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影响采食量的加工因素及配方校正 饲料加工基本上是粉碎、混合、调制、制粒过程,其中值得特别强调的是粉碎和调制制粒过程,对以啄食为主的禽类,粉碎太细会影响采食量。通过制粒会提高采食量——减少了采食频率,每次采食效率提高,这个现象在肉鸡、肉鸭被明显观察到。 饲料的调制和制粒过程中淀粉容易发生变性,产生大量的抗性淀粉。尤其在低压调制、低温制粒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解决的方法是高压调制。调制器多通路蒸汽进入,加长调制器。 膨化的原料,其消化率明显增加,但要注意低脂肪含量的淀粉原料在经过膨化之后,已经糊化了的淀粉,很容易吸潮回生。回生后,消化率和适口性都会降低,用这样的原料制作的饲料,采食量就不会高。 值得注意的是,饲料中水分含量与哺乳动物适口性有明显的相关性,基本上,从含水量14%开始,随着含水量降低,适口性逐步增加。因此,加工中通过烘干等办法降低饲料含水量,会明显提高动物的总采食量,这个现象在教槽料中得到证明。对禽类,这个规律正好相反,饲料含水量低,适口性变差,究其原因,也许与嗉囊的存在有关系。 制粒的饲料,随饲料硬度增加,适口性变差,不论哺乳动物还是禽类皆然。 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调制过程中外加油脂的问题,如果饲料调制不好,外加油脂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样的油脂会引发动物厌食。高压调制过程实际上就是油脂的乳化过程,优质的蛋白质、磷脂等物质,都是油脂的乳化剂。因此粉料中添加油脂的耐受量,比颗粒料中低不少。 单糖、糊精等物质,经过调制后,增加颗粒饲料的硬度;粗脂肪、磷脂、粗纤维原料等,增加颗粒松散度,要根据不同的颗粒设计,在加工工艺和配方调整两方面同时进行,才会达成最佳饲料采食量。 5 评价诱食剂 5.1 甜、香、鲜的口感原理,油蛤味、腥味的意义 甜、香、鲜3种口感,代表了3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被降解后的浓度感觉,这些降解后的物质,可以迅速被吸收,对动物有益,因此,动物对这3种口感表示欢迎,而油蛤味、腥味则是营养物质变质后的口感,对动物经常有毒害,所以动物拒绝。实际上以前习惯的鱼腥香,是我们想当然的结果,并没有诱食意义的。另外,我们在甜香味敏感的基础上开发的不少化学物质,对动物实际上是不敏感的。猪对糖精就没有感觉,这些香味剂的选用,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动物实验的筛选才好。 5.2 辣味的意义 辣味有独特的增加采食量的作用,其原理来自辣味物质对胃肠道平滑肌的刺激,增加了平滑肌的收缩,也就是提高了胃肠道排空速度——相应的增加了采食量。 5.3 短链脂肪酸的适口性 甲酸、乙酸、双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都是动物肠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能量物质,因此有其独特的提高采食量的效果。 5.4 低聚糖的健康意义 随着抗生素的泛滥使用,有益微生物的使用在生产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低聚糖类应引起广大配方师关注。饲料原料中常见的低聚糖类有:甘蔗糖蜜、甜菜糖蜜、玉米糖蜜、大豆糖蜜、玉米糖渣子等。 低聚糖类可以快速地给动物胃肠道内的有益微生物提供能量,增加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数量,因此动物表现健康和生产性能提高。有了这个机理,这类物质也就是动物喜欢吃的物质。对反刍动物而言,瘤胃内有益微生物的数量非常关键,因此它们特别喜欢吃糖蜜。动物生理的某些特殊阶段,如母猪围产期,经常的肠道蠕动不足,此时胃肠道内有益微生物充足的含量,是保证这个阶段胃肠道健康的根本,因此可以使用低聚糖类原料。 这类物质也可以增加饲料的采食量,从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6 配方师的策略 配方之道,幽深微远,不可穷尽。一个成熟的配方师,会透过一张配方和市场上动物采食量的观察,结合自己产品设计时的数据,做出更加有效和有竞争力的产品调整,从而提高自己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在未来的时代,饲料行业的竞争,必然是产品本身的竞争。设计有竞争力的产品,必然从对动物的关注与理解开始。 除产品之外,在产品使用方面,有很多因素影响动物的采食量,这个影响经常的大过产品本身对采食量的影响,因此有效和有力地对用户进行指导服务,让动物在任何阶段都获得最大采食量,实现产品配方设计的目的,也是一个公司配方师的责任和有效手段。通常这需要通过对市场人员、代理商的持续指导和培训来实现。 这也是具有竞争力的饲料企业的经营策略——透过配方师的平衡作用,使自己相比竞争对手,能够带给用户更多的价值,而这样的企业是难以战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