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3 12: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
小麦,大麦等精饲料中含有大量的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根据NSP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戊聚糖)、β-葡聚糖、果胶等。而NSP这些细胞结构物质对畜禽消化吸收具有很强的抗营养作用,使得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很低。NSP的抗营养机制主要为:
①增加食糜的粘度
由于饲料中大量的NSP,尤其是可溶性的戊聚糖、β-葡聚糖的存在,能结合大量的水分,使畜禽胃中食糜粘度增加,降低了食糜在消化道的通过速度,减少了采食量;同时食糜混合不均匀,使氨基酸,糖和其它营养物质难于向肠黏膜移动而影响吸收;过高的食糜粘度使有害菌群大量孳生,影响了畜禽的消化吸收。
②营养屏障作用
β-葡聚糖和戊聚糖结合果胶,蛋白,纤维素而形成坚硬的胚乳细胞壁,从而阻碍了酶与细胞内营养物质的接触。直接影响了酶对胞内大分子营养物质的水解和畜禽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和特点,在畜禽饲料中添加合适的多种复合酶制剂,可达到以下效果,其具体作用机制为:
㈠.补充内源酶的不足,破解细胞壁,有效地将营养成分降解为可吸收的物质
畜禽等食草性动物瘤胃中微生物本身就可以分泌少量的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β-葡聚糖酶等,而在饲料中在添加适量的外源酶(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β-葡聚糖酶,果胶酶,蛋白酶)在这些酶的综合作用下,可更好的将植物细胞壁破解并将胞内营养物质降解并释放至消化道而被吸收,同时可诱导畜禽分泌更适宜的内源酶。
㈡.降低食糜粘度
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杂粮中可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所造成畜禽胃中过高的食糜粘度,可通过饲料中添加的外源酶,尤其是高活性的β-葡聚糖酶,半纤维素酶有效的降低食糜粘度,促使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随着食糜粘度的降低,减少了有害微生物的孳生。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