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用羊的饲养管理技术 (江苏牧医职业技术学院教材) 模块目标:掌握羊的饲养管理技术及育肥技术。 活动一 肉羊的生产性能评定 1.肉用羊的生产性能评定的主要指标 肉用羊体大、早熟,生长快,肉质好,繁殖力高。幼龄羊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高,出栏体重 大,饲养周期短;产肉能力强,屠宰率高,肌肉细嫩多汁,脂肪分布均匀;四季发情,配种年龄早,每 胎产羔数多,产羔频率高。 (1)评定肉羊产肉率的主要指标 屠宰率: 指胴体重加内脏脂肪(包括大网膜和肠系膜脂肪)和脂尾重, 与羊屠宰前活重(宰前空腹24h) 之比。 胴体重:指屠宰放血后剥去毛皮、去头、内脏及前肢腕关节和后肢关节以下部分,整个躯体(包 括肾脏及其周围脂肪)静止30min后的重量。 胴体净肉率:眮体净肉重与眮体重的比值。 肉骨比:眮体净肉重与骨重的比值。 眼肌面积: 测倒数第一和第二肋骨间脊椎上的背最长肌的横切面积,因为它与产肉量呈正相关。 测量方法:用硫酸纸描绘出横切面的轮廓,再用求积仪计算面积。如无求积仪,可用公式估测: 眼肌面积(cm2)=眼肌高(cm)×眼肌宽(cm)X0.7 胴体品质:主要根据瘦肉的多少及色、脂肪含量、肉的鲜嫩度、多汁性与味道等特性来评定。上等品 质的羔羊肉,应该是质地坚实而细嫩味美,膻味轻,颜色鲜艳,结缔组织少,肉呈大理石状,背脂分布 均匀而不过厚,脂肪色白、坚实。 (2)评定肉羊繁殖力的主要指标 适繁母羊比率 主要反映羊群中适繁母羊的比例。 适繁母羊多指10月龄(山羊)以上和1.5岁(绵羊) 以上的母羊。 产羔率:每百只分娩母羊数所产羔羊占分娩母羊数的百分比。 产羔率=产出羔羊数/分娩母羊数×100%。 2.肉用羊的个体品质鉴定 肉用羊的个体品质鉴定包括体型外貌、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评定。其中体型外貌鉴主要按身体各 部位的表现和重要性,规定一个满分标准,不够标准的适当扣分,最后将各项评分相加计算总分,再按 外貌评分等级标准给被选个体定出等级。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鉴定主要按测定项目的量化结果,对照品 种等级标准,确定个体等级,最后完成对羊只的综合鉴定。下面以南江黄羊为例介绍其鉴定标准: (1)体型外貌 表4-26列出了南江黄羊的外貌评分等级标准。 (2)生长发育评定 生长发育评定分2月龄、6月龄、12月龄和成年四个阶段进行。表4-27 列出 了一级羊最低的体重、体尺标准。 特级:2、6、12月龄公羊体重占成年公羊体重的20%、40%、60%以上,母羊体重占30%、50%、 70%以上,以及公、母羊体重均高于一级15%以上,公、母羊体尺分别占成年羊的65%、75%和85%, 并且公羊高于一级8%,母羊高于5%以上者为特级。 一级:符合表4-28评分标准者。 二级:体重分别低于一级8%~10%、体尺分别相应低于一级3%~5%之内者。 三级:体重分别相应低于一级8%~10%、体尺分别相应低于一级3%~5%以上者。 [attach]78150[/attach] [attach]78151[/attach] (3)生产性能评定 母羊繁殖成绩评定标准见表4-29。 [attach]78152[/attach] 对于公羊连续两个繁殖季节配种30只经产可繁母羊,以母羊产羔率达220%为特级,200%为一级, 180%为二级,150%为三级。后备公、母羊的繁殖性能由系谱审查,参考同胞旁系资料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