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动物临床中毒症状 猪棉籽饼中毒,首先表现精神沉郁,低头拱地,后肢无力,走路摇晃,以后则拒食,呕吐,口鼻流出白色泡沫,呼吸促迫,肺部听诊有杂音,有时皮肤上出现掺块。6月龄以下的病猪,对棉籽饼特别敏感,一般急性中毒,可在数小时内突然倒地死亡。家禽中毒时体重下降,卵孵化率降低,孵黄颜色变淡。成年反刍动物长期饲喂棉籽饼作为蛋白饲料会降低牛奶中的含脂率及非脂肪固体的含量。只有犊牛,可能发生真正的棉酚中毒,其症状包括食欲下降,兼有腹泻、黄疸目盲,重者伴有代偿病类似症状。我国水牛蛋白质营养水平低于乳牛,因此对棉酚的易病性高于乳牛,且长期饲喂棉籽饼的奶牛,牛奶中的乳脂率和非脂肪固体含量都显着下降。 1.3预防与检测 1.3.1预防 1.3.1.1物理方法 加工方法对棉籽饼(粕)品质影响很大,经过加热处理的棉籽饼(粕)游离棉酚含量低,但蛋白质品质变差;经溶剂浸提的棉籽饼粕蛋白质品质较佳,但游离棉酚含量较高。总的来说,预压萃取是最好的加工方法。 1.3.1.2化学方法 饲料中添加亚铁盐(如硫酸亚铁)能提高动物对棉酚的耐受力。 1.3.1.3生物学方法 目前已经育出转基因低棉酚棉花,其棉酚含量可大幅度降低。 1.3.2检测 在3-氨基-1-丙醇存在下用异丙醉与正己烷的混合溶剂提取游离棉酚,用苯胺使棉酚转化为苯胺棉酚,在最大吸收波长440nm处进行比色测定(饲料中游离棉酚的测定方法GB 13086-1991)。适用于棉籽粉、棉籽饼(粕)和含有这些物质的配合饲料(包括混合饲料)中游离棉酚的测定。 2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2.1基本知识 目前,饲料中常用的大豆类制品有大豆饼、大豆粕及膨化大豆粉,前两者是油脂加工的副产品,因炼油工艺不同而生产出饼或粕。农村小型炼加工以压榨为主,其副产品是豆饼,而大型炼油厂主要是浸提或浸、压混合工艺其副产品是豆粕。近年来由于大豆饼粕价格上升很多,不少饲料厂特别是生产鱼用配合饲料厂将大豆经膨化工艺艺后,直接用膨化大豆粉。 2.2大豆制品中有害成分的概述 大豆饼粕中含有的毒素为膜蛋白抑制因子、皂角甙、脂氧化酶以及抗维生素因子。膜蛋白酶抑制因子(TD)或又泛称作蛋白消化酶抑制因子(PI)主要存在于大豆籽实的子叶当中,尤其以子叶的外侧部分含量丰富。大豆凝集素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10000,糖类部分占5%,主要是D-甘露糖和N-乙酸葡萄糖胶。这毒素极不耐热,在常压下蒸气处理由或5磅高压蒸气处理20min,便可使SBA对于干热纯化处理具有明显抗性。抗维生素因子大豆中抗维生素A是脂氧化酶,它促使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产生过氧化物。此不稳定的过氧化物可使与其共存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氧化破坏。这种抗维生素A在常压下通过蒸气加热15min即可破坏。生大豆饼粕中还有抗维生素D、E、B12等。 2.3危害 2.3.1对动物、人、环境的影响 人们对猪生产中大豆制品的有害成分的危害作用有深入的研究。生大豆(RSB)导致增重降低,并且膜腺和小肠中的膜蛋白酶及康蛋白酶活性均被抑制而降低。生大豆中的抑制剂是导致肠道蛋白水解作用抑制,进而引起生产下降的主要因素。生大豆引起的膜液分泌素的浓度升度,膜液分泌受一种反馈机制的控制。 2.3.2作用机理 可能是蛋白质水解受抑制,引起蛋白质供给不足,体内某些或所有氨基酸的缺乏;或是由于采食大豆膜液大量分泌造成膜(康)蛋白酶中含量高的几种氨基酸,尤其是胱氨酸、蛋氨酸的不足,从而影响生产性能。这种影响在猪年幼时期表现很明显,随年龄增大则影响减弱或几乎没有影响。大豆中含有有害物质或抑制生长因子,如一种能降低蛋氨酸和胱氨酸有效性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血细胞凝聚素、皂角苷、尿素酶等,加热能除去这些抗营养因子,但加热必需适当。 2.4预防与检测 2.4.1预防 大豆中的有毒成分为热敏因子,热处理使其钝化。加热时的温度、湿度和时间直接影响大豆饼粕的整个质量。通变动热导致大豆饼(粕)营养物质间发生Mailiara反应,使其中有效赖氨酸、精氨酸、蛋氨酸、胱氨酸、酶氨酸、组氨酸、丝氨酸均显着降低。加热不足则不能使其中有害成分活性丧失。因此,残留于大豆粕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受加工工艺的影响。 3菜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3.1基本知识 菜籽饼(粕)含有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有硫葡萄糖甙类的代谢物如恶唑烷硫酮和异硫氰酸盐、芥子碱和单宁,过量食用可引起动物甲状腺肿大。菜籽粕中所含的硫甙本身无毒害作用,但是它的水解产物异硫氢酸脂、恶唑烷硫酮等,会引起菜籽粕和油的质量问题,这种水解反应在水分含量适合葡萄糖硫甙酶的条件下会发生。 3.2污染与危害 这些抗营养因子还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干热或湿热加工处理均可降低部分抗营养因子的含量。鸡长期饲喂含大量菜籽饼粕的饲料会产生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及肾脏的上皮细胞脱落等现象,破蛋、软蛋增多,严重者还会发生肝出血和死亡。猪过量食用菜籽饼粕也可造成甲状腺、肝脏和肾脏肿大,母猪繁殖性能下降等现象。对反刍动物来说不良影响作用甚微。目前加拿大、瑞典、波兰等国先后育成葡萄糖甙和芥子碱低的油菜品种,叫“双低”油菜,其粗蛋白质为34%,赖氨酸1.91%蛋氨酸和胱氨酸含量也相当高。由双低油菜籽加工的菜籽饼所含抗营养因子也少。对于这样的菜籽饼(粕)在饲料中可加大用量。 此外,菜籽饼(粕)具有通便性,日粮中用量过高常常出现软便现象。 3.3控制与处理 目前菜籽加工技术已达到可以防止硫甙水解的水平,这些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工过程中菜籽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6%~10%,超过10%时随温度升高水解加快,低于6%则酶在受热条件下只会缓慢失活。在加工过程中既不能加水也不能通蒸汽,否则会引起局部水分增高而加速水解。(2)在蒸炒过程中,温度必须尽快升至80℃~90℃,在温度达到这一温度之前,酶解速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所以缓慢加温会延长水解时间。(3)蒸炒和脱溶剂的温度不宜超过110℃,否则蛋白质会受到破坏,同时硫甙在加热时也会分解。 来源:赛尔畜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