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猪的生产性能经过不断选育而发生了很大的改进,日增重、瘦肉生长、饲料利用率等都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猪的维持需要量提高。而猪的主动采食量降低。也就是说,现代猪的瘦肉生长很快,即使在自由采食的条件下,日粮也会成为一种限制因素,猪的采食量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它的生长与生产。 
 
   研究表明,每日采食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猪的生长速度,早期增重快的猪,直到上市其体重都保持生长优势并可提早达到屠宰体重。因此,养殖业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以便确保未来的猪能吃够。这也就意味着,提高饲料的适口性是未来畜牧养殖业不可忽略的重要工作之一。 
 
   提高饲料的适口性不仅要了解饲料原料本身固有的品质,同时也要考虑可对饲料适口性产生正负作用的因子。 
 
   从味觉上来看,影响饲料原料风味的主要因素有:饲料原料本身的营养与品质(营养的均衡性或是否含有抗营养因子及适口性因子)、饲料原料的新鲜度、饲料原料的物理性状(是否受损或被破坏)、原料变质(氧化、霉变、被污染)、添加剂(矿物质、药物)的加入等。 
 
   新鲜的饲料原料适口性较好,原料是否破损对其适口性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原料一旦变质(霉变、氧化、被污染),其适口性会大大降低。 
 
   由于动物具有选择性采食营养平衡的食物并对食物产生记忆的特性,因此,除去影响原料适口性的物理因子,真正影响饲料适口性的因子则为原料本身的营养与品质。以下就从原料营养、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适口性影响因子等对饲料原料适口性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大宗原料的适口性及影响因子(表一): 
 
   表一:大宗原料的抗营养因子与适口性的主要影响因子 
原料分类 
 | 原料名称 
 | 抗营养因子 
 | 影响适口性的主要因子 
 | 使用上限 
 | 备注 
 |  谷物类原料 
 | 饲用大麦 
 | NSP,主要是 
ß-葡聚糖 
 | 涩味物(酚类物质,由多种单宁组成,主要存在于壳内);感染麦角毒素 
 | 在配方中取代一半以下的玉米 
 | 适口性不如玉米;粉粹太细,鸡猪均有拒食现象,宜制成颗粒 
 |  玉米 
 |   
 | 霉变,苦;或受损,甜度下降 
 |   
 | 新鲜玉米适口性优于陈玉米 
 |  稻谷 
 |   
 | 粗纤维过高 
 | 肉鸡料中小于15%为好,猪可用至30-50% 
 | 稻谷适口性不如玉米;粉粹后可有效替代部分玉米,糙米可替代部分玉米 
 |  高粱 
 | 单宁酸 
 | 粉粹后:低单宁者(0.4%),略带甜味;高单宁者(1-2%),苦涩感,适口性差 
 | 高者10-20% 
低者40-50% 
 | 中国、南美产褐高粱含高单宁酸,苦味;美、澳产黄高粱单宁酸含量低,适口性好 
 |  小麦 
 | NSP,主要是戊聚糖 
 | 感染麦角毒素 
 | 取代30-50%的玉米 
 | 对猪的适口性特别好,宜制成颗粒 
 |  糠麸类原料 
 | 粗制大麦麸 
 | ß-葡聚糖 
 | 涩味物(酚类物质,由多种单宁组成);适口性差 
 | 在蛋鸡、肉猪、肉牛等饲料中用量宜10%以下 
 | 不具轻泻作用,用量高会引起便秘,含大麦麸的日粮喂猪,猪具有白硬脂肪 
 |  小麦麸 
 |   
 | 良好 
 | 根据日粮能量要求,可用5-30% 
 | 适口性好;含有适量的粗纤维和硫酸盐类,有轻泻作用 
 |  次粉 
 | 戊聚糖 
 | 易酸败;适口性不如小麦麸 
 | 小于25% 
 | 质量不稳定,用多了会粘嘴,粘消化道 
 |  全脂米糠 
 | 胰蛋白酶 
抑制因子 
 | 脂肪分解酵素,氧化酵素,极易氧化,氧化后适口性不 
佳 
 | 在猪与鸡料中取代25%以下的玉米,鸭料中可用50% 
 | 用量高易引起幼畜拉稀、肥育猪背软脂(影响屠体品质) 
 |  脱脂米糠 
 |   
 | 对猪适口性甚佳,对反刍动物适口性好 
 | 20-30% 
 | 可长期储存,对屠体品质无不良影响;易掺假 
 |  块根类原料 
 | 木薯 
 | 略具甜味;含亚麻苦苷、百脉根苷等氰苷配糖体,经酵素作用后即游离出剧毒氢氰酸 
 | 禽料中用量10%,肉猪30-50%,反刍动物30%(制粒) 
 | 木薯用于仔猪,可见适口性明显不良,氢氰酸在木薯黑褐色皮中居多,去皮木薯中含10-370克/公斤,连皮则高达560克/公斤 
 |  甘薯 
 | 胰蛋白酶抑 
制因子 
 | 容易霉变,霉变后适口性下降 
 | 猪料中取代25%玉米,或日采食15%以下 
 | 加热可改善饲用效果;禽类少用为宜,对猪适口性良好,对马很差。 
 |    
植物蛋白原 料 
 |   
豆粕 
 |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甲状腺肿因子,NSP(棉三糖、水苏四糖),脲酶等 
 |   
乳猪料中用最宜占蛋白原料的30% 
以下 
 |   
适口性良好 
 |  菜粕 
 | 硫葡萄糖苷,芥子碱,单宁 
等 
 | 单宁苦涩味,芥子碱苦味ITC(异硫氰酸盐) 
 | 10%以下 
 | 适口性差,种鸡慎用,用量过高肉鸡风味变劣,褐壳鸡蛋有鱼臭味 
 |  棉粕 
 | 游离棉酚,环丙烯脂肪酸,单宁植酸等 
 | 单宁、棉绒、棉壳 
 | 用量宜5-10%,或替代50%豆粕 
 | 适口性差,种鸡慎用,影响生育能力 
 |  花生粕 
 |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单宁 
 | 霉变(极易感染黄曲霉),霉变后适口性下降 
 | 小于15%一般5% 
 | 适口性极好,有香味,但用量高时猪体脂变软 
 |  椰子粕 
 |   
 | 易滋生霉菌而产生毒素,易酸败,变质影响适口性 
 | 10%以下(猪鸡)20%(反刍精料) 
 | 幼雏适口性不好,反刍动物适口性好 
 |  玉米蛋白粉 
 |   
 | 氨基酸不平蘅 
 | 鸡2-3%,猪不宜超过10% 
 | 对猪适口性不如对鸡、鱼易掺假 
 |  酵母粉 
 |   
 | 生产工艺 
 | 2-5%以下 
 | 具酵母香,或略具有苦味,产品质量差异大,易掺假,对适口性争议较多 
 |  动物蛋白原 料 
 | 肉粉、肉骨粉 
 |   
 | 角蛋白质等 
 | 小于5-6% 
 | 易变质造成风味不良,随饲料中用量的加大,饲粮适口性降低 
 |  羽毛粉 
 |   
 | 角蛋白质 
 | 小于3-5% 
 | 对猪鸡适口性有争议,对牛适口性不佳 
 |  鱼粉 
 | 组胺等 
 |   
 | 小于10%,过高影响畜禽产品品质 
 | 鱼加工前的新鲜度是影响鱼粉适口性的重要因子 
 |  血粉 
 |   
 | 氨基酸不平衡 
 | 猪4%以下,鸡2%以下鱼5%以下 
 | 粘性强适口性差 
 |  动物油 脂植物油及混合油 
 |   
 | 易氧化、酸败 
 | 3-5%以下 
 | 添加后可提高饲料风味,鱼油的添加量不宜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