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颜色多做主观评价,若采用化学方法来测定色素含量恐不适宜,因为即使色素含量相同,但随着红色和黄色的比例不同,人眼所见完全改观。如柠檬黄之叶黄素,不省增加多少色素量也不会形成深色物质,但使用红色的茜草色素便可看到由黄到红的视觉变化,从而有很好的着色效果。着色效果多是多种色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着色效果的因素也是十分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① 着色剂本身的特性 主要是指色素本身的构型。如立体异构体。天然色素一般具旋光性,其在动物体内沉积率高达100%,而人工合成的色素多无旋光性,其沉积率也相应较低。几何异构体中反式较顺式稳定且能更有效地着色。另外色素是否皂化也是影响其吸收利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 着色剂作用的不同对象 包括不同种类、品种、品系的动物沉积色素能力的遗传上的差异;性别不同沉积色素能力不同;动物体不同部位沉积效率不同,即色素沉积的靶组织具选择性;动物所处的生理状态,如甲状腺分泌能力、酶的消化能力、动物是否患病等对色素沉积均会产生影响。
③ 着色剂所处饲料 饲料中色素的总含量及比例;添加油脂的种类、品质、数量及其氧化状况;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钙及抗氧化剂的水平;饲料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和水平;饲料加工时蒸汽温度高低、时间长短,以及饲料贮存条件、时间及是否感染霉菌等均对着色有影响。
④ 饲养管理上如光照、饥饿、饲养密度、环境颜色等也会影响着色效果
众多影响因素使得着色剂添加后的着色效果难以估计,这就要求养殖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加强对养殖场的科学管理;饲料生产者应对每种原料的叶黄素含量及生物利用率进行检测,对人工合成着色剂应有准确的数据资料并做好实际检测,还应调查清楚市场对水产品着色程度、部位及颜色的要求不同,而对症下药,达到理想的着色目的,以免出现不良后果,如以虾红素喂虹鳟得红色鳟鱼,以叶黄素喂虹鳟则得“黄”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