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微生物添加剂的作用模式:刺激瘤胃微生物生长,稳定瘤胃pH值,调控微生态平衡;改变瘤胃微生物发酵模式,提高可消化成分的消化率,增加更多营养流流入小肠管道进而利于吸收和消化,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产奶量;抑制和杀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提高动物免疫活性,预防和治疗奶牛胃肠道疾病。 3饲用微生物添加剂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 3.1对奶产量的影响 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添加饲用微生物,提高奶产量国内外屡见报道。据Williams等(1990)报道,米曲霉培养物和酿造酵母饲喂奶牛效果相似,均能使4%标准乳产量提高1.2升/天。Wallace等(1993)综合18个研究成果后报道,饲喂酵母培养物平均产奶量增加7.8%。 George (1990)报道,以青贮玉米为日粮的奶牛补饲酿酒酵母,试验期100天,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天多产奶2.4kg,乳脂率提高0.35个百分点,校正乳脂肪提高17.4%,乳蛋白含量从3.24%提高到3.48%。吴子林等(1996)报道用酵母培养物饲喂奶牛发现,奶牛采食干物质增加3.94%,日均产奶量增加0.91kg,脂肪校正奶提高1.57kg,分别比对照组提高4.04%和7.07%,乳脂率提高5.77%,但对乳蛋白和乳糖含量影响较小。胡诸华等(2003)利用活性酵母饲喂奶牛,为期60天的试验,平均日产奶量比对照组提高2.0kg,提高了7.11%,而对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没有影响。 Ware等(1988)进行两次试验,证明嗜酸乳杆菌能显著提高奶牛的产奶量(p<0.01)。Jeong等(1998)报道给泌乳奶牛饲喂乳酸杆菌和链球菌,与对照组相比,产奶量增加0.8kg/天。史权军等(2001)添加生物活性饲料添加剂包括乳酸菌、酵母菌、红螺藻饲为喂奶牛,结果在120 天实验期间,比对照组头组均日平均提高产奶0.96Kg,增产率为7.31%,差异显著。张克梅等(2002)利用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和链球菌复合微生态制剂饲喂奶牛,发现微生态制剂组比对照组提高日产奶1.76kg,差异显著(P<0.05),对乳脂率的影响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岳寿松等 (2003)报道用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复合微生态制剂饲喂奶牛,平均日产奶量比对照组相对增加了1.4kg,提高了7.26%,奶比重增加 0.048%。 3.2在奶牛抗热应激的应用 据Mcgilliard等(1997)试验观察,在每头乳牛日粮中,添加以黑曲霉发酵产物、枯草芽孢杆菌、嗜性乳酸杆菌、酵母培养物的微生物添加物之后,32头实验奶牛中,有17头奶牛乳产量明显增加,8头没有增加,7头明显减少。据实验者分析,7头奶牛奶产量明显减小可能是在做实验过程中,产奶牛处于热应激状态。因为试验时间是在夏季高温季节,从反面思考,有一部分奶牛却没有减少产奶量反而增加,这说明饲用微生物添加剂还有抗应激和改善奶牛生理状况作用。 尤升波等(2002)在夏季利用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复合微生态制剂饲喂奶牛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对照组日平均产奶下降了5.3kg,而试验组仅下降了1.5kg,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奶牛的抗热应激能力,减少奶牛夏季高温条件下奶产量的严重下滑。 3.3促进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 促进生长通过细菌大量繁殖,合成大量菌体蛋白,促进胃肠道的吸收从而也达到提高饲料转化率的目的。Fumiaki等(1995)给新生奶牛分别口服假长形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假长形双歧杆菌组可提高增重25.20%和饲料转化率提高11.39%,嗜酸乳杆菌组提高增重21.65%和饲料转化率提高12.66%,同时饲用之后,腹泻的发生频率减少。Hughes(1988)研究发现补饲酵母培养物的犊牛日增重显著提高,饲料效率也得到改善。 Cole]等(1992)报道感染牛鼻气管炎病毒的犊牛补饲酵母培养物,干物质摄入比对照组多,特别在补饲第1天效果明显,犊牛体重下降缓慢。吴子林等 (1996)报道用酵母培养物饲喂奶牛,为期80天的观察,奶牛日增重比对照组281g,差异显著(p<0.02)。 3.4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饲用微生物添加剂对奶牛的繁殖性能的研究报道较少,仅见国内尹召华等(2002)报道利用酵母培养物饲喂奶牛发现,该菌培养物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在试验期间,试验组的有效发情牛比率比对照组提高29%,发情牛受胎率比对照组提高11.4%,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 表1 酵母培养物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4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