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73|回复: 2

[综合] 消失”的转基因院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 11: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牧童 于 2014-9-2 11:42 编辑

消失”的转基因院士
李宁的学术与生意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刘俊 南方周末实习生 张维 王继周
发自:北京 2014-08-28 10:33:42[size=; font-size: 1.1em,1.1em]来源:南方周末


院士李宁和他的公司谱系图。 (向春/图)

编者按:舆论用“反腐风暴刮向科研”来形容院士李宁的这次被调查,但在事件尚未明朗前,难有定论。南方周末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李宁,这个被誉为学界翘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怎样一些利益模糊的公司所裹挟。巨额的科研经费,关系密切的合作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左右手公司,再到若干的产业化实体,院士李宁,抓着的是一手怎样的牌?
学生:转基因克隆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李宁觉得如果都是学生来做,不利于创新性研究,需要一个专门的公司来做。 中国工程院:我们和媒体一样在观察这个事情,因为还没有一个结论。
合伙人:李宁说,你来参股,将来有成果了,大家一起分享。  
岳父:如果真的有犯罪,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但一个人功是功,过是过,功不能掩盖过,过不能抹杀功。 国家规定:项目负责人不得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或转入与项目负责人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
“神内”大楼位于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是一栋不起眼的建筑。很多个清晨,生物学院教授李宁都会从数百米外的家里步行到这个国家动物基因研究中心,带领团队攻关国际上最前沿的科研项目:动物转基因。但是从2014年6月20日开始,他的学生就再也没见过他。
南方周末从多个信源证实,李宁当天是被吉林省检察院带走的,其涉嫌将一笔科研经费转移到自己公司账户,具体金额不详。在此之前,他的一名负责公司运营的学生已被司法机关控制。目前李宁被关押在长春市的一家看守所,家人已经请了律师。
52岁的李宁曾是中国最炙手可热的中青年科学家之一,头顶许多科研工作者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光环: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中国克隆技术的领军人物,获得过国家最顶级的科技奖项和政治表彰……

这个荣誉等身的人同时又极富争议。他因为在许多重大科研项目中评审和申报人的双重身份,被竞争者举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他作为动物转基因的学术带头人,力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又被反转人士说成是“美帝的走狗”。但这次,问题不同以往。

已经两个月了,院士的“消失”仍没有任何官方说明,他的头像仍挂在生物学院的官网网页上,中国农大校办的工作人员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问询。而中国工程院一位领导告诉南方周末,“我们和媒体一样在观察这个事情,因为还没有一个结论。农大有什么新的情况会告诉我们,但是现在还没有收到反馈。”

消失的经费去哪了

李宁被带走之际,正为即将召开的第34届国际动物遗传学大会忙碌,这是该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为了能把这个顶级大会引到中国,他付出了很多年的努力。”李宁的一位朋友说。
据悉,李宁曾向办案机关提出能否忙完这次大会之后再配合调查,但遭拒,到了7月,组委会见其未归,不得不临时换人操办,但仍旧保留了他执行主席的身份。
动物遗传是李宁科研的核心,二十多年来,他参与的大部分国家科研项目均与此有关。南方周末根据公开资料搜索,李宁仅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三大科研计划获得的项目就至少22项,其他参与的大小项目更是难以计数。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最多,但经费不大,最大的一笔是2007年启动的“畜禽基因组学与分子数量遗传学研究”,经费450万元,为期两年。相比之下,973、863的项目因为课题庞杂,经费相对较多。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6年,李宁领衔的“猪、鸡重要经济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课题专项经费为1581万元,由中国农大和多所院校合作,周期三年。
这些科研项目大多以中国农业大学的名义申请,按照国家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的规定,经费由中国农大统一管理。“不可能走现金,报销都得有正规发票,自己很难支配。”李宁的一位学生不太相信科研经费转移的说法。但是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在李宁申请的课题中,有一个合作公司的身影时隐时现:北京济普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济普霖)。多个消息源均指向,济普霖或是李宁将科研经费转移的公司之一。

根据公开资料检索发现,从2006年到2011年,中国农大和济普霖合作的项目至少有21个,其中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最多,有5项,这由国务院在2008年7月的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科研项目,总投入逾200亿,跨度12年。李宁是该重大专项的副总工程师。
工商资料显示,济普霖成立于2005年4月,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注册资本3333万人民币。最初的股东有两个,分别是李宁和香港商人黄中石。李宁入股的并非现金,而是一项估值1833万的非专利技术:人乳铁蛋白基因全序列及其调控元件。
香港商人黄中石出资1500万,同时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他对南方周末记者称,自己是在一个朋友的引荐下认识李宁的,“李宁说,你来参股,将来有成果了,大家分享。”
据其描述,后来李宁又对他说,这个事情也关系到学校,最好给学校一部分。2006年9月,济普霖董事会决定修改公司章程,李宁和黄中石各拿出3%注册资本,无偿转让给新股东北京中农大地科技发展公司。资料显示,这是一家中国农大的全资控股公司。
在中国农大的官网上,济普霖和中农大地一样都出现在校办企业的名单中。但是实际上,南方周末获悉,中国农大和黄中石并不参与公司的任何经营管理,负责公司运营的是李宁带的一个名叫张磊的博士生。多个消息源指出,那个被带走调查的公司主管正是张磊。
李宁的一位亲友做出了解释, “他一心扑在科研上,对公司经营管理并不在行,所以都交给学生打理。”

或在延伸审计时被查出问题

就是这家济普霖公司,在李宁参与的众多科研项目中,一直扮演着合作公司的角色。
李宁的学生刘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科研项目都是以中国农业大学的名义申请,李宁领导下的该校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具体科研,而济普霖承担协助工作。至于中国农大和济普霖之间如何分工,经费如何分配,都有合同规定,并在申报科研项目时上报给项目主管单位。

一家公司以合作单位的身份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在中国产学研的大背景下一直是被允许的操作规则。在农大,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浙江大学一位主持过863项目的教授告诉南方周末,一般对于合作公司没有什么资质限制,也不会要求公司资产规模有多大,只要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就可以。经费在预算的时候就已经分配好大学和公司各占多少,这个没有固定比例,都根据具体情况,科技部审核后,就没法调整了。
中国农大一位教授也称,按照规定,找合作单位应该招投标,但现实中一般都是给自己熟悉的公司操作,对于是否要避嫌不跟自己投资的公司合作,国家并无明确的规定。“李宁的转基因研究属于国家前沿科技,不是随便哪个公司可以胜任,济普霖虽然是他自己的公司,但是业务比较熟悉,效率肯定会比找外边的公司要高。”
“转基因克隆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李宁觉得如果都是学生来做,不利于创新性研究,需要一个专门的公司来做。”刘雨说。“这是李宁成立济普霖的原因之一。”
不过,无论是以合作公司的名义,还是体制内报销的名义,科研经费都必须专款专用。如果将科研经费直接或变换形式转移到公司名下,用于其他用途,都涉嫌违法。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2005年发布的一份跟高校科研经费有关的规定,“项目负责人不得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或转入与项目负责人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违反规定者,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

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位博士举例说,一个课题年初申请到了,年底钱才给你,第二年就审计,不可能钱到了再做,那样就没时间了,只有从其他课题拿钱来做,要不然,怎么申请下一个?

现实的确如此,南方周末接触过的多位科研界人士坦承,将科研经费截留或转移到公司名下,在现实中非常普遍。根据规定,科研项目有零余额制:项目截止的时候一分钱不能剩下,不然会被国家收走。“因为科研经费都是竞争性分配,中一个项目很难。好不容易中了一个,就会把经费极大化,没花完的钱也可能会想办法存下。”华中农业大学一位教授告诉南方周末。
一位接近中国农大的人士透露,李宁可能是项目主管机构在延伸审计时查出的。所谓延伸审计指的是,先对课题的承担单位中国农大进行审计,发现某项目的经费转到另一个单位后,对这个转入单位再审计。而具体的案情,至今仍未有任何披露。李宁身边的一位朋友也说,李宁个人有没有贪污,他也不清楚。

但李宁家人坚称,家里账户上没有查到一分钱。

“如果真的有犯罪,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银行账目都可以查的嘛!买房子呢,还是买车呢,总要有根据!”李宁的岳父吴常信对南方周末说,但一个人功是功,过是过,功不能掩盖过,过不能抹杀功。吴常信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动物遗传学界的泰斗,还是李宁的学术启蒙老师。

没有了李宁这个学术带头人,“神内”大楼不知是否还能继续创造神话。 (南方周末记者 刘俊/图)

和大多数年少成名的科学家一样,李宁的履历也可以用光鲜来形容。他16岁考进江西农业大学,29岁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博士,45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熟悉他的老师和同学眼中,他也几乎具备了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所有优秀特质:刻苦、敢于创新、领导力不错。
“他常说,做科研要有用,要能做出产品,而不是为了发两篇论文。”陈小青回忆。陈是李宁的博士生,跟了李宁八年,动物转基因产业化一直李宁的梦想。“在中国,他(李宁)是这个领域的权威,认为应该冲在前边。”
所有产业化项目里,李宁最为看重的是转基因猪和奶牛,此后他投资、入股的诸多公司也均与此有关。
“实验室不可能跟大公司谈合作,如果有一个公司的身份将有助于做这样的推广。”陈小青说,李宁缺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推广公司。
2004年对李宁而言,是他产业化梦想的元年,但尝试并不成功。这年8月,北京嘉捷康宁生物技术公司成立。资料显示,在2000万注册资本中,李宁虽然出资100万,但他既是法定代表人,又是执行董事。这一年,李宁在学术圈的地位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863”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
只是不到一年,公司就突然注销了。当时公司董事会的解释是:公司原计划和中国农大一起承担的863项目人乳化牛奶工作,由于自身发展遇到困难,科研及资金条件无法继续胜任该项科研工作。“说白了就是大股东觉得风险太大,没钱景,撤资了。”陈小青回忆,动物转基因成果转化相当漫长,短期收益几乎为零,鲜有企业家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
反转基因人士柴卫东告诉南方周末,在欧美,动物转基因因为涉及伦理等一系列争议而被命令禁止产业化。这跟农作物转基因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同样面临类似困境:动物转基因批准研究,但批准上市很难。
嘉捷康宁的倒闭让李宁一度陷入困境,但香港商人黄中石的出现,让李宁再次看到了曙光。正如上文所述,他们在2005年的4月注册成立了济普霖。
这次李宁没有出现金,而是以非专利技术入股。中国农业大学一位教授告诉南方周末,李宁负责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创办转化学校或课题组科技成果的高新技术企业。“这是合法的,这个公司学校也有参股。”
看上去,济普霖像是一个自食其力的高科技公司,但实际上,它与李宁和中国农大之间关系密切。济普霖在网上这样介绍:在国家十一五成就展中,济普霖和中国农大研发的成果排在展览第二位(第一位是航天技术),中央政治局常委都认真参观了展览。公司承担和参加了国家863、动物新品种重大专项等国家攻关课题多项,为国家高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多项。
在中国农大的官网上,济普霖同样在宣传李宁的科研成就时被多次提及。
接近济普霖的人士元军告诉南方周末,济普霖除了承接课题之外,帮李宁对外界推广转基因技术是另一项重要工作。“要说服主管部门,也要说服公众,用研究数据告诉他们转基因是安全的,前景是广阔的。也要说服大企业,合作探索产业化的可能。”
有了济普霖作为推广助手,李宁的科研成果开始在2005年之后遍地开花:跟河南花花牛集团合作,培育出第一批转入人α—乳清蛋白基因扩繁小牛100头;和天津梦得牧业合作,成功繁育42头“人乳化”转基因奶牛;和北京利润维德公司合作,诞生一头转人CD20抗体基因的转基因奶牛……
这些合作都属于李宁申请到的“863”课题——“高效表达人乳铁蛋白等药用、保健蛋白的奶牛乳腺生物反应器”。但是这些合作的喜悦仅仅停留在当时转基因奶牛诞生的那一刻,再无下文。
“他们愿意花一点代价跟济普霖一起完成课题是可以的,但是没有谁愿意冒险产业化。”元军说,对这些公司的好处不言自明。他们可以跟济普霖学到东西,另外,他们会对外宣传承担了国家课题,以提高公司知名度。而在此过程中,合作公司是否对李宁进行了利益输送,亦不得而知。

专利合伙生意

在合作四处碰壁之后,李宁决定自己组建合资公司搞产业化。在短短五年内,李宁已搭建了一个轮廓日渐清晰的产业框架。
2009年1月,济普霖跟北京三元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负责转基因牛的产业化测试,公司取名为北京三元济普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商资料显示,在1000万的注册资本中,济普霖以510万占据控股位置。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均由李宁担任,李宁的多位学生和同事担任董事和监事。
这应该是在校方支持下进行的。南方周末查阅到一份该公司一期工程招标显示,公司建在位于河北的中国农业大学涿州农业科技园区内。接近该公司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这个尝试并不顺利,公司一直处于亏本运营状态。
2009年年底,另一家名叫济福霖的公司也在北京海淀开始营业。工商资料显示,这家公司依然由港商黄中石担任法定代表人,有所不同的是,这家公司完全由李宁控股。在注册资本1000万中,李宁出资900万,包括400万现金和500万的知识产权。
工商资料上的济福霖办公地位于北京海淀区知春路附近的一栋大楼,南方周末记者踏访之后发现,济福霖并不在这里办公,这里是一家名叫“瑞企创业”的企业注册公司。前台工作人员说,当初是他们帮济福霖注册的,现在济福霖跟济普霖其实在同一个地方办公。济普霖的会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两家公司其实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都是李宁的学生在负责。
公开资料显示,济福霖跟济普霖的业务并无本质不同,但实际上,济福霖却很少像济普霖一样跟李宁的实验室参与国家科研项目。济福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研究成果的转让。
南方周末根据公开材料检索发现,从2010年11月开始,在李宁以济普霖名义申请的12项专利中,至少5项移到了济福霖名下,均跟李宁承接的国家课题相似,其中包括《一种动物体细胞克隆方法》、《一种从转基因牛乳中纯化重组人α-乳清白蛋白的方法》等。
这五项中又有三项都转给了其他公司。其中,《一种动物体细胞克隆办法》,转让给了位于河北涿州的保定温氏种猪育种股份有限公司。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10月,注册资本5431万,总投资3.2亿,李宁是总经理,与上述的北京三元济普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样,均位于中国农大涿州农业科技园区。
上述从济普霖转到济福霖的专利中,另外有两个关于奶牛的专利,在2011年先后转给了一家公司,即“无锡科捷诺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本2.75亿,李宁是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接近科捷诺的人士说,济普霖全部用专利入的股。
这位接近科捷诺的人士对南方周末回忆,当时无锡市想做一个生物农业方面的科技项目,当地政府不是很懂,就去北京咨询专家,原本找了中国农科院的一位院士,但是当时这位院士临时有事,没见到。无锡官员在中国农大的熟人朋友推荐了李宁,那次双方聊得很投缘。无锡市决定邀请李宁先到无锡做一个演讲,李宁在跟当地领导见面时提到了人乳蛋白产业化的项目,问对方可不可以在无锡产业化。双方一拍即合。无锡政府方面还为科捷诺在当地找到了投资。
这项合作,很快就被提到了地方产业转型的战略高度。2011年7月,时任无锡市委书记的毛小平在接见李宁时说,无锡正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发展,李宁把潜心多年的动物生物反应器及人乳铁蛋白产业化项目带给无锡科捷诺,完美地实现了一、二产业的融合,实现了现代生物农业与生物医药的结合,为无锡破解现代生物农业发展的难题树立了典范。
因为是无锡市政府支持的项目,科捷诺的建设很快走上轨道,买了厂房,建了国内最好的奶牛示范基地,两个有关人乳铁蛋白的试验还获得了江苏省和农业部的资助。科捷诺官网称,2012年,国家领导人参观中国农大,李宁还特地介绍了这个项目。该领导人说,他十分期待人乳铁蛋白第一批产品的上市。
在科捷诺的官网首页上有一个巨大的广告,李宁穿着红色的polo衫,戴着无框眼镜,双手交叉看着远方,左上方列着一行字:“科捷诺,一个科学家的创新创业故事,一个科学家的中国梦。”
而直到被检方带走前一刻,李宁也还没能看到人乳铁蛋白产品的问世。而他的学生陈小青担忧:“如果李宁真被判刑了,估计以后就没有人敢做动物转基因产业化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雨、元军、陈小青均为化名;南方周末记者陈中小路、鲍小东、于冬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4-9-2 18: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科研经费的审计也可以制度化,支配经费的自由度更大,由课题负责人来支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3 10: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媒体称中国批准进口转基因作物 农业部未予承认  2013-06-13 11:53:05
记住这群人,是他们放行了转基因!
序号本会职务 姓名 工作单位
    1 主任委员 段武德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2 副主任委员 方向东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3 副主任委员 施宗伟 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检疫实验所
    4 副主任委员 彭于发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5 副主任委员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
    6 副主任委员 严卫星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7 秘书长 李 宁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8 副秘书长 汪其怀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9 委员 吴孔明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10 委员 贾士荣 中国农科院生技所
    11 委员 卢宝荣 复旦大学
    12 委员 卢长明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
    13 委员 王振营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14 委员 喻德跃 南京农业大学
    15 委员 崔金杰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
    16 委员 胡国成 中国水稻所
    17 委员 付仲文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18 委员 董英山 吉林农科院
    19 委员 黄昆仑 中国农业大学
    20 委员 李 宁 中国疾控预防中心
    21 委员 徐海滨 中国疾控预防中心
    22 委员 王 静 天津卫生防病中心
    23 委员 孙 明 华中农业大学
    24 委员 王华林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
    25 委员 陆 伟 中国农科院生技所
    26 委员 沈 平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27 委员 王云峰 中国农科院哈兽研
    28 委员 孙树汉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9 委员 王在时 中国兽药监察所
    30 委员 刘正飞 华中农业大学
    31 委员 汪学军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32 委员 刘 信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33 委员 董海涛 浙江大学
有媒体近日报道称,根据阿根廷政府的消息,在最近召开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农业部长论坛上,中国批准了从阿根廷进口的四种转基因作物。中央台记者试图向国家农业部求证,但农业部态度谨慎,没有承认也没否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1 00:5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