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善于游走 游走有助于增加放牧羊只的采食空间,特别是牧区的羊终年以放牧为主,需长途 跋涉才能吃饱喝好,故常常一日约往返里程达到 6~10km。山羊具有平衡步伐的良好机制,喜登高,善 跳跃,采食范围可达崇山峻岭,悬岩峭壁,如山羊可直上直下 60 度的陡坡,而绵羊则需斜向作“之” 字形游走。 不同品种的羊在不同牧草状况、牧场条件下,其游走能力有很大区别。例如,兰布列羊每日游走的 距离比汉普夏羊多 25%,雪维特羊在山地牧场上和平原草场上每日游走的距离分别为 8km 和 9.8km,而 同是长毛种的罗姆尼羊则分别为 5.1km 和 8.1km。在接近配种季节、牧草质量差时,羊只的游走距离加 大,游走距离常伴随放牧时间而增加。 (6)神经活动 山羊性机警灵敏,活泼好动,记忆力强,易于训练成特殊用途的羊;而绵羊则性 情温驯,胆小易惊,反应迟钝,易受惊吓,出现“炸群” 。当遇兽害时,山羊能主动大呼求救,并且有 一定的抗御能力;而绵羊无自卫能力,四散逃避,不会联合抵抗。山羊喜角斗,角斗形式有正向互相顶 撞和跳起斜向相撞两种;绵羊则只有正向相撞一种。因此,有“精山羊,疲绵羊”之说。 (7)适应能力 适应性是由许多性状构成的一个复合性状,主要包括耐粗、耐渴、耐热、耐寒、 抗病、抗灾渡荒等方面的表现。这些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关系到羊生产力的发挥,同时也决定各品种 的发展命运。例如,在干旱贫瘠的山区、荒漠地区和一些高温高湿地区,绵羊往往难以生存,山羊则能 很好适应。 耐粗性 羊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存能力,能依靠粗劣的秸秆、树叶维持生活。 与绵羊相比,山羊更能耐粗,除能采食各种杂草外,还能啃食一定数量的草根树皮,比绵羊对粗纤维的 消化率要高出3.7%。 耐渴性 羊的耐渴性较强,尤其是当夏秋季缺水时,他能在黎明时分,沿牧场快速移动,用唇和舌 接触牧草,以便更多搜集叶上凝结的露珠。在野葱、野韭、野百合、大叶棘豆等牧草分布较多的牧场放 牧,可几天乃至十几天不饮水。但两者比较,毕竟以山羊更能耐渴,山羊每千克体重代谢需水 188ml, 绵羊则需水197ml。 耐热性 由于羊毛有绝热作用,能阻止太阳辐射热迅速传到皮肤,所以较能耐热。绵羊的汗腺不发 达,蒸发散热主要靠喘气,其耐热性较山羊差。当夏季中午炎热时,常有停食、喘气和“扎窝子”等表 现。而山羊对扎窝子却从不参加,照常东游西窜,气温37.8℃时仍能继续采食。粗毛羊与细毛羊比较, 前者较能耐热,只有当中午气温高于26℃时才开始扎窝子;而后者则在22℃左右即有此种表现。 耐寒性 绵羊由于有厚密的被毛和较多的皮下脂肪,以减少体热散发,故其耐寒性高于山羊。细毛 羊及其杂种的被毛虽厚,但皮板较薄,故其耐寒能力不如粗毛羊;长毛肉用羊原产于英国的温暖地区, 皮薄毛稀,引入气候严寒之地,为了增强抗寒能力,皮肤常会增厚,被毛有变密变短的倾向。 抗病力 放牧条件下的各种羊,只要能吃饱饮足,一般全年发病较少,在夏秋膘肥时期,更是体壮 少病。膘好时,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强,一般不表现症状,有的临死还勉强吃草跟群。为要做到早治, 必须深入观察,才能及时发现。山羊的抗病能力强于绵羊,感染内寄生虫和腐蹄病的也较少。粗毛羊的 抗病能力,又较细毛羊及其杂种为强。 抗灾渡荒能力 指羊只对恶劣饲料条件的忍耐力,其强弱除与放牧采食能力有关外,还决定于脂肪 沉积能力和代谢强度。各种羊的抗灾能力不同,故因灾死亡的比例相差很大。例如,山羊因食量较小, 食性较杂,抗灾渡荒能力强于绵羊;细毛羊因羊毛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而又因被毛的负荷较重,故易 乏瘦,其损失比例明显较粗毛羊为大;公羊因强悍好斗,异化作用强,配种时期体力消耗大,如无补饲 条件,则其损失比例要比母羊大,特别是育成公羊。 2.消化机能特点 (1)羊消化器官的特点 羊属于反刍类家畜,具有复胃,分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四个室。 其中,前三个室胃称为前胃,壁粘膜无胃腺,尤如单胃的无腺区;皱胃称为真胃,胃壁粘膜有腺体,其 功能与单胃动物相同。据测定,绵羊的胃总容积约为 30L,山羊为 16L 左右,各胃室容积占总容积比例 明显不同(表 4-30)。瘤胃容积大,其功能是贮藏在较短时间采食的未经充分咀嚼而咽下的大量牧草, 待休息时反刍;内有大量的能够分解消化食物的微生物。瓣胃粘膜形成新月状的瓣页,对食物起机械压 榨作用。皱胃粘膜腺体分泌胃液,主要是盐酸和胃蛋白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羊的小肠细长曲折,约为25m,相当于体长的25倍左右。胃内容物进入小肠后,经各种消化液(胰 液和肠液等)进行化学性消化,分解的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由于小肠的蠕动而 被进到大肠。 大肠的直径比小肠小,长度比小肠短,约为8.5m。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在小肠 末被消化的食物进入大肠,也可在大肠微生物和由小肠带入大肠的各种酶的作用下,继续消化吸收,余 下部分排出体外。 [attach]78153[/attach] 3.羊消化生理特点 (1)反刍 反刍是指反刍草食动物在食物消化前把食团吐出经过再咀嚼和再咽下的活动。其机制 是饲料刺激网胃、瘤胃前庭和食管的粘膜引起的反射性逆呕。反刍是羊的重要消化生理特点,反刍停止 是疾病征兆,不反刍会引起瘤胃膨气。 羔羊出生后,约40d左右开始出现反刍行为。羔羊在哺乳期,早期补饲容易消化的植物性饲料,能 刺激前胃的发育,可提早出现反刍行为。反刍多发生在吃草之后。吃草之后,稍有休息,便开始反刍。反刍中也可随时转入吃草。 反刍姿势多为侧卧式, 少数为站立。 反刍时间与采食牧草时间的比值为0.5~ 1.0:1。 (2)瘤胃微生物的作用 瘤胃环境适宜于瘤胃微生物的栖息繁殖。瘤胃内存在大量细菌和原虫, 每毫升内容物约含有细菌1010~1011个,原虫105~106个。原虫中主要是纤毛虫,其体积大,是细菌 的 1000 倍。瘤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反刍家畜摄取大量的草料并将其转化为畜产品,主要靠瘤胃 (包括网胃)内复杂的消化代谢过程。瘤胃内的微生物其主要营养作用是: 消化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消化纤维素 食入的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内由于受到多种微生物分泌酶的 综合作用,使其发酵和分解,并形成挥发性低级脂肪酸(VFA)如乙酸、丙酸、丁酸等,这些酸被瘤胃 壁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参与代谢,是羊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据测定,由于瘤胃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羊采食饲草饲料中大约有55~95%的碳水化合物、70%~95%的纤维素被消化。 可同时利用植物性蛋白质和非蛋白氮(NPN)构成微生物蛋白质 饲料中的植物性蛋白质,通过瘤 胃微生物分泌酶的作用,最后被分解为肽、氨基酸和氨;饲料中的非蛋白氮物质,如酰胺、尿素等,也 被分解为氨。这些分解产物,在瘤胃内,在能源供应充足和具有一定数量的蛋白质条件下,瘤胃微生物 可将其合成微生物蛋白质(其中,细菌蛋白质占主要成分)。微生物蛋白质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其比 例合适,组成较稳定,生物学价值高。它随食糜进入皱胃和小肠,作为蛋白质饲料被消化。因而,通过 瘤胃微生物作用,提高了植物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同时,在养羊业中,可利用部分非蛋白氮(尿素、 铵盐等)作为补充饲料代替部分植物性蛋白质。瘤胃内可合成 10 种必需氨基酸,这保证了绵羊必需氨 基酸的需要。 对脂类有氢化作用 可以将牧草中不饱和脂肪酸转变成羊体内的硬脂酸。同时,瘤胃微生物亦能合 成脂肪酸。Sutton(1970)测定,绵羊每天可合成长链脂肪酸为22g左右。 合成B族维生素 主要包括维生素B1、B2、B6、B12、扁多酸和尼克酸等,同时还能合成维生素K。 这些维生素合成后,一部分在瘤胃中被吸收,其余在肠道中被吸收、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