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配方是一种系统工程,一种营养成分的降低,必须有另一种营养成分的升高或者保持原来的水平不变。这也许就是自然界的平衡法则。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些公司的大料配方很普通,但效果和动物的外观和有些公司的高档料差别并不是很大,区别有可能就出现在核心料上。无可置疑,配方中的大宗原料是配方中的主要矛盾。也许有些配方师会认为一个配方的好坏主要是大料配方,也许配方中的小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但从辨证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配方中的核心料,虽然是次要矛盾,但是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环境有可能会变成主要矛盾。有一次我看到卢亮老师的幻灯片里边讲核黄素在5ppm和9ppm对动物的料比会有很大影响,我一直不相信在配方中就这么一点点东西会对动物的生产性能有改变。直到有一天,我在配方中用马杜霉素才恍然大悟,马杜霉素当用于5ppm的时候可以治疗鸡的球虫病,但是达到6ppm的时候就会引起鸡的中毒。这还是一种平衡的观点,任何事物超过它的底限,都会引起量变到质变的可能。 比如我们做配方的时候,往往对有些原料的上限使用量把握不好。花生粕是一种良好的蛋白原料,具有适口性好,蛋白高、精氨酸高的优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好多配方师只敢用到4%,但是有些配方师却用到了10%,照样没有投诉,但有些用到10%的配方师却遭到了市场上的投诉……料比过高。原因可能是花生粕中的精氨酸抑制了lys的吸收,当花生粕用到10%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配方中的主要矛盾,动物所需的大部分的氨基酸就来自花生粕了,所以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饲料中提供的可消化的,动物可以利用的氨基酸减少了。可是当我们去我们的配方软件里边去看营养指标时候,里边的总氨基酸没有发生改变,甚至氨基酸平衡也很好。这也许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只会机械地,静止地看一种事物的发展,而没有看到事物的内在性和规律性。话又说回来,当我们在配方中一种原料用的过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调整配方来保持同这种原料用的较少时候的一样的效果,需要我们配方师从实践中去慢慢体会和摸索。 数学好多人认为是一种枯燥,单调的学问。但我觉得数学是一种最有理性,最浪漫,最富有人情味的一种学科。比如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理论,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当我们单独看一个人(物)的某一部分的时候,我们觉得很一般,当我们整体的来看这个人(物)的时候,却会发现具有一种和谐美和整体美。配方中也存在着一种黄金分割理论:植酸酶一般可以代替配方中40%的磷酸氢钙,蛋鸡料中石粒和石粉的比例为40:60,这些数据都接近黄金比例。有些时候,我们仓库里边有一种原料,一种质量比较好,一种质量比较差。我们应该怎么搭配他们在配方中的比例?也许黄金分割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路。讲到这里,具体哪种用40%,哪种用60%?,那就要看那种矛盾是主要矛盾了。植酸酶替代磷酸氢钙,您觉得哪种是主要矛盾?小麦和木薯这两种非常轨原料?具体在中大鸭中上限可以用到多少呢?是不是跟黄金分割理论也有一定的联系呢?其实饲料配方中还有许多可以运用黄金分割理论的地方,朋友们可以在实际工作应用一下,有可能可以帮您解决许多问题。 里边借鉴了王博士,卢博士,还有彭焕伟博士的一些观点,不要告我侵权啊,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