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13家企业、员工2500多人、年饲料销量近50万吨,在中国高端水产饲料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粤海始终秉承低调、稳健的风格,不张扬、不冒进,在中国饲料行业快速发展、水产养殖行业加速产业化的20年中,她好像一个潜行江湖的隐形大佬,在不经意间,完成了自己朴实而又精彩的绽放。
湛江,雷州半岛,美丽的海滨城市,是一个海洋大市,有着几十万亩虾塘,有着数不清的海水网箱,海水养殖、水产饲料、水产品加工方面领先全国,流传着许许多多海的故事;而广东粤海饲料集团二十年前诞生在这里,书写着海的传奇。
如今的粤海已发展成旗下有13家企业(其中8家饲料企业)、员工2500多人、年饲料产销量近50万吨、年产值30多亿元的大型企业,在中国高端水产饲料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粤海始终秉承低调、稳健的风格,在水产饲料界默默耕耘。不张扬、不冒进,在中国饲料行业快速发展、水产养殖行业加速产业化进程的这20年中,粤海好像一个潜行江湖的隐形大佬,在不经意间,完成了自己朴实而又精彩的绽放。
动荡行业中,稳健的代名词
粤海身上岭南人低调、扎实的作风恰与跌宕起伏的行业现状相应成趣,稳健、求实的经营理念成为其历经行业潮起潮落时的减震器,她始终锚定在自己的规划与目标之内,面对行业动荡也多了一份自信与从容。
粤海,立足南粤,放眼四海。与北派的饲料集团相比,粤海具有典型的广东人性格:低调、务实、勤恳。
粤海饲料集团监事会主席李积伟认为,粤海的发展速度和现在的状态,他非常满意,20年来,陪伴粤海经历着饲料行业的起起伏伏:“水产饲料是高风险行业,特种水产饲料更是如此,稳健、踏实的发展,是粤海能够有今天这样规模的重要保证。”
事实正是如此,回顾水产养殖行业过往的20年,颇有波澜壮阔之感。从1993年开始,流行性病毒病开始从南到北席卷我国对虾养殖业,一度繁盛的斑节对虾养殖产量下降3/4;1996年,虾病开始缓解,1997年,以广东为代表的华南养虾集群开始崛起,到了1999年以后,随着大规模育苗和淡化养殖的成功,南美白对虾养殖迅速扩散,逐渐形成了今日对虾产业格局。
水产品价格暴涨暴跌、饲料企业暴富暴穷,几乎成为这20年的主旋律,以至于基于病害和行业发展导致的洗牌风潮至今方兴未艾,财富神话与商业残局演绎着这个行业的一体两面。
粤海身上岭南人低调、扎实的作风恰与跌宕起伏的行业现状相应成趣,稳健、求实的经营理念成为其历经行业潮起潮落时的减震器,她始终锚定在自己的规划与目标之内,面对行业动荡也多了一份自信与从容,甚至成为水产饲料行业中“稳健”的代名词。
“我们做事都经过充分的考虑,尽量把全部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充分评估,不轻易把风险带进企业。”郑石轩向农财宝典记者介绍,多年来粤海坚持稳步投资和扩张,不打无把握之仗。下属工厂均是满负荷生产,粤海是被市场推动着发展,先做市场,再建工厂,故粤海投资的新厂,第二年就能上规模,出效益。“在市场好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效率的要求,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每个厂也只是下降一定量,不会产生严重影响。”
粤海伴随着南美白对虾及海水鱼养殖的普及而发展壮大,为养殖户的利益,为行业的发展而努力,面对近年来病害蔓延、水产品滞销等问题时,显得更加积极从容。2007年,中国虾价因美国“六月禁令”而大跌,粤海开始租赁冷库,对自己客户的虾给予0.5元/斤的补贴进行收购;2012年,珠海斗门海鲈价格因养殖量大增而暴跌,粤海同样开展了补贴收鱼。通过主动应对危机,在稳定市场、客户的同时,又确保了资金回收,企业的眼界和风范展露无遗。
领风气之先,是身处沿海的南粤人另一种性格特质,这在粤海身上也表现得格外明显。在1994年挂牌成立之时,粤海就以高起点、高要求起步,虽然还身处国有体制的框架之中,却一直紧跟着行业的脚步在前进。到2000年,粤海对虾饲料就做到了年产量3万多吨,当时全国的对虾饲料年产量还不到10万吨,展现出一个未来大型饲料集团的格局和底蕴。
“粤海的风格是踏实、勤奋,这也是我们当时能够那么快出成绩的重要原因。”粤海饲料集团副董事长蔡许明告诉农财宝典记者,郑石轩是个以身作则的老总,他就住在厂里,和普通员工一样考勤、打卡,迟到了也要扣钱。老总的作风带动了全体员工,粤海的企业风格从那时起开始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