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全国的生猪价格已经从去年的20元/公斤,到6月跌破14元/公斤,生猪价格出现罕见的“熊市”。 国家发改委6月25日发布消息称,国家调控生猪价格取得初步成效,建议广大养殖户全面判断市场形势,积极配合国家市场调控,进一步调整养殖结构,适当缩减能繁母猪的饲养,减少后备母猪的补栏,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合力,尽快扭转生猪产能持续过剩的局面。 也有批评者指出,作为国企,武钢享有贷款、土地、补贴等政策优势,如今却要买地养猪,与猪农竞争,其行为带有很明显的不公平竞争之嫌。养猪市场是开放的、公平竞争的,武钢挟带着国企的优势,与贷款难、买地难、没有补贴的民企和猪农竞争,本身就带有与民争利的味道。而且武钢会否利用自己的国企地位,在“武钢猪”的销售上抢占有利渠道,进而部分地垄断当地的猪肉销售,也值得怀疑。 更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武钢股份及德美化工等业外股市巨头涌入养猪业,势必进一步挤压正在申请IPO的专业养猪公司的上市空间。 首先,对某些专业养猪公司的持续盈利构成威胁,使得专业养猪公司在盈利环节被卡在IPO的门槛外。 其次,专业养猪公司申请上市必须经过合法用地和环保达标等方面的严格审核,才可能从股市上融资扩大养猪规模。但是,武钢股份这些完全以养猪以外的名义从股市上募集的大量资金,却直接投入养猪行业,形成与专业养猪公司明显的不公平竞争。 “行情好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行情不好的时候,就打下来一批。”阳谷县畜牧局副局长穆春雷说,“猪肉价格之所以周期性出现高峰和低谷,就是因为养猪门槛比较低,一旦一波市场行情到来,就出现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的局面。”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养猪利润其实不高但风险很大。他认为,任何一个外行者进入养猪业,都要面临一些相似的困难和挑战,除了资金投入,还要有专业人才和场地。后者相比过去,面临的困难更大。 对于大规模生猪养殖,首先要确定好养殖地点,现在稍微大一点的城市对养猪都有严格限制,拿地要获得地方政府审批十分困难,因为养猪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养猪企业不仅不用缴税,还占用了很多耕地。因此,地方政府其实是不欢迎养猪的,更别说大规模养殖了。 问题三:跨行养猪给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隐忧 武钢养猪的理由是因为目前钢铁产能过剩,导致利润下滑危及企业生存。 但据了解,中国钢铁业技术虽已取得长足进展,却未能突破技术瓶颈。目前所谓的钢铁产能过剩只是粗钢中下档产品的产能过剩,很多高端钢产品还是要依赖进口。预计,国内未来五年的特钢需求将超过5000万吨,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增需求占比超过10%,且所需特钢多为高端品种,但中高端板带材类的特钢产品仍依赖进口,特钢供需缺口未来5年仍将存在。 因此,有批评指出,武钢摆脱困境要靠技术的创新和产业附加值的提升,而根本的出路还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靠养猪来突围,实在有违国企的社会责任,也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良策。 养殖业和现代服务业,本是一处高度开放的低端市场领域,它是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的天然生存场所。 国企冒然进入这个领域,源于其在低端的粗钢加工领域没有实现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掌握着资金和资源优势的国企不设法体内循环,却转身向更为低端的农业和第三产业进军,市场的分层和分工是明确的,国企如此行为只能让自身变得更为慵懒,形成对低端市场的高度垄断,在事实上推卸了核心企业的社会责任,将自身问题嫁祸于弱势的中小民营企业。 甚至媒体有更加尖锐的批评说,像武钢这样的中央企业,必须集中全力在关涉国家经济主权和安全的领域贡献力量,应该主动走出去,去与大牌们踢“世界杯”,而不是遇到困难就做缩头乌龟,“百转千回”,在一些低端技术领域徘徊留恋与民争利。 必须承认,目前钢铁产业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钢铁企业完全可以将资金投入到产品升级、上下游延伸等方面,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而钢企如果把精力过多地投放在非钢业务上,行业回暖的周期恐怕还会拖得更长。而且,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将继续提高,钢铁行业前景还是持续向好的,作为钢铁企业来说,还是应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提升产品质量,而不可颠倒主次。 谈及武钢发展养猪等非钢产业,中航油前总裁陈九霖表示,养猪赚钱,便去养猪,以后养驴赚钱,是不是又要都去养驴呢?如此这般,何谈企业核心竞争力呢?我国企业若都这样,世界级品牌能够在我国产生吗? 著名财经评论人士叶檀批评说,“武钢养猪,是部分国企大而不强的典型象征。 庞杂的业务使武钢成为一家看不出主业、看不见未来的庞大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