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不会造成猪肉短缺 现在肉价的上涨会不会出现2008年的长时间短缺?我们认为不可能,因为当年的短缺核心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生猪生产转型引导不及时所致。城市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民进城,原来农民在农村种地,养猪作为消耗剩余粮食和创收的副业,是地地道道的生产者。农民进城工作后,直接放弃养猪,快速的由生产者变为地地道道的消费者,加上企业规模化运作的养殖没有得到发展,于是供给迅速下降,消费迅速上升,导致短缺涨价。现在,我国规模化养殖已达到60%左右,对市场的反应和生产的调节能力大大提高,产业会在行业内快速调整以应对市场需要。 房地产热会助推猪肉消费 CPI高企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养猪?CPI的构成中,食品占了30%以上,而其中猪肉又占了9%以上。由于多年的这一历史成因,猪肉大的波动,势必影响CPI。既然影响了CPI,肯定就会影响政策性的决定。所以,养猪首先要有心理准备:一是对政策传导的准备;二是对猪本身特点的准备。 对宏观政策经济环境的关注就是对行业发展的预期。因为猪肉消费在家庭是相对稳定的,而变化最大的是企事业单位食堂中餐、工地三餐、餐饮业和加工。比如随着去年经济的复苏,房地产起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了,工厂加班开工了,出口增加了……这些“机器”的开动吸纳了大量的工人。特别是房地产近年异常火热,大量的工地助推了猪肉消费的增加。 在这后危机时期,影响猪肉增加的四架机器会运行多久?我们要分析:首先,银行在紧缩,房产等基础设施建设会放慢,工地会减少;人民币在升值,出口压力增大,工厂会有停产;收入增长与物价增长的失衡,居民消费结构会变化,相对便宜的肉产品会替代部分猪肉,当然猪肉也会替代部分高端肉产品;粮食价格普涨、劳力紧缺会使成本钢性增长……这些因素对养猪又亮起了红灯。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各地土地政策和城市化进程,会催生大量消费者,同时也会减少大量的生产量。这种增加在养殖业上会抵减上述宏观经济的不足。 有了宏观层面的基本保障,我们应密切关注微观层面,特别是生猪本身。我们经过多年的摸索,看到了生猪产业的生命性和时效性,投入的持续性和产出的不对称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