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薪火相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1 16: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山中的漫游者

名人的墓志铭就是不一般啊

点评

必须的,名人活了一辈子,与众不同,死了还要与众不同哈{:3_116:}  发表于 2010-8-12 01:1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1 16: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士阶层”小解:
    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
    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或着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东汉后期,在士人中间清议品题人物之风极盛。这种人物品题属于民间范围。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品评士人之权收归政府。凡由中正品评者,皆据其德行才能、家族阀阅而给予不同品第(乡品),然后授予各种官职。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仕为品官。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士庶对立,渐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士人中,又出现凭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是为士族。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
    战国时期,从王廷到社会底层,到处都可看到“士”的身影。探讨这个阶层的活动,对深入了解战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与文化,很有裨益。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士”与读书人的含意就越来越接近,而与其它阶层的区别就更明显了。“不事生产”、“专务清谈”的“士风”在唐代已经没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士,很少的,说白了,也叫“士君子”,也就是追慕先贤的人----这种人,在清朝还有----谭嗣同就是!

民国也有,王国维是。

共和国也有,外交家周恩来是,毛泽东又一个秘书,“小莽苍苍居主人”,也是。

我中华民族,哪来的士风“没落”!?

在中华民族,士,怎么会没落?

“不,不是在信史时代,“士”才出现,而是,只有“信史”时代,士!这种光辉灿灿的生存方式,才能够被忠实的记录下来,而不至于在口传的历史中,被坊间的传闻世俗化,庸俗化,甚至被“恶俗化”!----必经,坊间有一部分人,拥有发言权的人,崇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士的作为,做派,要么,会被他们涂改为“利益”,要么,反而会被他们所“不屑”,甚至“不齿”----自己肮脏的人,是不会相信别人的纯洁的。”

不幸,而吾言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士风如果没落,哪里来的文天祥写什么《正气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能不能保持理工科重视事实的操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1 17: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景帝在位期间,由于社会财富大幅增加,社会上开始出现等级分化的现象,儒家推崇的仁义礼仪思想受到人们的重视。
  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着。如今要求复儒的呼声也很高。儒家逐渐兴盛,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但是,如果不是恢复春秋时期的儒家,而是传承满清时期留下来的儒家,不仅不是中国复兴的希望,反而是中国劫难的开始。望有识之士明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1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有点拗口,感觉写的不错,水平有限,也评论不出什么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1 17: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士”的来源:该字为象形字,原指男子身体的某个部位,后来用以泛指所有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08: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赫娜兰.孤城 于 2010-8-12 08:19 编辑

我把有可能产生歧义的地方解释一下。

在历史的发展中,仲尼的作用,是建立了一个更改了“士”的使命的理论体系,把士的高洁,给出了理论依据----在仲尼之前的士,彰显个人主义的比较多,但在仲尼之后,基本上,就变成了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理想主义(也可以简化为“尧舜精神”),而身体力行了。

由于儒家学派,源流太多,而且,后来发展和先前也不一样,我尽可能不用“儒家”这个词汇,我说的“士”,并不能等同于“儒生”----儒生,或其他什么生,简称为“生”,不是“士”----相信这个地方,并不容易产生歧义,而和“不事生产”、“专务清谈”混为一谈。都“不事生产”、“专务清谈”了,还谈什么“士”,没有了“士”,哪来的“士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08: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有可能的歧义,我想也很容易澄清。在本文,我说的“士”,是一种为了民族而被践踏,被蔑视,有时甚至被忽略,但是,却明确的存在,为了民族,反而被本民族所摧残的“薪火相传”的精神。虽然,这种精神,是以人,以个人做载体的,但是,既然是一种精神,就不是特指谁的或谁谁谁的,那一百多斤。

这个“士”,这个以个人为载体的精神,是不会丢的----如果没了,也就没有中华民族了----您能想象,中原大地十几亿人,连一个谈论岳飞,苏武,甚至谈论和知道“关二爷”的都没了,我们还妄谈什么民族吗?----国人都成了行尸走肉,那就是真正的亡国灭种。

所以这种精神,不会丢,也就不存在继承汉唐,还是明清的“传承”----因为它一直在的----清不是有谭嗣同吗?民国还有王国维和于右任呢。当然,共和国有周恩来,而现在,保不齐咱共和国的“谭嗣同”,就藏在这十几亿百十来斤里----等到有机会,他还是会站出来,为了民族,被我们践踏----当然,我们不希望这一天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08: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可能产生歧义的地方,我再澄清一下----保不齐是我瞎猜的----也许人家并没有歧义,我就算提前打一预防针,替各位解释一下。

首先,感谢有礼君的朔源,“小学”是正本清源的好方法之一。

但是,孤城也不知道“士”到底最早在文字学上是“该字为象形字,原指男子身体的某个部位,后来用以泛指所有男子”还是会意字,指的是封土的土(古代土字没有上面一横,象形字,指封地边界的地标)字,上面加一横,来重点提示封土边界地标,也就是提示封土的神圣性了。不过,即便说它是象形字,如果没有有力的证据来推翻,到也讲得通----这一点大家就大可不必过分认真了,因为中国很多文字,都和生殖器有关。

比如,祖宗的祖,现在看,似乎是形声字,其实,这是一个象形字,古代写作“且”,也就是男根,说的是父系社会一脉相传的血统,但是后来,已经把意义转化,成了不仅仅是血脉,还与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感有关的概念了。

同样,“士”的概念也是如此,也许,它曾经“用以泛指所有男子”,但现在,绝非这个含义----女士的“士”,也是这么写,但是,不用辨别,很显然,那个“士”,不是本文的“士”。

在这里,我不是泛泛而谈的,这个“士”,是有特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4-29 12:5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