水产品加工、消费市场的冷遇。试验表明:使用小杂鱼为饲料的养殖方式比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养殖方式的氮、磷排放量高4-5倍,大量未被吸收消化的有机物进入水域,造成了局部环境的恶化,诱发了病害,威胁到我国水产养殖产品的食用安全和水产品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