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观点也许是对的,但你首先没搞明白我们的分歧,我并没有反对农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在国外很有效,我反对的是将合作社政府化的行为,它应该是一种民间组织,这种组织只要老百姓接受,政府允许就行了,完全没必要去让总理知道 ,合作社如果成了政府组织那不成了第二个畜牧局了 ,以往很多合作社不成功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第二个分歧是规模化,我也并不反对规模化,恰恰相反我已经说了 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在规模化,但我是说不能盲目冒进,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他生存的经济土壤,要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政府直接推进的规模化往往会适得其反,你去看看有多少原来国家投资的规模猪场还存在,有多少主要靠政府贷款来建设的猪肠运营良好,现在养猪业的发展紧迫而现实的任务是提高质量而非增加数量,不是大规模饲养而是适度规模;第三个分歧,我认为行业的发展更多依赖于自身的发展而非政府的推动。第三个分歧是基层兽医站建设,我的观点是在成熟地区取消乡镇级兽医站,这一点其实是你的前述观点的必然结果,猪场规模化了,数量必然少了,假设全县有一百个猪肠,一个充实的县局完全能够管理,弄十几个乡镇站何用,亦不利于资源的集中合理使用,把全县的乡镇兽医站集中起来,减少开支,集中设备,设立完备的检验中心,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猪场,当然这是说在养殖集中度高的发达地区,在大数量,小规模的背景下并不合适。第四就是有关草食动物的问题,我们有产生了一个悖论,如果单纯从生物效率的观点来讲,似乎奶牛更适合,这也是国家鼓励奶牛业发展的原因,奶牛数量大了自然会消耗掉秸秆,现在韩国日本都去国外买秸秆,也并不是说他们的肉牛业很发达,我们并不否定牛即使不吃精料也可以生长,但是牛如果只吃秸秆两年能产多少肉,不知你是否计算过,我是实验过的,一头犊牛从出生不吃任何精料两年能长到500多斤(西门塔尔杂种)这还要喂部分青草,这种牛要是不经短期育肥,肉质很差,屠宰率不及50%,这种牛有多大经济价值可想而知,现在这种牛有销售市场的原因是有很多短期育肥场的存在。这种牛的成本多少?增重成本2000元/头,母牛摊销1200元/年,人工费水电费如何,农民机会成本如何,恐怕大家没有很好的计算过,你可能只是把自然经济条件下30目的一头牛的生活引入到商品经济时代,只是不恰当的,近几年肉牛养殖并不受宠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你认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你必须给出实际的数字能够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