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宰点卫生质量难达标 隐患重重 新鲜猪肉“裸体”运送 病死猪上不上市靠自律 这位行业内人士提供的说法是否可信?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11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海口琼州大道的琼山肉联厂定点私宰点,由于屠宰工作一般在凌晨进行,肉联厂内仅有一些运送生猪的卡车来来往往。 在肉联厂的围墙后面,几条管道正在向下咕噜咕噜地排放污水,与肉联厂一墙之隔的居民小区遭了秧,小区内有一大片地面上浮起一层绿色泡沫的污水,散出阵阵恶臭。 在灵山镇的灵山屠宰点内,一栋2层建筑的1楼简易地被分为屠宰区、烧水区、清洗区,早上刮刷的猪毛还堆在垃圾桶里。屠宰户陈衍胜告诉记者,他们所排放的污水都通过管道蓄在地下的水池里,通过沉淀合格后才排放出去。 “我们这里都是夫妻分工干活,丈夫去乡镇拉生猪上来屠宰,再送到市场让老婆卖。”陈衍胜说,他们白天到乡镇去收猪,拉回来后次日凌晨四五点开始屠宰,屠宰完后就会有检疫人员来检查,检查没有问题直接盖上两章颁发两证,然后用箱式卡车送到市场去卖,每天可以屠宰生猪约230头。 在屠宰区外,还停放着几辆运送猪肉的箱式卡车。每天这些卡车内部都会简单地用清水冲洗干净,屠宰出来的新鲜猪肉无任何包装,就被放置在卡车上运送到各个市场。如此简单的检疫、清洗程序,会不会对生鲜猪肉造成污染? 据了解,目前已知有200多种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感染于人,猪囊虫、绦虫、旋毛虫都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严格的生猪屠宰和检疫制度是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国家对生猪交易、屠宰、检疫,乃至生猪屠宰与分割车间的设计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范和规定。 按生猪屠宰管理要求,生猪送宰前,由兽医卫生检疫人员进行宰前检验,剔出病猪另行处理,健康无病的方能送宰。生猪屠宰时必须由兽医卫生检疫人员按照国家规定的操作要求和判定标准,对屠宰的生猪逐头检验和判定,经过兽医卫生检疫人员对各部位的检验,综合判定后,合格的肉盖上合格标志才允许上市。 “猪肉有没有问题,我们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了。”海口市琼山食品公司副总经理颜约贵接受采访时说,由于成本条件限制,这些私人屠宰点在环保、卫生、检疫设备上无法达到国家标准,尤其在一些偏远乡镇,一些屠宰点的检疫工作基本上都是靠眼去检查。 “由于政府检疫人员有限,下面乡镇的检疫工作确实没法全部落实到位,但是他们从事生猪屠宰多年,与贩运客商、肉贩之间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绝对不会冒险去做不合法的代宰生意。只要出现死猪、病猪都会进行无害化处理,绝对不会流入市场。”颜约贵说。 正规屠宰厂严重“吃不饱” 原因多多 新厂不敌“老关系” 市民习惯吃热鲜肉 私人屠宰网点门前排起拉货长队,而正规屠宰厂却直喊“吃不饱”,这就是海口生猪屠宰市场的尴尬现状。 按照海口市畜牧屠宰行业“十二五”规划,为提升全市生猪产品溯源建设,政府采取扶持龙头企业建设民生工程措施,扶持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罗牛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该项目是集屠宰、深加工、储备、配送为一体的屠宰生产项目,建成后年屠宰加工生猪240万头,完全可满足海口市民安全食用“放心肉”的需求。 今年3月31日,罗牛山公司新引进的丹麦皇冠公司SFK全自动屠宰加工生产流水线正式投产,生产线每小时可屠宰650头生猪,设计能力年屠宰240万头。这条全自动化配置生产线实现了生猪从屠宰到进入市场全程“不落地”,提高了屠宰精准度,同时可同步检疫与进行系统追溯,确保了食品安全。 可出人意料的是,这条完全可以满足海口日常屠宰量的自动化生产线,投产半年以来每日屠宰量仅300头左右。生产线每日开工屠宰,但屠宰量上不去,造成了企业人工、水电等成本资源浪费。 “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那天,我们都信心满满,自信可以让市民吃得上安全屠宰的放心肉,可没想到却遭遇这种吃不饱的情况。”罗牛山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文才说。 不仅新厂难以为继,罗牛山的生猪屠宰老厂日屠宰量也仅700头左右,面临亏损。这两家海口正规屠宰厂,都是由海口市政府先后扶持建成的民心工程,但由于受到生猪私宰网点的市场冲击,都面临着生产线“吃不饱”闲置的尴尬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