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饲料业有一个共识:中国饲料业发展的最好时光已经结束,危机刚刚开始,竞争将前所未有地残酷。按照海大集团薛华董事长的观点:这是中国企业三十年发展史以规模增长为导向的粗放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饲料行业的产品、研发、市场模式及战略定位的严重同质化在未来必然会导致行业的利润持续下滑直至整体亏损。 饲料企业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无疑值得思考。 1.饲料企业越来越难做 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姜汝祥在《中国企业如何突破“发展模式转型”天花板》一文中写道:我国民营企业的出现主要受益于制度变革,而快速成长则受益于良好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大部分饲料企业的增长方式同样属于机会型或资源型,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之上的比较竞争优势。在本质上,这是一种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中国大大小小的饲料企业加起来超过一万家。根据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饲料总产量高达1.48亿吨,其中上百万吨的企业共18家,总产量5473万吨,占全国产量比重的37%。也就是说,至少有一万家饲料企业的产量不足1万吨。那么多的企业都在走“资源争夺战”,“机会争夺战”,或者“价格战”。只能说明:中国畜牧饲料经济在这几十年突飞猛进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给企业提供“资源”、“机会”或者“低价”等生存发展的土壤。 所以,当面对市场竞争激烈、运营成本增加、养殖业亏损等困难时,就会发现很多饲料企业其实一直在“裸泳”。 我在与业内人士交流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饲料企业越来越难做”的感慨。这种“难”主要源于四大方面:第一是土地资源紧缺,环保压力加大,饲料安全成本上升以及疫病形势日益复杂,饲料业缺乏一个稳定的生存基础,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第二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让相当一批中小型饲料企业举步维艰,这种制约作用最终也会影响饲料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三是员工工资上涨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靠廉价劳动力赚钱的模式走到了尽头,这对劳动密集型和处于微利阶段的饲料企业而言,也是一个严重打击;第四是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对立,相当一部分饲料企业中管理层脱离一线,管理方式粗暴,容易造成劳资双方的对立。 应该说,这四大困境过去都不曾这么集中地出现过。饲料企业经营者普遍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如果再不做出改变,有人大胆地预言,大约会有40%的企业会在未来五年之内被淘汰或死亡。这么算来,我国饲料企业将从一万多家迅速减到8000家左右,是不是就意味着饲料业发展水平提高,变得更加健康?其实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种对于未来发展形势的判断,往往会影响企业老板的行为。根据了解,有少部分企业老板对未来前景表示出明显的担忧或失望,甚至做好随时退出的准备,或者正在用大量的资金去买房,或者开始涉足其他商业领域。当然,绝大多数饲料企业老板对未来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他们正在寻找出路,比如积极投资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进行流程改造,加大对人力资源工作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