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883|回复: 61

[版主发言] 预混料企业真的需要转型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5 08: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预混料企业真的需要转型吗?

  今天仔细看了一下胡文辉先生的新作《预混料企业需要尽快转型》,这篇文章里运用了一些例子,也回顾了一下预混料企业的发展史。这篇文章是写在预混料连续五年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发表的,而且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甚至是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和共鸣。在饲料行业内,预混料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产品已经几乎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其实这种论点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中国的许多事情是不能用表面的现象来判断的,在过去、在现在都有许多出乎意料的地方,尤其是中国农民的问题。中国用世界十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奇迹?还是中国国情?我想下面的一段话,至少让大家对胡文辉先生的论点会有一些疑问。 “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副局长张小虞曾说过,过去十多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两个没想到,其中之一没想到的就是农用车行业在国家没投一分钱的情况下自发地发展起来, 一下子搞到二三百万辆(2000年,全国生产农用运输车 的总量是297.7万余辆,其中三轮农用运输车247.4万余辆,四轮农用运输车50.2万余辆.——王中注)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奇迹。与此同时,它对中国农 村经济的发展也同样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上面是刊登在2001年《中国机电报》上面一篇文章中的一个片段。 二三百万量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1980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20万辆;1992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单纯以产量来看,中国农用车经过10年的发展历程,产量已经和汽车平分天下了(当然产值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而在这2、300万的农用车产量当中,有几辆是通用、福特、本田、雪佛莱等国际汽车大鳄的产品呢?很可惜的是:居然连一辆都没有。

  那么,是农用车的生产需要国外汽车巨头不具备的技术吗?当然不是!是国外汽车巨头缺乏资本吗?当然不是!是国家对外资企业设置政策壁垒了吗?也不是!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国外汽车巨头一直在这个领域没有分到一杯羹呢?
是判断失误! 当农用车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国外的汽车巨头的眼里,这种东西是不可想象的简单,甚至是粗糙,他们看不出这种产品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在他们的眼里,这种粗劣的产品根本就不可能长时间的存在。

  而他们却恰恰的忽略了中国的国情,他们并不了解中国的农民心里在想什么?中国的农民需要的是简单、实用而且是廉价的产品,满足了上面的条件后,其它的东西都可以忽略了。而正是这种产品满足了他们的生产、甚至是生活需要。中国的农用车企业也借机发展了起来,而生产的产品也越来的越精致,农用车和汽车之间的质量差距也越来越缩小。中国的福田农用车已经生产起来了重卡和乘用车。而在这个领域当中,外国人甚至连一毛钱都没有赚到?


  世界最知名的麦肯锡顾问公司为什么也没有及时的提供市场预测呢?这就是缺乏对中国国情充分了解的结果。 关于预混料企业的发展方向,我想用另外一个例子来说明,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中国的农民有一个习惯,就是把收获的粮食,他会把一部分卖掉换成金钱,而仍然会有一部分(有时候会是很大一部分)会存放在家里。存放在家里的这一部分需要投入粮仓,还需要预防鼠害和霉变,自然,存放在家里的这部分粮食只会损耗,而不会增殖。而卖掉的粮食获得的现金可以用来扩大生产和副业,即使只是存在银行里,也是有一些利息收入的,那为什么农民不把粮食全部卖完呢?(反正手里有钱随时都可以买到粮食)就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许多的农民,而农民的回答却是那么的难以想象:“卖了我们吃啥?”,我说:“卖了钱,随时可以买啊?想买什么买什么?”农民说:“我还是放在家里放心,吃着也方便。”
农民的这种回答,你能体会吗?你能真正的理解吗?


  在中国,许多农户的家里都养猪,有许多的农户还仅仅养那么三、两只。这在我们搞畜牧或者搞饲料的人来说,他几乎是不可能赚到钱的,最多也是个零钱变整钱。如果碰上疫情或行情下跌,搭了工夫还要赔上辛苦钱,但是,仍然有许多农户在养。为什么?因为他并不把用于喂猪的家里有的粮食计算在内,也不去 计算人力成本。这就是中国农民,至少是一部分中国农民。


  所以,了解了这些,对我们解读预混料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是大有益处的。 所以,将来的生存不是预混料与全价料之间的对决,而是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对决,而多种形式的(全价\浓缩\预混)会同时存在于大企业中 上面的一段话,主要是试图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农民的思想转变速度远远低于饲料技术的发展速度.当思想转变速度几乎与饲料技术发展速度同步的时候,可能预混料的发展空间就要大大缩小了.

  在几年前,我还没有接触到饲料行业的时候,我的几个行业内的朋友都感觉到预混料的末日将不久来临,纷纷投资全价料.但是,就今天预混料的生存活力已经让他们大跌眼镜,无庸质疑,他们对过早的进入全价料领域十分后悔. 现在的畜牧行业,许多的技术已经比较先进了,或者说比较成熟了.而现在的养殖业态却不是同技术同步的.包括养殖品种、饲养管理、疫病控制等等,其实都是滞后与技术进步的。因为这么多的因素存在,所以至少在目前,养殖户还无法看到全价料完全替代预混料的好处在哪里? 下面,我们看一个行业外的例子:


  万燕的叹息:“熟悉家电行业历史人可能都知道万燕,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万燕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是当年的VCD行业开创者万燕在国内却是名倾天下。在1993年的时候,当时的创始人姜万勐将MPEG技术成功地应用到音响视听技术上,研制出一种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VCD,同年,姜万勐创立了万燕。当年的万燕创造了中国之最;在家电产品中唯一由中国自己创立的产品。一直到现在,万燕都保持着这一殊荣。到94年,万燕就生产了几万台VCD,中国的老百姓逐渐认识到VCD,大众生活也进入到家庭影视时代。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万燕便确立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同时,中国VCD市场销量在四年间由开始的2万台猛增至100万台。”—— 作者:罗建法 大家都知道了万燕是行业的先行者,但是很可惜的是万燕却没有发展起来,甚至没有填饱肚子。为什么呢?因为万燕在市场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投入了太大的精力去培育市场,而市场日益成熟的时候,其它企业却以低成本迅速切入。

  笔者并不反对将来全价料可能是市场的主流这一观点,而并不赞同的是现在预混料企业必须尽快转型的观点。任何一种产品都有朝阳与夕阳之分,只有准确的判断这个产品是在朝阳期还是在夕阳期,我们才能做我们的战略调整。 2004年我任职于一家标准的预混料企业,这家企业说大不大,销量位列省内三甲之列。当时这家企业把筹建全价料放在工作第一位上,我去后紧急叫停,理由:1.预混料没有做的很好2.需要用预混料积累财富3.资金投入大,会对现状影响大。
2005年养殖行情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周边的几个在建项目纷纷搁置,近在咫尺的上市公司康达尔的某公司全价料销售锐减至不足千吨。这场巨变让我们下出了一身冷汗,值得万幸的是我们的预混料发展速度虽然放缓,但是还是有了11%的增长。


  就中国目前的预混料企业来说,规模大多偏小。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转型更应当有计划、有理智、分阶段、稳步走。一个企业生存不容易,发展不容易,失败却可能在一瞬间。 另外,预混料企业还有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兼并与整合虽然现在预混料企业无论数量和产量都仍然在高速发展,但是,还是有更多的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而举步维艰。它们的出路要么是快跑赶上,要么被兼并或退出,这就是一个行业内企业扩张的机会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许多的小企业还能生存,而发展势头好的企业扩张的步伐仍然还很小,随着市场竞争的近一步加剧,这种局面会在不久的将来很快终结。

  本来预混料企业还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因为这个行业里企业大小、素质参次不齐而没有凸显。行业内的专家都知道,目前预混料企业还有比较大的毛利空间可以压缩。目前多数企业禽料的毛利空间约有7、8百元,而猪料更是在千元以上,如果这些空间经过压缩而直接让利给养殖户,那么会把预混料VS配合料的经济性拉的更大。因此,至少在一定时期,预混料企业还有的是转型的准备时间。 那么,预混料企业真的可以把这么多的空间让出来吗?应该说暂时还容易,因为预混料企业的毛利空间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销售成本,在人均产能(销能)、营销费用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还暂时无法把它切割下来让利与客户。它的解决和预混料企业的兼并、整合速度应当是成正比的。 胡文辉老师在文中指出:物流费用高是预混料企业的另外一个瓶颈。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我认为物流费用恰恰是预混料的优势之一。例如:上海红马饲料公司注册、生产地在上海,而产品却远销山东、安徽等省,这在配合饲料产品是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如果配合饲料要想在这么远的地方打出知名度并销售产品,只能通过异地投资建厂的方法来实现了。我想:预混料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产品的这个优势在重点地区寻求产品存在,对静观市场变化,然后调整战略,是大有益处的。

  预混料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它虽然提供的是一个“不完全的产品”,给客户的却是一个全方位的服务。没有哪一家预混料企业仅仅给客户提供的是一个半成品,相反的他们会给用户一个最适合当地用料(大料)习惯的一个或几个推荐配方,用户根据这些配方可以很容易的生产出便宜的配合饲料。而且这种方法给当地的农产品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出路。

  另外,据我所知:现在真正意义上的预混料企业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的预混料企业多数都在生产浓缩料,这样可以解决一些农户购买部分原料(豆粕等)的不便,产品也更加接近于配合饲料。在当前养猪现状下,乳猪料的使用方便性是预混料的一个瓶颈,也是颗粒型配合料切入市场的一个机会。更多的预混料企业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症结,选择了以乳猪料为突破口,投资小型颗粒料生产设备,小批量的介入配合饲料。所以,现在的许多预混料企业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预混料生产企业,而是变成了"以预混料生产为主"的,为终端客户提供更灵活的、更经济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养殖服务综合产品提供商。解决了这些发展的瓶颈,以“预混料生产为主的”预混料企业势必驶向企业发展的高速公路!
品牌机很好卖,兼容机一样受年轻人的青睐啊?!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50 收起 理由
超烦 + 150 【精品原创帖】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6-11-15 09: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狼兄写得很好啊,"据我所知:现在真...

狼兄写得很好啊,"据我所知:现在真正意义上的预混料企业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的许多预混料企业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预混料生产企业,而是变成了"以预混料生产为主"的,为终端客户提供更灵活的、更经济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养殖服务综合产品提供商。解决了这些发展的瓶颈,以“预混料生产为主的”预混料企业势必驶向企业发展的高速公路!"



这其实就是一个长时间的遂步转型的过程呵呵,

发表于 2006-11-15 09: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我看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客户的各种需...

在我看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客户的各种需要开始被客户意识到,而不是一开始的被饲料行业引导的固定模式。这时候,专业化的分工越来越细,靠一种商品包揽天下的局面,不会再出现了。
而特别的专业化,必将独放异彩---这也是我去做普罗顿的初衷
发表于 2006-11-15 11: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传统的预混料企业已经在转型,不要不承认!...

传统的预混料企业已经在转型,不要不承认!!!
楼主举“万燕”的例子,只是想证明走在前面的不见得就能获得成功,但是如果没有“万燕”的一马当先,怎么会有vcd行业的叱咤风云。说到底,“羊”兄确实精明,懂得控制节奏,等到其他同行将新的市场蛋糕烤好,再挟低成本前来分一杯羹。
赞同王博士对形势的准确预测和敢为人先的精神。
发表于 2006-11-15 11: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其实,胡老师想说的是一个是趋势:未来发展...

其实,胡老师想说的是一个是趋势:未来发展的....另外一个是企业做大了以后,需要转型,否则产值不可能像做全价料那么高.我是瞎说的不知道有没有理解胡老师的原意.
发表于 2006-11-15 18: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有中国的国情,这就是中国的特色,说到...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这就是中国的特色,说到底世界上没有唯一的模式,这也就象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在中国由于畜牧养殖水平的现状,已经决定的饲料行业的发展模式,这就是现实.以后的发展固然是方向,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占据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自然是人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欧盟的饲料发展方向我们固然也要借鉴与参考,但必须是按中国的国情出发.
发表于 2006-11-15 19: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的农民有一个习惯,就是把收获的粮食,...

中国的农民有一个习惯,就是把收获的粮食,他会把一部分卖掉换成金钱,而仍然会有一部分(有时候会是很大一部分)会存放在家里。存放在家里的这一部分需要投入粮仓,还需要预防鼠害和霉变,自然,存放在家里的这部分粮食只会损耗,而不会增殖。而卖掉的粮食获得的现金可以用来扩大生产和副业,即使只是存在银行里,也是有一些利息收入的,那为什么农民不把粮食全部卖完呢?(反正手里有钱随时都可以买到粮食)就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许多的农民,而农民的回答却是那么的难以想象:“卖了我们吃啥?”,我说:“卖了钱,随时可以买啊?想买什么买什么?”农民说:“我还是放在家里放心,吃着也方便。”
农民的这种回答,你能体会吗?你能真正的理解吗?
在中国,许多农户的家里都养猪,有许多的农户还仅仅养那么三、两只。这在我们搞畜牧或者搞饲料的人来说,他几乎是不可能赚到钱的,最多也是个零钱变整钱。如果碰上疫情或行情下跌,搭了工夫还要赔上辛苦钱,但是,仍然有许多农户在养。为什么?因为他并不把用于喂猪的家里有的粮食计算在内,也不去 计算人力成本。这就是中国农民,至少是一部分中国农民。

这个分析得很透彻很实际!!
农村散养户确实不可能使用全价料,使用预混料对他们来说还是一种大的进步!
发表于 2006-11-17 09: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文章收到,龙城兄辛苦了[em02]

文章收到,龙城兄辛苦了
发表于 2006-11-17 11: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娘经过60年挨饿的时代,家中还饿死了两...

我娘经过60年挨饿的时代,家中还饿死了两个人,她总是储存一部分粮食,我就劝她卖掉,就像他人说的一样,可以再买吗?可是老娘就是不卖,我跟她开玩笑”说她饿出后遗症来了“。粮食对农民有特殊的意义,对国家也是属于战略物资,以前,看电视剧”天下粮仓“,深有感触!
发表于 2006-11-17 13: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体会到胡兄的感觉:任它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体会到胡兄的感觉:任它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13 19:5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