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肉质监测发现,无论如何改良,这些所谓"良种猪"的肉色、大理石纹均不能到达理想状态,肉质表现也越来越差。 2. 环境适应性。猪种的优劣,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猪群的自然适应性。适应环境的猪种就是好的猪种,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自然的适应,而不是通过过度人工改造的适应。空调系统、水帘降温系统、空气过滤系统等用于现代养猪业就是一种违背自然的大逆不道的行为,遭受自然惩罚的命运最终会到来。 2012年国务院下发《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设定了2020年猪病发生率下降到5%的目标。若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实现此目标简直是痴人说梦。 3. 粗饲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本来就很严峻。如果继续采用西方的玉米-豆粕型的饲料类型,粮食危机迟早会危害国家安全,事关民族安危。耐粗饲的猪种也应该成为中国饲养种猪是否优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受西方思维毒害之深,部分学者和管理者用"科学"作为借口不遗余力地推广玉米-豆粕型的饲养方式,却给其他的饲养方式强加了众多的罪名。 在过去,农村用潲水及剩饭剩菜饲养猪,解决了中国人的部分肉食供应问题,潲水以及剩饭剩菜饲养的猪为中国人的营养供应立下了汗马之功。请问潲水及剩饭剩菜养猪何罪之有?难道剩饭剩菜的质量远比不上西方的莱克多巴胺、抗生素和重金属? 4. 适度规模 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企业追求养猪的规模效应,往往给环境带来了众多压力。为了迎合环保部门的技术指标,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在各种养殖场内比比皆是,沼气技术、水泡粪技术和干清粪技术粉墨登场,但最终给人的感觉还是捉襟见肘。 而根据土地拥有量,实施适度规模和农牧结合的饲养方式才是中国未来的养猪之路。外来种猪只有在超大规模和高度机械化以及自动化的同时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所以,只有粗放地饲养中国的地方猪种才能实现适度规模和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 5. 无毒猪肉 监测发现:为了追求快速生产,西方养殖模式养成的猪体内存在一定量的毒素,机体无法代谢,表现为营养过剩状态,导致猪肝肾受损,从而影响了猪肉的品质。而采用中国式的饲养模式(粗放饲养)养成的中国地方猪则处于营养均衡状态,机体代谢顺畅,体内无毒素残留,肉质鲜美。 良种猪和劣种猪的对立不再是简单的科学上的对立,而是文化的对立,是思想的对立;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思考,让外来种猪回去吧,让西方饲养模式在中国销声匿迹,让所谓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寿终正寝;让伟大的东方智慧回归,追溯中华文化的本源,找回中华民族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中国人的思想再次凝聚;"良种猪"的悲剧再也不能继续上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