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yl

有关养猪学理论实践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6: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种猪
良种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首要因素,而引进种猪或外购来的仔猪的质量,是关系养猪成败的关键环节。由于目前我国的养殖业各方面还没有得到规范化、细分化,所以,要选择真正适合于某养猪场的种猪企业也很难。因为,为了特定的目的、甚至经济利益,部分种猪企业干脆把各种品种的猪在违背科学育种的情况下来组合杂交,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真正了解被引种猪的各种资料,才不至于由于引种不慎对猪场造成不必要损失。当前,一些养猪场(特别是小规模猪场)在引种时存在着诸多误区。比如:

一.选择价格低廉的种猪,忽略种猪质量。
特别是刚步入养猪行业的专业户,往往是只讲价钱不讲质量,引种时过分考虑种猪价格,从一些不知名、不正规的种猪场引入“便宜的种猪”,这些“便宜的种猪”在生产性能及健康方面都没有保障,甚至就是一些土杂猪。这些种猪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容易造成各种疾病的传播,同时由于其生长速度慢,增加了饲料成本。
而忽略种猪质量还表现在,引进种猪时,多数养殖户都喜欢体重大的猪,觉得引进体重大的猪更合适,其实,这样容易给今后的生产带来隐患,这是因为:①体重大的种猪多数是猪场销售时选择剩下的猪,挑选余地比较小,可能在繁殖方面有问题或生长性能不理想。②达到60千克以上的后备母猪应该更换后备母猪饲料,因为此时的母猪需要大量的营养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而育肥猪料中存在许多的促生长剂,会损害生殖系统的发育,降低后备母猪的发情率以及配种受胎率,造成很大的损失。③后备母猪60千克以后要限量饲喂,以防过肥,体重大的猪显然比较肥,不具备种用体况。④引进的种猪在配种前,还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免疫注射和驱虫。适宜选择的体重是50-70千克。
(附:断奶到4月龄阶段叫做育成猪,4月龄到配种前阶段叫做后备猪,配种到产第一胎阶段叫做检定母猪(与母猪同龄的公猪为检定公猪),三胎以上为成年种猪。)
二.过分追求种猪体型。
过分强调体形,导致种猪饲养难度大,容易难产,生长速度慢,经济效益差,猪价暴跌时,往往损失惨重。因为:
种猪和商品猪是不同的,不能按商品猪的要求和标准选择种猪。后臀特别发育的种猪,不易发情,配种困难,容易发生难产,往往背部下凹,变形,淘汰率高。背膘薄的母猪通常泌乳力差,仔猪的成活率低(背膘厚和泌乳力是呈正相关的)。很多客户在购买种猪时,总是希望选择到“双肌臀”或“双肌背”体型的种猪,这种做法是不太明智的。双肌猪的泌乳力要比正常体型猪的泌乳力差10%,直接影响仔猪的断奶重。同时这一表现型也不是固定的,父母表现双肌性状其后代不一定表现出双肌性状,随着猪场的生产,这一基因肯定会发生漂移,更多地是杂种优势表现。
很多种猪场为了抓住客户的心理,把母猪的后臀发育大小作为猪场的选育目标,购买这些种猪的客户回到自己猪场饲养后,饲料条件发生变化,猪的后臀变小了,不能正常发情配种,淘汰率在40%-50%左右,很多养猪户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教训。购买母猪就要侧重于母性特征,特别关心与繁殖性能有关的体型外貌,如四肢粗壮结实,第二性征,如奶头、外阴部、体躯结构的匀称等,仅仅后躯发育特别优秀的母猪不适宜作为种用。如果挑选种公猪,应该侧重瘦肉率、胴体品质、四肢粗壮、生长速度、饲料报酬等性状和体型外貌,这是提高后代瘦肉率和体型的最好措施。
三.盲目引进新品种,不注重猪的经济价值。
养猪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经济效益,现在市场上的品种比较多,比如: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猪、皮特兰猪、斯格猪、PIC配套系猪等,比较理想的杂交模式是杜长大三元杂交。这是因为三元杂交充分地利用了杂种优势(二元母猪繁殖方面的优势,终端父本的瘦肉率、生长速度方面的优势);三元杂交比较易于操作,有较大的制种机动性,有利于降低成本;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一直是生产瘦肉型猪的三个首选品种,它们本身的生产性能也在不断选育中得到提高,养猪生产应该选择理想的品种和杂交模式。实际生产中,任何一个品种同时具备瘦肉率最高、产仔数最多、生长速度特别快、适应性又很强基本是不可能,任何一个品种都有优点和缺点,在生产中只是充分利用它的优点,通过杂交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养殖户引种时,注意不要盲目购买和饲养不适合自已发展的所谓新品种,这样的猪种对饲养条件要求的比较高,不容易饲养成功,还是尽可能购买大众品种,在有了经济和技术实力后,再考虑引进那些特别的专门化的猪种,尽可能少走弯路,减少经济损失。
四.多处引种带来多种疫病,淘汰率高。
许多人都认为多猪场引种,种源多、血缘宽,有利于本场猪群生产性能的改善,但是每个猪场的病原谱差异较大,而且现在疾病多数都呈隐性感染,一旦不同猪场的猪混群后,某些疾病爆发的可能性很大。引种时,尽量从一家或少数种猪场引进种猪,引种的猪场越多,带来的疫病风险越大,为安全可靠,一些养猪场引进种猪时要进行实验室检测,要求场家提供免疫记录、免疫程序等,因为这样的工作技术性很强,一定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把关,少走弯路而保证引种。从确保猪群健康的角度出发,引进的种猪必须进行一段时间(30-40天)的隔离饲养,一方面观察其健康状况,适时进行免疫接种,同时适应当地的饲养条件,容易获得成功。
五.对品种的概念不清楚
不少养猪户对猪品种的认识是糊涂的,错误地认为,只要是猪就一定是什么品种。其实养猪生产中大多数猪是杂种,不能叫品种。有的人竟把杂种误称为新品种。因为作为一个猪的品种,不仅是纯种,而且还须满足一些规定的条件。
当然,用作种猪的公猪或母猪,并不是非用纯种不可,即杂种公猪或母猪也可用作种猪。但杂种公猪或母猪杂交时,应合理搭配,决不能太随意,否则会影响经济效益。
六.只用杂交猪作种猪
有的农民只认为杂交猪是良种猪,个大、体壮,留作种猪一定很好。殊不知杂交猪遗传性能不稳定,作种猪用,后代会出现严重的性状分离,饲料报酬低,生长速度慢,抗病力减弱。
七.随便就留种猪
农村养猪,许多都是购买同村或临村的仔猪。由于这些仔猪都未经阉割,而许多养殖户很随便就自留母猪。而这种仔猪也很容易犯过分追求种猪体型、忽略品种等错误。特别是,配种的公猪,很可能就是他的父代或祖代,因此形成近亲繁殖而产仔数量少、仔猪生长速度慢、适应性差等弊端。
育肥猪
在农村,许多养殖户养育肥猪都是外购仔猪,仔猪成本也是商品猪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养猪生产者习惯购买体重小、质量差的仔猪来降低生产投入,但是因为商品仔猪的生产企业或养育户为了提高效益,往往会缩短母猪哺乳时间,特别是大的种猪场,固定为21日龄断奶。而此时,仔猪的抵抗力、免疫力非常低,而体重小、质量差、断奶更早的仔猪就更弱了。如果仔猪断奶重在10公斤以上,我们根本不需要昂贵的教槽和断奶料。加上体重小、质量差的仔猪,前期发育差,就会大大影响了以后的增长速度和饲料报酬,降低了生产整体收益。再者就是猪崽品质差。目前农村有半数以上仍为土杂猪,甚至一些养猪户采用同窝猪繁殖和亲子间繁殖。这些猪品质差、生长慢、耗料多、瘦肉率也很低。因此:养猪能不赚钱少甚至不赚钱吗?
购买育肥仔猪的技巧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仔细观察仔猪外观皮毛光亮顺滑的仔猪才是健康的上等品。千万不能购入皮毛粗乱肉色不好的仔猪,这种猪绝大部分是病猪。
二.有条件的养猪户最好亲自到养猪场购买仔猪,养猪场的仔猪都经过科学培育和严格防役,其仔猪健康肯长,饲喂成本低。尽量避免到市场上购买,因为经过长途运输的仔猪容易得多种应激性疾病,还有市场上各地各种仔猪集中,人流量大很容易传染各种疾病,一旦买入被染上顽固性传染病的病猪,会给养殖户带来十分巨大的损失,甚至传染病毒会继续危害养殖户今后购人的健康仔猪;一些不法商贩为牟暴利不择手段给仔猪灌食,造成仔猪得恶性肠胃病,难以治愈。
三.最好购买空腹仔猪。我国的小型养猪户特别是南方养猪户长期以来形成了饱腹购买的错误习惯,认为亲眼看见仔猪吃得饱才放心买入的是健康猪,却不知食喂过饱后捕捉、称量、运输、上新圈,等等都会给仔猪造成强大的刺激,或多或少的都会造成仔猪肠胃损伤,应激性疾病,影响仔猪生长,增加饲养成本。实验表明,一头空腹30-35公斤的仔猪一顿可吃入近4公斤食料(含水分),饱腹买入后仔猪需要大约一周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机能开始正常生长,并且后续生长受到影响,料肉比下降使养猪成本提高15%,有的甚至造成严重胃肠疾病,严重腹泻,停止生长直到康复。空腹买入的仔猪仅需一天半的时间就能恢复生长机能,可比饱腹购买的仔猪平均提前半月出栏。
四.买入35公斤左右的仔猪进行育肥最赚钱。实践证明35公斤左右仔猪刚好进入猪一生中的最快生长期,饲料转化率高,饲养周期短,且抗病能力强不易生病。
五.有条件时最好选择一窝仔猪中的“头子”,实践证明“头子”比“中号”和“小号”的综合效益都高。老百姓总结的一条谚语很精彩:头子最赚钱,小号全亏完。头子虽然买入成本高一些,但是饲养成本却比中号和小号低得多。现在许多养猪户已经改变了以前挑小号买的观念,而是喜欢买“头子”。
六.购买或培育三元杂交猪仔猪。所谓三元杂交猪是指用第三品种的公猪与二元杂交所选留的一代杂交母猪交配,得到的二代杂种猪。(如:杜洛克公猪为父本,长白公猪和大白母猪杂交选留的杂交母猪为母本进行交配,得到的杜长大二代杂种猪就是三元猪)。而二元杂交是指外种公猪与外种母猪或外种公猪与本地母猪的交配,得到的一代杂种猪。

43.种苗误区二
断奶是非常强的的应激阶段:母亲没了,日粮换了(奶变成干料了),圈舍环境变了,还常常伴有混群以及面临新的疾病挑战。
那么,仔猪究竟在多少日龄断奶?有人说要21日龄断奶。有人说应该15—18日,事实上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在生产实践中,奶水好的母猪带大的仔猪在60日龄前的药费投入至少可节约30-50%左右,死亡率可有效降低50%左右,每公斤仔猪生长饲料成本也可以降低20%左右。而用母猪奶水饲喂的仔猪生长速度最快、基因表达最完全、副作用最小、成本最低。如果仔猪断奶重在10公斤以上,我们也不需要昂贵的教槽和断奶料了。同时也会有时间减小断奶应激。所以利用相对廉价的哺乳母猪饲料转换成天然、优质母猪奶水喂养仔猪,也更科学。然而,断奶过晚不利于母猪恢复,影响母猪产仔窝数。因此必须科学断奶、科学喂饲。而仔猪断奶不科学,还表现在:工具的不科学。如果使用“仔猪断奶喂料器”(我发明的)“仔猪断奶应激料”,不仅可以减轻仔猪断奶应激,而且完全不必使用昂贵的教槽和断奶料了。也会增加哺乳期母猪营养。
44.种苗误区三
去势具有促进生长,减少打斗及改善猪肉品质的作用。小公猪30日龄、小母猪40日龄阉割,分别比传统的60日龄阉割增重15%,可缩短育肥期20天.节省饲料20%。因此,不能及时去势,也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哺乳仔公猪去势
一.去势应在7~l0日龄进行为宜 去势日龄过早,睾丸小且易碎,不易操作。去势过晚,不但出血多,伤口不易愈合而且表现疼痛症状,应激反应剧烈,影响仔猪的正常采食和生长。生产中不少人在仔猪20日龄后去势,此时仔猪通过初乳获得的母源抗体已经下降,而自身的免疫机制尚未健全,处于免疫低谷,若此时阉割去势,病原容易通过伤口感染,引发疫病。而7~10日龄时,仔猪处于母源抗体的保护之中,此时去势,易操作,应激反应相对小,出血量少,不易感染疫病。
二.疫病流行期或有疫情危胁时,不宜去势 仔猪去势本身是一种强烈的应激,使仔猪的免疫力受影响,周围病原易通过伤口侵入机体,引起疫病的发生、流行,因此,在疫病流行期或有疫情威胁时不宜去势。
三.防疫去势不能同日进行 在阉割的同日,若对其进行预防注射,往往会产生很强的应激反应,使仔猪应激加大,诱发仔猪发病,防疫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有可能导致防疫失败,所以免疫和去势,两者避免冲突。
四.不在阴雨天去势 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繁殖,若在阴雨天去势,细菌极易通过刀口侵入机体,导致伤口感染发炎,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疫病。
五.弱小仔猪暂缓去势 弱小仔猪及病患仔猪,由于本身抗病力、抗应激性差,应暂缓去势,不但有利于弱小仔猪和病患仔猪快速恢复体能,而且可以避免因去势应激加上自身体况差而诱发疫病或致死。
六.注意严格消毒 在去势的前1天,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以减少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少病原微生物与刀口的接触机会。去势时先用碘伏消毒入刀部位皮肤,防止刀口部位病原的侵入,术后刀口部位撒上呋喃西林粉,以防止感染发炎。
七.应选择纵行上下切割 碘酒消毒术部皮肤后,在靠近阴囊底部,纵向(上下)划开l~2厘米的切口,睾丸即可顺利挤出。此处切口小、位置低,外界异物及粪便不易侵入刀口而引起感染。
八.注意止血及术后的观察 在睾丸挤出时,用手指捻搓精索和血管,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待操作完毕后,应仔细检查有无隐性腹股沟疝所致的肠管脱出,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去势阉割 三、去势防疫同步搞。不少养猪户为图省事,在给猪去势时一并进行防疫注射,造成去势伤口难以愈合,防疫效果也降低。如果改在去势后10-15天再进行防疫,效果更佳。
母猪去势
做商品猪的母仔猪,去势应在30日龄左右进行为宜。
45.用药误区一:用错药
就如青霉素的发明应用,确实拯救了人类无数的生命,但据统计,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 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而用错药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不利于疾病治疗,更有可能危及猪只生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6: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头猪场标准化设计)
一:目标规模 建成年出栏(销售)10000头瘦肉型商品猪规模的万头猪场。按每头生产母猪年均提供18头商品猪计,全场共需种猪如下: 1、生产母猪:年饲养生产母猪600头,其中25头为生产后备母猪用,年饲养后备母猪150头(分两批饲养,按25%的淘汰率更新母猪群);实际生产母猪为600头×92%(8%左右母猪不能生产)=550头。 2、种公猪:年饲养生产种公猪24头(按公母比例1:25计),每年饲养(或向外引进)后备公猪8头。 3、生产周期:从配种到上市共计42周。 16周怀孕+4周哺乳+6周保育+16周肥=42周 4、生殖周期:16周怀孕+4周哺乳+1周配种+2周生产无效期=23周 全年52周/23周=2.27胎/母猪/年 5、生产标准:550头×2.27胎/年=1248胎/年,24胎/周 24胎/周×9头断奶猪/窝×97%=210头断奶猪/周 210×97%(3%保育死亡率) =204头猪出保育舍/周 204×98%(2%育肥死亡率) =200头猪出栏/周 6、群体维持标准:母猪生产年限平均为8胎 平均利用年限=8胎/2.27胎/年=3.5年 年更新母猪数=550头×20%(年更新率)=110头 公猪平均利用年限=2-3年 年更新公猪数=25头×40%(年更新率)=10头 7、饲料利用:按年生产10400头商品猪计: 10400头×100kg×3.5:1料重比=3640吨饲料/年, 其中母猪料:550头×365天×2.75kg/天=552吨/年,约1吨/母猪/年 保育猪料:204头保育猪/周×52周/年=10608头 10608×17kg(25kg~8kg)×2.0:1料重比=360吨/年 生产育肥猪料: 10400头/年×75kg(100~25kg)×3.5:1料重比=2730吨/年 总耗料=552+360+2730=3642吨,相当于6.6吨/母猪/年 8.用水量估计机:按每头存栏猪每天20升水(其中50%饮用,50%冲洗等)计,相当于 每头母猪(10头小猪计)每天200升水,则: 550头母猪×200升/天=110000升水/天=110吨水/天 550头母猪群从产仔到育肥采用全年均衡生产模式,产仔24胎/周。 以下各猪群的栏位及设备以此为基础进行估算。
二:各猪群栏位及设备估算 1、母猪定位栏:480个,其中: 怀孕母猪定位栏:288个(12周×24胎/周,从4周怀孕确认至分娩前1周共计12周)。 淘汰母猪定位栏:12个(4头/周×3周滞留期) 配种母猪定位栏:180个(2周断奶至重新配种期+4周怀孕确认,6周×80%分娩率×24胎/周)。 2、后备母猪栏位:16;栏(12周×4头后备母猪/周/3头/栏)。 母猪配种栏:4个(24头/周/80%分娩率=30头母猪配种/周,2~3次配种/母猪,每个栏使用2~3次)。 3、公猪定位栏:24个(24头公猪)。 4、分娩母猪栏:120个(4周哺乳+1周周转=5周,5×24窝/周)。 5、保育猪栏:60个(6周×24胎/周×9头断奶猪/窝=1200头,1200头/20头/)。 6、生产育肥猪栏:180个(16周+2周周转=18周,18周×200头/周=3600头,20头/栏)。 7、病猪隔离栏及管理用房等:若干。
三:猪场建筑面积 1.种猪群面积:480+48+24=552个种猪群栏位 552×2.5平方米/栏位=1380平方米 2.分娩栏面积:120个分娩栏×8平方米=960平方米 3.保育栏面积:1200头×0.35平方米/头=420平方米 4.生长育肥猪栏面积:3600头×1.0平方米/头=3600平方米 5.管理用房等:10间×14平方米=140平方米 猪场总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
四:土建 1、种猪舍:2幢(其中:1幢配种,1幢怀孕)13米×53米/幢×2幢=1380平方米 2、分娩舍:1幢(5间)每间24米×8米×5间=960平方米 3、保育舍:1幢(6间)每间17.5米×4米×6间=420平方米 4、生产育肥猪舍:9幢 每幢80米×5米×9幢=3600平方米 5、管理用房等:10间×14平方米=140平方米 以上五项合计总猪舍面积为6500平方米
五:三通一平及基础设施 1、道路(水泥路):猪场内各猪舍间通道及与场外主要道路连接通道. 2、水、电及电话等:布置水管、配备变电器、配电间、动力照明线路、电话等. 3、围墙:除临河不需筑围场外,其余均需筑围场. 4、绿化:猪场内绿化. 5、其他基本设施:消毒池(3道)、门卫(包括消毒池、更衣室)及污水处理(水沟等)
。 六:粪便及污水处理 建造沼气池,解决污染问题。
七:土地征用 万头猪场需用地大约为建筑面积的2.5~3倍,考虑一部分办公设施用地共约30~40亩.
八:投资预算 (一)土建 1、猪舍:总面积为6500平方米,按300元/平方米计算,共计195.0万元. 2、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75.0万元 3、三通一平及基本设施费用:不详 道路、水、电、围墙、猪场内绿化及污水处理(水沟等)费用。 (二)种猪引进费 1、母猪:(按后备猪引进计)600头×1300元/头=78.0万元 2、公猪:24头×5000元/头=12.0万元 (三)其他配套投资 猪场的配套投资还包括购置运输工具、饲料厂设备、建造沼气池及流动资金等,此处均未做预算。 仅计上述两项总投资360万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11: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妊娠诊断是母猪繁殖管理上的一项重要内容。配种后,应尽早检出空怀母猪,及时补配,防止空怀。这对于保胎,缩短胎次间隔,提高繁殖力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母猪早期妊娠诊断技术方面的研究很多,笔者在此将近年来较成熟、简便,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早期妊娠诊断技术综述如下。  
一、超声诊断法    超声诊断法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将其和动物组织结构的声学特点密切结合的一种物理学诊断法。其原理是利用孕体对超声波的反射来探知胚胎的存在、胎动、胎儿心音和胎儿脉搏等情况来进行妊娠诊断。目前用于妊娠诊断的超声诊断仪主要有A型、B型和 D型。   1 B型超声诊断仪:B型超声诊断仪可通过探查胎体、胎水、胎心搏动及胎盘等来判断妊娠阶段、胎儿数、胎儿性别及胎儿状态等。具有时间早、速度快、准确率高等优点,但价格昂贵、体积大,只适用于大型猪场定期检查。    2 多普勒超声诊断仪(D型):该仪器可通过测定胎儿和母体血流量、胎动等做较早期诊断。张寿利用北京产SCD-Ⅱ型兽用超声多普勒仪对配种后15~60天母猪检测,认为51 ~60天准确率可达100%。    3 A型超声诊断仪:这种仪器体积较小,如手电筒大,操作简便,几秒钟便可得出结果,适合基层猪场使用。据报道,这种仪器准确率在75%~80%。笔者用美国 产PREGTONEⅡ PLUS仪对177头次母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母猪配种后,随着妊娠时间增长,诊断准确率逐渐提高,18~20天时,总准确率和阳性准确率分别为61.54%和62.50%,而在 30天时分别提高到82.5%和80.00%,75天时都达到95.65%。   
二、激素反应观察法    1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法:母猪妊娠后有许多功能性黄体,抑制卵巢上卵泡发育。功能性黄体分泌孕酮,可抵消外源性PMSG和雌激素的生理反应,母猪不表现发情即可判为妊娠。方法是于配种后14~26天的不同时期,在被检母猪颈部注射700IU和 PMSG制剂,以判定妊娠母猪并检出妊娠母猪。判断标准:以被检母猪用PMSG处理,5天内不发情或发情微弱及不接受交配者判定为妊娠;5天内出现正常发情,并接受公猪交配者判定为未妊娠。渊锡藩等所得结果为,在5天内妊娠与未妊娠母猪的确诊率均为100%。且认为该法不会造成母猪流产,母猪产仔数及仔猪发育均正常,具有早期妊娠诊断和诱导发情的双重效果。     2 已烯雌酚法:对配种16~18天母猪,肌肉注射已烯雌酚1毫升或0.5%丙酸已烯雌本分和丙酸睾丸酮各0.22毫升的混合液,如注射后2~3天无发情表现,说明已经妊娠。  3 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法:HMG是绝经后妇女尿中提取的一种激素,主要作用与PMSG相同。据报道,使用南京农业大学生产的母猪妊娠诊断液,在广东数个猪场试用1000胎次,诊断准确率达100%。  
三、尿液检查法  1 尿中雌酮诊断法:用2厘米×2厘米×3厘米的软泡沫塑料,拴上棉线作阴道塞。检测时从阴道内取出,用一块硫酸纸将泡沫塑料中吸纳的尿液挤出,滴入塑料样品管内,于- 20℃贮存待测。尿中雌酮及其结合物经放射免疫测定(RIA),小于20mg/毫升为非妊娠,大于40mg/毫升为妊娠,20~40mg/毫升为不确定。蔡正华等报道其准确率达100%。  2 尿液碘化检查法:在母猪配种10天以后,取其清晨第一次排出的尿放于烧杯中,加入5%碘酊1毫升,摇匀,加热、煮开,若尿液变为红色,即为已怀孕;如为浅黄色或褐绿色说明未孕。本法操作简单,据农丁报道,准确率达98%。   
四、血小板计数法    文献报道,血小板显著减少是早孕的一种生理反应,根据血小板是否显著减少就可对配种后数小时至数天内的母畜作出超早期妊娠诊断。该方法具有时间早、操作简单、准确率高等优点。尤其是为胚胎附植前的妊娠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易于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在母猪配种当天和配种后第1~11天从耳缘静脉采血20μL置于盛有0.4毫升血小板稀释液的试管内,轻轻摇匀,待红细胞完全破坏后再用吸管吸取一滴充入血细胞计数室内,静置15min后,在高倍镜下进行血小板计数。配种后第7天是进行超早期妊娠诊断的最佳血检时间,此时血小板数降到最低点(250±91.13)×103/立方毫米。试验母猪经过2个月后进行实际妊娠诊断,判定与血小板计数法诊断的妊娠符合率为92.59%,未妊娠符合率 83.33%,总符合率93.33%。马群山等试验符合率为89.53。李玉龙等所得总符合率为 93.85%。  该方法虽有时间早、准确率高等优点,但应排除某些疾病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例如,肝硬化、贫血、白血病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五、其它方法  1 公猪试情法:配种后18~24天,用性欲旺盛的成年公猪试情,若母猪拒绝公猪接近,并在公猪2次试情后3~4天始终不发情,可初步确定为妊娠。  2 阴道检查法:配种10天后,如阴道颜色苍白,并附有浓稠黏液,触之涩而不润,说明已经妊娠。也可观看外阴户,母猪配种后如阴户下联合处逐渐收缩紧闭,且明显地向上翘,说明已经妊娠。    3 直肠检查法:要求为大型的经产母猪。操作者把手伸入直肠,掏出粪便,触摸子宫,妊娠子宫内有羊水,子宫动脉搏动有力,而未妊娠子宫内无羊水,弹性差,子宫动脉搏动很弱,很容易判断是否妊娠。但该法操作者体力消耗大,又必须是大型经产母猪,所以生产中较少采用。    除上述方法外,还有血或乳中孕酮测定法、EPF检测法、红细胞凝集法、掐压腰背部法和子宫颈黏液涂片检查等。母猪早期妊娠诊断方法有很多,它们各有利弊,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15: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猪生产中,人工拌料的时候很多,饲料过渡时需要拌料,料中加药时需要拌料,采用湿拌料时需要拌料;但生产中常出现拌料不均匀现象,同时也存在费时费力现象,下面本人将拌料的体会和自认为比较合理的拌料方式介绍如下: 一、 过渡拌料 因其需要过渡的料比例相差不大,所以可以采用金字塔拌料法,该法是搅拌机使用以前广泛采用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金字塔式拌料法:首先按原料数量的多少依次由下向上均匀堆放,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圆台,原料最多的在底层,最少的在顶层,然后从一边倒堆,变成一个新的圆台。经过人工搅拌和饲料自己的流动,一般6到8次就可搅拌均匀。这种方法简便实用,适合于原料数量大品种数量多的情况下采用。 二、 料中加药料中加药时,采用金字塔拌料方式就不合适了,因为双方比例相差过大,而应该采用逐步多次稀释法:这是混合品种少或微量成分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如将100克药品加入到10公斤料中,先将100克药和100克饲料混合均匀,再将这200克混合物和200克饲料混合,变为400克,这样依次加料,直到全部混匀为止。这种方法能保证混合的均匀度,但显得有些繁琐;但由于料中加药如果不均匀会严重影响治疗或预防效果,甚至会出现药物中毒,所以费事一些也是必要的。 三、湿拌料混合法:这个工作是多数猪场每天都在进行的工作,我们的体会是使用料车拌料时改变人们先放料后加水的办法,而是先加水后加料;因为料比水重,下面的水会不断地向上渗透;这样的好处第一是有水的料与料车摩擦力小,容易翻动;第二是不会存在死角;如果放水和料后稍停一会更省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8 18: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吃、拉、睡三点定位对育肥猪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几个办法可供参考: 一是料定位:在准确定猪躺卧的地方撒一些料,猪一般不在料上拉屎撒尿,但会在上面躺卧; 二是粪定位:在猪应该排屎尿的地方,先放一些脏物,因猪有喜干净的特点,会主动走过去; 三是夜间定位:晚上花一点时间,将躺卧地方不对的猪哄起,赶到该躺卧的地区,直到它们稳定睡好; 四是水定位:在猪拉屎尿的地方放一些水,甚至占到大部分圈舍面积,将猪逼到很小的区域,待猪固定躺卧地点后,将水逐渐撒去。 五是木板定位:一般仔猪从保育转到育肥舍时,温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再加上保育舍多是网床,育肥舍多是水泥地面,有时地面还是湿的,这样猪会感到更冷;在需要定位的地方给猪铺一块木板,猪舍主动躺在上面,也就不会在上面拉屎尿了。 六是墙角定位:刚转入的仔猪一般喜欢在避风的地方躺卧,所以墙角和墙边就成了猪定位躺卧的地方;所以刚转入的猪就需要我们为他们设计好墙或墙角;如果需要猪在靠近门口的地方躺卧,则要在门口堵一木板或其它物品,猪也会主动去躺卧。 七是分栏定位:有里外间的猪舍,可在猪入舍时将二者隔开,待猪在外间活动熟悉后,天黑前将猪赶到里间,因入里间前猪多在外间拉屎尿,这样也就形成了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19: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华贴,楼主继续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22: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完了,太全面了,真是辛苦了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1、当前猪瘟流行特点   (1)从频繁发生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性,散发性流行,通常3— 4年一个周期;(2)疫点增多,疫区缩小,多局限于所谓“猪瘟不稳定地区”的散发性流行,局限于某些地区,某些猪场,在形式上类似于寄生虫病的疫源地;(3)其变化是世界性的,不局限于一时一地;(4)既有急性、典型猪瘟,又有持续感染的温和型、非典型猪瘟,以及无名高热或隐性猪瘟;(5)多发生于新生仔猪,且发病日龄日趋偏小;(6)仔猪病死率较高,表现典型临床症状与解剖变化;(7)成年猪死亡率一般较低,常发生在接种过疫苗的猪群中,呈现非典型猪瘟经过;(8)母猪潜伏期及病程较长、症状较轻、病势缓和、发病率与病死率较低,出现了持续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仔猪胎盘感染;(9)非典型猪瘟增多,必须依赖于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10)临床上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及带毒现象增多。田间很难见到单一病原的猪瘟,更多见的是猪瘟病毒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的复合型猪瘟或叫混合感染型猪瘟;(11)多数无临床症状的猪场,一旦发生猪瘟往往病情严重,仔猪症状明显,经济效益损失大。



2、猪瘟病毒毒力与流行的关系   强毒力毒株通常在1-2周内致发病猪死亡   低毒力毒株主要引起仔猪的先天性感染,低毒力株有缓慢传遍猪群的倾向;低毒力株引起无症状、非典型和慢性感染的比例高,而不易被发现;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时通常无症状,常产生外观健康的仔猪或弱仔,可在数周或数月内不被发觉地大量排毒。



3、猪瘟病毒持续感染   猪瘟持续感染猪分为两种情况:猪体内有传染性HCV存在,可用传统方法分离到病毒;猪体内只有HCV基因组存在,一般无传染性病毒产生,只有复活期(reactivation)才有病毒产生,这种情况又称为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潜伏感染和慢性生产性感染的界限很难分清。 猪瘟持续感染猪或带毒猪常不表现明显症状,但不断向外排毒,能经水平和垂直方式传播猪瘟。是造成目前猪瘟流行和免疫失败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所产仔猪常发生胎盘感染或免疫耐受(当遇到环境条件变化均可激发该病),猪场内其它仔猪因母乳抗体降低也可感染这些母猪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毒而发病。



4、猪瘟病毒胎盘感染   1955年最早报道猪瘟胎盘感染。其危害为:排放的病毒感染其他易感猪;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弱胎、死胎、木乃伊胎,可从死亡仔猪体内分离到猪瘟病毒;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感染:(1)生后死于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俗称抖抖病;(2)产生免疫耐受 我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能否通过胎盘垂直感染仔猪?猪瘟兔化弱毒与垂直感染相关性研究证明:猪瘟兔化弱毒不会通过胎盘垂直感染仔猪,不造成妊娠母猪带母综合症,对胎猪是安全的。



5、带毒公猪的垂直传播   用RT-PCR检查带毒公猪自然交配所产死胎的病毒基因型,结果表明:死胎感染的病毒基因型与带毒母猪原有的病毒基因型不同,而与带毒公猪的病毒基因型相同。



6、猪瘟症状   1、急性猪瘟:先体温升高40-42℃、精神沉郁、怕冷、嗜眠;病初便秘,5-6天后发生糊状和水样并混有血液的腹泻;结膜炎、口腔粘膜不洁、齿龈和唇内面以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出血斑;后期鼻端、唇、耳、四肢、腹下及腹内侧等处皮肤上有出血点和斑;常继发细菌感染,以肺炎和坏死性肠炎多见。   2、慢性猪瘟:体温升高不明显;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一般病程超过一个月;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肤发生坏死或脱落;慢性猪瘟存活者严重发育不良,为僵猪。慢性猪瘟发病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体温升高(39.8-40.8℃)、精神不振、白细胞减少;恢复期,体温、食欲和全身状况基本恢复;复发期,又出现厌食、沉郁、死前短期内体温又升高,皮肤充血、呈粉红色到紫色,整个病程达 3-4个月   3、非典型猪瘟:又称亚临床猪瘟,临床症状与解剖病变不典型,发病率与死亡率显著降低,病程明显延长,新生仔猪感染死亡较多,大猪一般则能耐过,怀孕母猪感染出现流产、胎儿木乃伊化、死胎及畸形时有出现   4、迟发型猪瘟:是先天感染的后遗症,感染猪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表现症状,数月后出现轻度厌食、不活泼、结膜炎、皮肤病、腹泻、后躯麻痹、但体温正常。可存活半年左右而死亡。 n 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可表现群发性流产、死产、胎儿干尸化、畸形和产出震颤的弱仔猪或外观健康实际已感染的仔猪 n 低毒力株猪瘟病毒一般引起持续性感染,其可分为两种形式;慢性猪瘟和迟发型猪瘟   5、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抗体水平低下的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猪瘟病毒。多呈亚临床经过。在猪瘟病毒血症期间,病毒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儿及产出无活力的弱仔,新生仔猪出现先天性震颤,带毒仔猪的生长发育滞后和死亡。 u 妊娠10天内感染——常导致胚胎死亡和吸收,母猪出现再发情或少仔; u 妊娠15∽65天感染——多见畸形胎儿,胎猪出现水肿、胸水、腹水、肺发育不全、斑点肝、不对称小头、小脑不全、象鼻猪、小耳、小眼、无毛、前肢关节弯曲、身体末梢坏死等; u 妊娠90天感染——死胎率最高; 产前1周感染——不影响胎儿存活,但可致新生仔猪活力弱及发病死亡u



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   新生仔猪多于产后10-24小时发病;体温40-41℃ 、稽留不退、萎顿、被毛竖立、畏寒、喜堆在一起、不吮奶;全身或局部肌肉震颤、行走困难、共济失调、腿外翻、关节肿大、四肢麻痹、后肢无力;耳、尾、腿和腹部皮肤发绀,有兰紫色斑点;间歇性腹泻与便秘、呕吐、病毒血症、1—20天死亡。



免疫耐受   外表健康发育正常,在4~6周甚至数月内发生持久病毒血症,8—9周龄甚至5—11个月龄才开始表现临床症状,血毒滴度达105- 106.9 PFU/m1。初乳中的猪瘟抗体不能阻抑感染,吸吮初乳后,病毒血症短时好转后又恢复原状;感染猪胸腺萎缩,免疫功能下降,产生免疫耐受,疫苗接种不产生免疫应答,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可发生猪瘟。死亡或幸存,但往往无猪瘟所特有的出血斑点。



如何有效控制猪瘟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衞康u u 净化种猪群——淘汰带毒公猪、母猪 选择合适的疫苗——高效苗、脾淋苗u 加强种猪免疫,防制发生猪瘟母猪带毒综合症u u 普通疫苗需要适当增加免疫剂量 经常进行免疫检测,制定个性化的免疫程序u



不应怀疑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猪瘟兔化弱毒对许多国家消灭猪瘟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仍在世界上广泛使用;是我国用于猪瘟预防注射的唯一疫苗;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该疫苗仍然安全有效,不仅对不同基因型猪瘟病毒株可产生完全的交叉免疫保护,适当加大疫苗免疫剂量还能减轻或抑制母乳抗体干扰。



常用的猪瘟弱毒活疫苗 u 猪瘟兔化弱毒牛睾丸细胞活疫苗——简称猪瘟细胞苗 猪瘟兔化弱毒乳兔组织活疫苗——简称乳兔组织苗u u 猪瘟兔化弱毒成兔脾、淋活疫苗——简称猪瘟脾淋苗



牛睾丸细胞疫苗 u 优点:不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缺点:免疫原性稍差,须加大剂量u 使用:仔猪的首次免疫;母猪免疫u 乳兔组织疫苗 u 优点:免疫原性好,快速控制疾病 缺点:个别猪容易发生过敏反应u u 使用:猪瘟的加强免疫;猪瘟的紧急免疫接种;控制慢性猪瘟、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



猪瘟脾淋疫苗 优点:u n 抗原性好——免疫后快速产生免疫力 抗原含量高——1 次免疫接种 1 头份/头猪n 低过敏——过敏源含量极低n u 缺点:生产成本高 使用:猪瘟的加强免疫;猪瘟的紧急免疫接种;控制慢性猪瘟、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u



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1、重视免疫监测   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样检查免疫猪的抗体是否达到保护水平(有效免疫率达85%以上的猪群发生猪瘟的几率较小);对接种疫苗后抗体产生达不到保护水平的猪仔应及时补种;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不好的猪可视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坚决淘汰。 2、免疫效果监测判定   仔猪:间接血凝(IHA)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1:8有保护作用;低于1:8者应接种猪瘟细胞疫苗   母猪:间接血凝(IHA)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1:32有保护作用;低于1:32者应补注猪瘟细胞苗或组织苗 3、参考免疫程序



(1)猪瘟免疫——“脾- II-脾”黄金组合: 脾:即种猪免疫用猪瘟活疫苗I(脾、淋)。种猪一年免疫注射3次,每头猪每次肌肉注射1头份。或经产母猪产后20~30天免疫注射1次,1头份/头。 II:即仔猪首次免疫或超前免疫用猪瘟活疫苗(II)——猪瘟细胞苗。仔猪出生后20~30天(根据免疫检测结果确定),用猪瘟活疫苗(II),每头猪肌肉注射3~4头份;如果仔猪作超前免疫,每头猪肌肉注射2头份,注射1~1.5小时后再让仔猪吮初乳。 脾:即仔猪二免用猪瘟活疫苗I(脾、淋)。仔猪出生后60~70日龄第二次免疫用猪瘟活疫苗I(脾、淋),每头猪肌肉注射1头份。


(2)猪瘟免疫——“猪瘟脾淋苗”黄金单方: 推荐用于广大养猪专业户,猪苗购入后3~7每头猪注射猪瘟活疫苗I(脾、淋)1~2头份,每注射一头猪更换一个针头。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0 收起 理由
山中的漫游者 + 5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4 14: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做好猪群结构的调整,适度缩减养殖规模
  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养猪企业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适度缩减规模,以使自身能顺利渡过低迷期,同时在行情恢复时又能迅速恢复生产能力。市场低迷养猪企业生产压力下降,猪场可借此调整猪群结构,淘汰年老、生产力低的母猪;加强免疫监测,淘汰阳性猪只,净化猪群;同时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引进优良品种更新猪群是一绝好的时期,行情好时种猪销售旺盛,此时引种很难买到较好的种猪,而行情低迷时种猪滞销,猪场引种便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二、加强学习,增强猪场人员的团队精神
  养殖行情不好时也是人们最容易松懈的时侯,一旦这种情绪在企业内漫延,就会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转。因此越是在行情不好时,越应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越该冷静下来检讨日常工作中的不足。
  三、细化管理,挖掘猪场的利润增长点
  猪场的管理是一个非常细的工作,猪场的利润是一分一厘累积起来的。平常感觉习以为常的事情可能给猪场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行情好的时侯所有人都在忙于生产而没有人注意到巨大浪费的存在,当行情不好时应抓紧时间冷静下来检讨过去的工作,细化管理,避免浪费,找出猪场的利润增长点。
  四、减少饲料浪费,提高养殖效益
  养猪的成本70%以上来自于饲料,行情不好时很多人想到的是降低饲料支出,但降低饲料支出不能靠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来实现,营养不全价,就不能满足猪只的需求,导致猪的体况下降、生产性能得不到体现;甚至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使猪群容易感染疫病。但日常养殖中饲料的浪费却是普遍存在,节约饲料成本,猪场不防从避免饲料浪费开始。
  五、适时调整配方,避免季节浪费
  不同季节猪只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而实际上猪场采用的不论是饲料厂推荐的配方,还是请专家设计的配方,都不可能一年四季都适用。每年秋冬季节经常遇到猪只生长变慢、皮毛无光泽等现象,很多老板把它归结为预混料的原因。实际上它可能是由于玉米水分过大造成的。新玉米水分含量较高,如用这样的玉米配制饲料而又不调整配方就会造成能量不足,从而影响猪只的生长。
     六、注重操作细节,减少饲料浪费
  养殖场偶尔会遇到加工饲料时缺少一种原料而用其他原料代替,或缺少某一阶段的饲料而用其他阶段饲料代替的情况;饲料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现象普遍存在;称取原料时不过称;原料以次充好等均是造成饲料浪费的重要环节。
   七、正确选择和使用药品,提高养殖效益
  盲目选择药品造成的浪费
  现在我国的绝大部分猪场老板都是滚雪球式发展起来的,有着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养殖经验,可以说都是养猪专家,但却不一定是药品专家,甚至很多老板对药品知识的了解很少,对兽药行业的了解很少。于是在选择药品(GMP)时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盲目追求低价位,我们说货比三家是没错,可我们在比较药品时却往往会因为没有鉴别真伪的能力而导致拿真货与假货比较,从而严重影响用药效果;另一方面则是盲目追求国外产品或人药产品,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实力等方面确实较国内公司有明显的优势,但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待进口药品,不应盲目追求,普通类产品如青霉素、土霉素、磺胺类药,这些国产率高的产品,经过这么多年的国产化,国内生产的产品已经完全达到国外水平,甚至有些企业还将此类产品出口到国外,因此没必要使用进口产品;另外有些国外企业已经在国内建厂和采购,因此产品质量和国内同类产品无明显差异;同时进口产品市场也良莠不齐,一些市场上标示为进口的产品没有合法文号,产品真正出处也无法考证。
  药品使用过程中的浪费
  饲料加药和饮水加药已普遍被养殖场接受,但在临床使用中搅拌不均匀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从而给猪场造成浪费。在此建议猪场在大群用药时一定不要嫌麻烦,将药物搅拌均匀才能达到群体给药的目的,对母猪口服投药我们可采取个体给药的方式,以保证足够的给药量。
  另外,给已经拒绝采食的猪的料中加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用饮水给药;对已发病猪群用预防剂量;药物配伍不当降低疗效;注射部位肌肉坏死、影响药物吸收。以上几种情况都会造成浪费,临床中应加以杜绝。
  七、非生产天数造成的极大浪费
  非生产天数是指任何一头生产母猪和超过230日龄的后备母猪没怀孕、没哺乳和没配种的天数,用X代表非生产天数,以28天断奶计算,一头母猪胎指数=365÷(114+28+6+X),当X=10时,胎指数为2.31,当X=20时,非生产天数相差10天,胎指数为2.17,如果一个500头母猪的猪场按非生产天数差20天和10天比较,那一年仅母猪造成的浪费=2.5(kg)×2(元)×10(天)×500(头)÷70%×2.17=77500元,如果再算上非生产天数内生产的子猪造成的损失可达几十万元。
  而非生产天数的来源有:后备母猪未发情;断奶过晚;母猪返情;母猪流产;死胎;空怀,而这些现象在每个猪场均或多或少存在,因此在管理上应建立一套相应的标准和制度,减少非生产天数,提高猪场效益。
  八、合理用好人、财、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用好人、用对人,建立一套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猪只的饲养、防疫等具体操作均须由员工来完成,因此也可以说猪场的效益也是由员工来实现的,加强人员的管理,实行合理的薪酬分配办法、通过晋升、降职、调岗等手段建立监管机制和激励机制,用好人、用对人,是猪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0 收起 理由
山中的漫游者 + 5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17: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全面,向楼主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9 00:4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