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d19841106

研究下:蒸汽压力 与 蒸汽温度 的“变化”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4 08: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d19841106 的帖子

你测的温度是外部温度或者空气的温度,未必就真实的代表物料的温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08: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guohongtao123 的帖子

假如调质器口的温度 与 物料实际温度 不符,那哪个应该更高??

应该是 物料实际温度吧??  那样的话,温差岂不是更大??
那不是更应该打滑憋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4 08: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d19841106 的帖子

你怎么不想想空气的温度高,或者物料表皮温度高 。蒸汽刚与物料接触时温度更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4 09: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理一:调质工段: 物料 温度上升 11℃,水分上升 1%。”老师有没告诉你是在什么状态下的蒸汽、什么程度的交换条件下达到温度上升 11℃,水分上升 1%。你家制粒机减压阀后是否有疏水阀,蒸汽是否全部被物料所吸收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4 17: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nkdavid 于 2011-5-24 17:26 编辑
wd19841106 发表于 2011-5-24 00:08
后来又听老师讲了个内容才发现原因。
老师讲:调质器内物料 温度达到目标值 所需的时间 远远 小于 水分达到 ...


这个理解差不多了。
蒸汽温度是进入调质器后和物料接触后才开始降低的,接触后发生两件事:热量转移、水分转移,就是所谓的“传热传质”(一般来说0.8Mpa减压到0.3Mpa,减压后的蒸汽基本都是过热蒸汽)蒸汽温度越高,那么传热的速度越快,物料升温的速度越快。
①假设减压后的蒸汽是0.3Mpa,165℃的过热蒸汽,进入调质器后,很快进入常压状态,温度从165℃,降低至100℃,蒸汽发生的变化是从过热蒸汽变成100℃的干饱和蒸汽,此时只会少量析出水分(激冷的冷凝水)在物料表面,物料则是温度升高,内部含水量升高较少。
②随着100℃的饱和蒸汽不断的和低温物料接触,水分不断地析出,物料的表面温度和水分同时升高,而温度也在慢慢的往内核传播,水分也在往内部渗透,当然温度传导比水分的浸润要快。这就是传热传质的“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
③100℃的蒸汽全部液化成100℃的水分(冒出去的蒸汽不算),然后温度降低,水分和物料达到温度平衡,此时的温度就是一般而言的“调质温度”,而此时物料表面仍然有游离水,随着物料心部的水分升高,表面的游离水越来越难与渗透到物料内部,当水分不再升高时的物料水分就是“平衡水分”。而表面残余的少量游离水,可以起到润滑模孔的作用,有利于制粒。
         当提高调质压力,增大进汽量后,就是增加了传热和传质的速度,相同的时间,物料的最终调质温度和平衡水分都会增加,而表面游离水也会增加,游离水达到一定值后,就会发生环模打滑现象。
         当降低调质压力,减少进汽量后,会降低传热传质速度,物料的调质温度和平衡水分会降低。
    当调质器时间固定后,提高调质压力,显然对制粒是有利的,但是同时也会浪费很多蒸汽变成游离水,游离水会在冷却干燥时,很容易失去,制粒产量和总体的生产成本都会升高。
     而采用低的蒸汽压力,增加调质时间,则可以达到和高温调质同样的效果,而又不会耗费太多的蒸汽。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操作方式。当然调质器固定后,调质时间就基本固定了,所以最好就是调节桨叶角度,提高调质器内的充满度,同时增加调质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10: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谢谢楼上的 大哥 讲解!!! 很有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10: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inkdavid 的帖子

“①假设减压后的蒸汽是0.3Mpa,165℃的过热蒸汽,进入调质器后,很快进入常压状态,温度从165℃,降低至100℃,蒸汽发生的变化是从过热蒸汽变成100℃的干饱和蒸汽,此时只会少量析出水分(激冷的冷凝水)在物料表面,物料则是温度升高,内部含水量升高较少。”

对于这段话,我有个问题:
温度有165降低到100 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呢???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测试?
如果调质器的调质时间比较短,那么降温过程会不会消耗一部分调质时间,而使水分没有很好的进入物料,使物料的 粘合性 不好,影响颗粒的硬度呢??

我家制粒系统目前的状态是:调质时间 25秒左右,调质温度(调质器口)70-75℃,减压阀前8个压,阀后为3个压。在生产肉鸡中大鸡饲料(含油2.5-3%)时,成品的硬度始终不好。所以我在想是不是调质的效果不好?虽然调质温度上来了,但是物料的调质效果并不好,水分没有充分进入物料,粘合程度差,从而造成了硬度不够呢??  (环膜压缩比是1:15的,我还想买个1:17的用来加强硬度)

对于东北地区的制粒,冬天温差大也是个问题,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考虑 换个夹套式双轴差速调质器呢?目前为单层调质,空间不能加为双层了。   一、可以延长调质时间,使物料充分吸水,提高粘合效果。二、使用夹套加温,降低物料温度与目标调质温度之间的温差,防止水分过高而打滑憋机。

希望  大哥,多多指点。先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5 11: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nkdavid 于 2011-5-25 11:05 编辑
wd19841106 发表于 2011-5-25 10:39
回复 linkdavid 的帖子

“①假设减压后的蒸汽是0.3Mpa,165℃的过热蒸汽,进入调质器后,很快进入常压状态 ...


蒸汽进入调质器后,温度降低的速度应该是很快的,这个主要看蒸汽和物料的混合速度,假如物料是室温25℃左右,蒸汽迅速包裹物料的话,165℃降低到100℃,预计应该是在5秒中之内的吧。然后还要100℃液化,继续降温。这个只要调质器转速快,这个时间就应该会缩短。这些具体参数,你可能要找找资料了,我也不太清楚。

双轴差速调质器好像很少有夹套的,延长调质时间肯定对于淀粉糊化、粘结性上升是有好处的。即便不加夹套,调质效果也会有提高的。调质时间的作用>夹套的作用。

配方中加了油也是颗粒硬度上不去的最关键原因之一,然后才是环模压缩比和调质时间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5 12: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饲料行业中,我们使用的蒸汽都为饱和蒸汽。所谓的饱和蒸汽就是压力和温度是一一对应关系。
当蒸汽压力8Mbarg(171度 )通过减压阀降到3Mbarg(144度)。在减压阀出口此时蒸汽为过热蒸汽(密度变化的滞后)。
随管道口径变大,蒸汽随压力降低密度变小,蒸汽的二相比改变(汽、水)。蒸汽再次变为饱和。
而变为饱和蒸汽的时间,在实际工作中是无法确定。这是因为我们无法确定减压阀前蒸汽的干度是多少?根据我们长期
搞蒸汽系统的经验。对于颗粒机减压阀要安装在颗粒机前4M左右为好。我了获得饲料12%水含量,我们建议在减压阀前
一定要装汽水分离器。这样才能避免焖机现象的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5 12: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d19841106 的帖子

理论上是物料水分每增加1%,温度升高18°,实际上是14---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5 00:1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