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延续,为满足居民的肉食需求,我国引进了很多快速生长的外来猪种,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如品种改良站、繁改站、畜牧技术推广站等来专门从事这些外来种猪的推广。 这种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社会物质需求,引进快速生长的外来种猪本来无可厚非,但越来越多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却让国人颜面扫地,过度看重经济学指标也最终刺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改革开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使中华民族失去了高尚的信仰和基本的道德观。邓小平曾谆谆告诫,两个文明必须一起抓,绝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现代社会中"良种猪"其实并不是优良种猪的缩写,而是特指那些来自国外的猪,如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皮特兰猪、汉普夏猪等,而土生土长的品种一律被称为地方猪种,如果本地品种被外来猪种导入部分基因,则一律称为"土杂猪".无论是地方猪种,还是土杂猪,都成了所谓"良种猪"的对立面,即"劣种猪",民族的劣根性和民族虚无主义从此暴露无遗。 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有关部门最近甚至还成立了生猪产业体系,从本质上来看,该体系的重要职能便是为外来种猪摇旗呐喊。 将外来种猪看着是"良种猪",主要基于如下的考虑:1. 用饲料报酬率衡量猪种的优劣。而在现代种猪的选育种工作中,饲料报酬也是一个被高度重视的指标,其加权系数一直遥遥领先其他指标的加权。 2. 用生长速度衡量猪种的优劣。在种猪测定体系中,猪的生长速度也一直被过度追捧,仿佛生长快的猪就是优良种猪,生长慢的猪理应被淘汰而失去其种用价值。由于过度看重猪的生产性能,猪的健康性能被远远抛于脑后。 3. 用产仔率衡量猪种的优劣。在满足了饲料报酬和生长速度之后,猪的产仔率又成了另外一个的重要指标。 4. 用瘦肉率衡量猪种的优劣。在种猪测定工作中,测定猪的背膘厚度和眼肌面积也成了重要的测定手段和基本的测定技术,甚至已经动用了B超技术。由此可见,瘦肉率指标在所谓"良种猪"的定义中也是举足轻重的。这种过度强调动物瘦肉率的做法让畜牧学的科研内涵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受西方文化思维的影响,被披上"科学"外衣的技术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的教学体系,更被一些对西方"科学"顶礼膜拜的学者和管理者的近乎声嘶力竭地推广,上述几个指标俨然成了中国当代养猪业的黄金标准。 而从东方文化的本源来看,优良的猪种被忽略的品性似乎还应该包括:1. 肉质。一个哲人讲过:只有文化不灭,才能中华永存。中国人是讲究"味道"的民族。现代养猪业中饲养的多元杂交体系完全违背了中国人对"味道"的追求,那种吃了猪肉好像吃了"木柴块"的感受让中国人对猪肉的感觉渐行渐远。对于中国人来说,肉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指标,而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