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5-24 17: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nkdavid 于 2011-5-24 17:26 编辑
wd19841106 发表于 2011-5-24 00:08 
后来又听老师讲了个内容才发现原因。
老师讲:调质器内物料 温度达到目标值 所需的时间 远远 小于 水分达到 ...
这个理解差不多了。
蒸汽温度是进入调质器后和物料接触后才开始降低的,接触后发生两件事:热量转移、水分转移,就是所谓的“传热传质”(一般来说0.8Mpa减压到0.3Mpa,减压后的蒸汽基本都是过热蒸汽)蒸汽温度越高,那么传热的速度越快,物料升温的速度越快。
①假设减压后的蒸汽是0.3Mpa,165℃的过热蒸汽,进入调质器后,很快进入常压状态,温度从165℃,降低至100℃,蒸汽发生的变化是从过热蒸汽变成100℃的干饱和蒸汽,此时只会少量析出水分(激冷的冷凝水)在物料表面,物料则是温度升高,内部含水量升高较少。
②随着100℃的饱和蒸汽不断的和低温物料接触,水分不断地析出,物料的表面温度和水分同时升高,而温度也在慢慢的往内核传播,水分也在往内部渗透,当然温度传导比水分的浸润要快。这就是传热传质的“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
③100℃的蒸汽全部液化成100℃的水分(冒出去的蒸汽不算),然后温度降低,水分和物料达到温度平衡,此时的温度就是一般而言的“调质温度”,而此时物料表面仍然有游离水,随着物料心部的水分升高,表面的游离水越来越难与渗透到物料内部,当水分不再升高时的物料水分就是“平衡水分”。而表面残余的少量游离水,可以起到润滑模孔的作用,有利于制粒。
当提高调质压力,增大进汽量后,就是增加了传热和传质的速度,相同的时间,物料的最终调质温度和平衡水分都会增加,而表面游离水也会增加,游离水达到一定值后,就会发生环模打滑现象。
当降低调质压力,减少进汽量后,会降低传热传质速度,物料的调质温度和平衡水分会降低。
当调质器时间固定后,提高调质压力,显然对制粒是有利的,但是同时也会浪费很多蒸汽变成游离水,游离水会在冷却干燥时,很容易失去,制粒产量和总体的生产成本都会升高。
而采用低的蒸汽压力,增加调质时间,则可以达到和高温调质同样的效果,而又不会耗费太多的蒸汽。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操作方式。当然调质器固定后,调质时间就基本固定了,所以最好就是调节桨叶角度,提高调质器内的充满度,同时增加调质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