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yl

有关养猪学理论实践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2: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猪--妊娠舍的生产管理
一.饲料的调节
1.空怀期饲料管理
      离乳母猪进入妊娠舍当天一般不给饲料。(乳房内有太多乳汁,停止饲喂一日进行干乳)
      从第二天起饲料调节到4千克/每天。离乳过24小时,母猪就分泌性激素,第三天就可能发情。
2.妊娠期饲料调节
在妊娠期间一定控制母猪的采食量。每天的饲料的投放量根据饲料的浓度、环境的温度、以及母猪活动量适当来调节。
      一般在怀孕前期及中期(0~80天),每天饲喂1.8~2.2千克/每天,千万不能饲喂过多,应严格控制饲喂量,不然胚胎死亡会增加,尤其在夏天。
      在怀孕80天以后,胎儿生长加速,应当适当增加饲喂量,每天饲喂2.5~3千克/每天。后期增加饲料,仔猪的出生重大。在冬天;母猪需要较多的能量维持,饲料量可适当增加。
      饲养人员要观察母猪的体况调节饲料,使母猪保持合适的繁殖体况。如果到了怀孕中期母猪还偏瘦,应适当调整饲料。
      公猪:已经使用过的公猪饲喂2.5~3千克/每天。

二.发情鉴定

1.发情症状:精神不安;来回走动而且敏感;日采食量下降且饮水增加;手压背部静立反射明显;两耳直立,站立不动;阴门红肿.扩张.流出粘液;用手指检查阴部,粘性感。
每天用试情公猪进行试情,一旦母猪发情就会接受爬跨,公猪刺激也会促进母猪发情。
2.不发情的原因:
(1)营养不良是造成母猪不发情的主要原因之一,母猪体况过瘦或长期缺乏某些与繁殖有关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等,使内分泌出现失常,导致母猪不发情。
母猪营养过剩,体形过度肥胖,也会影响发情。
(2)当母猪养在30摄氏度以上的夏季环境中,发情会受到抑制,断奶后母猪不发情率比其它季节高,初产的母猪影响更大。
  (3)母猪长期饲养在黑暗环境中或阳光一直照射的条件下。每天光照12小时可能对母猪发情产生抑制。
   (4)由生殖道炎症如:子宫炎 阴道炎 部分黄体化等疾病造成不发情。

三.人工授精
    猪适宜的配种时间是决定母猪是否妊娠的关键。
     (1)母猪接受公猪爬跨是排卵时期。成年母猪一般在发情开始后24~48小时排卵,持续时间大约为10~15小时。
     (2)卵子在输卵管中保持受精能力仅为8~10小时。
     (3)精子进入生殖道后,大约经历2~3小时,便可通过子宫角而达到输卵管
     (4)精子在生殖器官内保持受精的时间一般为10~12小时。
   所以配种时间极为重要,一个发情期2次配种准确时间为:
       一般是接受爬跨后8~12小时第一次配种,在经历8~12小时第二次配种。
在人工授精时应注意事项:
(1)流产母猪在第一个发情期不要配种。
(2)对阴道有疾病如流脓等要进行治疗,不进行交配。
(3)人工授精时外阴部一定要清洗干净,一旦带入粪便等会使母猪阴道感染。
(4)授精手法要正确,不能挤压精液袋
       四.妊娠诊断
       根据发情周期判断,猪的发情周期为21天,如果母猪配种后21天不再发情,可判断已经妊娠,当第二个发情开始时母猪还没有发情症状时,就可确定为已经妊娠。
        应用超声波早期妊娠诊断。在母猪配种后20~29天,进行超声波测定是否妊娠准确率为百分之八十;配种后40天测定其准确率是百分之百。
        注意事项:用妊娠测定仪妊检时,对刚起来的猪不应该马上进行测试。
     五.淘汰原则

1.淘汰目标:年淘汰率百分之三十三以上。


2.淘汰原则:种猪体况过肥或过瘦;断奶后63天确定不发情;连续返情3~4次;患有疾病.不能参加配种的公母猪;性能不好的公母猪应淘汰。

    六.妊娠母猪疫苗接种程序
    分娩前44日注射PT100(1)


分娩前30日注射ARPH(1)
        分娩前23日注射PT100(2)
        分娩前16日注射ARPH(2)

   七.妊娠舍的日常管理

1.每天定期清扫圈舍,让母猪有一个干燥干净的休息环境。

2.保证母猪有充足的饮水

3.怀孕母猪最适宜的温度10~28摄氏度。在炎热的夏季注意通风,必要时侯在母猪身上喷水降温。在妊娠初期高温会导致胚胎的死亡。

4.在配种20天左右注意观察母猪是否返情,如果发现外阴有发情症状,且接受公猪爬跨,应返回待配。

5.在打扫圈舍侍候,要观察地面有无流产的痕迹,早期流产不容易发现,当地面上有灰白色的痕迹时,很有可能是流产。不要在怀孕期并圈,并圈后打斗可能引起流产。

6.平时注意观察母猪采食和排粪情况。如果不吃料,母猪可能生病了 或 供水不足。如果出现便秘,应喂一些青饲料。

7.进分娩舍前对母猪进行消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4: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激及对养猪生产的影响;
应激是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时立即发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全身性反应。应激反应是靠一般的特异性反应不能适应时出现的代偿性反应 ,它可以扩大机体的适应范围,是一种特殊的,合理的生理状况。但是应激反应发生时间过长,程度过强或过弱,可引起疾病或死亡。应激不是一种病,但却是一种或多种疾病的发病原因。
1.应激的发生过程及其后果
当猪受到外部刺激时,他会立即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和代谢紊乱来恢复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新状况。这种皆在恢复身体正常功能的新状况,是由身体对外界因素或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变化决定的。这些变化也就是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包括三个阶段:(1)动员(惊恐反应);(2)抵抗或适应;(3)衰竭。
第一阶段包括身体防御系统的动员以及重组。一旦刺激超过机体防御系统的补偿能力,便会引起猪只死亡,否则这种刺激便会进入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症状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血液粘度增加和分解代谢加强。如果外界刺激未占上风,随着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的增加,以上症状便会逐渐消失。如果外界刺激得到延续,GAS便会进入衰竭阶段,这是第一阶段的症状又会出现,机体开始受到伤害。
应激发生造成的后果有:
(1)
损害心脏和骨骼肌(猪应激综合症PSS)
(2)
增加胃酸的分泌(胃溃疡)
(3)
减弱身体的防御系统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最终目的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来对付外界的刺激(超阈值刺激)。应激因素对机体是有害的或者是致病的因子,但同时又是锻炼和加强机体抵抗力的手段。生产上应激无时不在,只要应激的强度未超出一定阈值,有利于提高畜禽的抵抗能力和生产力。
2.应激的因素及其对策
养猪集约化生产引起应激的因素很多,常见的应激包括冷热,运输,断奶,圈养,过度拥挤,相互攻击,营养不良和防疫措施等因素引起。发生应激后猪会失重或增重缓慢,饲料报酬降低,,长期机体受损,易于致病或降低肉的品质。
2.1 冷热应激
在所有影响猪生产性能的因素中,温湿度是最重要的。温湿度的变化导致猪发生生理反应,严重时会使猪发生代谢紊乱。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猪的直肠温度高达39.7℃,呼吸频率提高78%。高的环境温度将引发内分泌,呼吸,循环系统和行为反应,这时猪进行调整以适应改变的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易引起应激。如果温度变化缓慢,猪就会逐渐适应这种变化。资助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很敏感,其最适温度变化幅度只有1~2℃,环境温度下降将降低增重和增加用于维持正常体温所需的能量消耗。对新生仔猪环境温度过低减少了消化和吸收初乳的总量,增加了仔猪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低温通过降低猪体温而导致感染,黄静温度的下降还将抑制居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
热应激(32℃)降低了饲料代谢能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以及降低表观氮沉积。对于母猪环境温度每升高1℃,其每天饲料摄入量降低0.12kg.。母猪的代谢能摄入和奶中能量减少,泌乳期间体重下降。在高温环境中,高能量饲料将使乳脂率提高,而在饲料中添加纤维降低热应激时乳中脂肪和影响仔猪的增重,添加脂肪会减轻这一影响。较高的环境温度(32℃)减少饲料的摄入和赖氨酸的摄入。要减轻热应激的影响可在生长和肥育饲料中添加NaHCO3
250mg/kg,维持日粮中的电解质平衡。这样可以提高猪的日增重,增加血也的缓冲能力。
屠宰前发生热应激会导致肉的品质降低,由于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血管舒张素不足造成的。由于毛细血管得不到充分舒张,引起热和乳酸的蓄积,致使肌肉组织发生变性,发白,柔软和有渗出物,也就是PSE肉,通常由猪应激综合征(PSS)引起。这种症状的形成有三种途径:恶性高热综合征(MHS),屠宰前瘁死和产生PSE肉。DFD肉(肉色为暗褐色,质地坚硬,表面干燥)的产生是由于屠宰前经过长时间运输,打斗,极端恶劣环境条件以及各种长期的综合影响引起肌糖原和肝糖元储备的完全消耗。
环境温度的升高会延迟后备母猪的性成熟,原因在于降低了促性腺激素的浓度和降低卵巢对这些激素的反应。母猪在妊娠早期,在32℃环境中呆上24小时,也会引起胚胎死亡,子宫在妊娠1~3周对环境温度特别敏感。环境温度升高引起的胚胎死亡较高。
热应激对睾丸精子发生的第一阶段有不利的影响,公猪在29~3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会使2~6周后的清夜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精子活力下降到50~60%,而6周以后只有20%。公猪在环境温度34℃下6周后精子的数量和精子的活力显著降低。精子活力比对照组下降50%。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可通过加强猪舍通风,也可以每小时向猪洒水3~5分钟(>30℃时)。给猪饮清洁冷水也是必不可少的,供水的自来水管应埋入地下30 cm。
2.1 运输应激
运输是一个重要的应激,在运输过程中许多超阈值的刺激同时作用猪。对于那些神经衰弱适应能力弱的猪,运输应激会彻底摧毁肌体的防御机制或导致猪发病,症状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和体温升高。在12~27℃环境温度下,经过1小时的运输,猪的呼吸频率超过80次/分钟,体温超过39.7℃,
就表明出现了严重的运输应激。
运输应激的因素包括装载,运输,分群,入栏以及屠宰地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非专用和设计不合理的运输工具经常使猪出现外伤和失重,引起机体组织脱水,在热天以引起猪中暑。在路况很差,拥挤和通风不良的车上长时间运输时对猪易产生有害应激,换可能由于窒息引起死亡或产生DFD肉。
资助更易受到运输应激的不利影响,变得十分好动和具有攻击性,偶尔出现精神不振。公路运输2小时后气体中会降低1.5%,24小时后降低4%,48小时后降低7.4%。在夏季仔猪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要减轻运输应激,建议运输时每100kg体重至少应有0.5平方米地表面积和0.8立方米的空间,而且运输车要通风良好。运输结束后应给猪6~9天时间恢复正常代谢水平。此间猪的能量需求升高,采食量也增加。饲喂过饱也造成应激,运输前饲喂过饱将增加死亡率。
猪在运输过程中的生存能力与饲养,通风,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长短有关。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加强通风可以阻止窒息和减少相互攻击行为,短距离运输对猪造成的不利影响小于长距离运输。100km运输后的死亡率只有0.1%,而经过500km运输后死亡率为0.3~0.5%。运输应激可以通过饲喂镇静剂来减轻,如使用氯丙嗪,氟非那嗪等镇静剂保持安静以减轻运输应激。
2.3
群饲应激
   群饲应激是由管理条件差引起的,导致猪在群中争夺领导地位。挡住分群后,便会立即发生争斗,结果形成一种有序的等级制度,攻击性强的猪成为领导。如果这些猪一直呆在一起,这种关系一直会维持下去。一旦有其他猪进来,又会发生新一轮争斗。这种争斗引起猪受伤,处于最下层助手还最严重。他们的地盘经常受到侵占或被骚扰。这些猪的采食明显受到影响,增重缓慢。
猪分群易引起应激,也容易造成猪只相互攻击,尤其是断奶仔猪,一旦分群后再重新分群是不妥的。因为中心分群会引起猪兴奋,会持续打斗5~10天。刚分群后打斗持续时间长,相互熟悉后就减少。在新分群的猪群中,1~2天的打斗时间比 3~5天后的打斗时间长35%。
2.4
断奶应激
仔猪断奶是一个综合性应激,这包括断奶本身,分群,饲料改变,环境变化等。断奶造成的应激很大,导致采食量,生长和抗病力下降,仔猪变得烦躁不安,攻击性加强,外伤加重等。断奶仔猪经常会出现采食量异常,,腹泻和生长性能下降等现象。
2.5
圈养应激
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的行为受到长期制约,且饲养密度大,在这种情况下,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γ-球蛋白和碱性物质在体内沉积减少。集体的这些变化于是这身体防御机能的衰退。圈养引起妊娠母猪产仔时间延长,换可能产生代谢紊乱,当饲料营养不平衡时这种情况更加的严重。
2.6
过渡拥挤,攻击和相互残杀
高密度饲养会发生咬耳和咬尾现象,还将导致以强欺弱的持续攻击。猪攻击对方的生理动机是争夺地盘,保护幼子以及抢食。猪一般共同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以等级制度为基础),只有个别猪趋向于通过攻击对方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相互残杀是 12~20周龄猪常见的恶习,引起这一现象的因素包括较差的环境环境,过度拥挤,缺少垫草以及地面为水泥或石板等。发生这一恶习,猪相互咬对方的耳和尾,且常常攻击对方的后半部,因为那是身体受保护最少的部位。要防止这一现象发生,须将攻击性最强的仔猪加以隔离或单独饲养,也可以防置一些经消毒能转移猪注意力的物品,仔猪应断尾。在残杀行为严重时母猪可能吃掉自己的仔猪。引起这一恶习的因素还有营养单调,矿物质元素缺乏等。但母猪吃胎盘是正常行为。
2.7 营养应激
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都对猪机体功能产生不利影响。长期营养不良将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不足。猪的合成代谢过程和增重速率超过其调控和适应的范围,因此集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感染性增强。消化紊乱使小肠微生物群落改变引起腹泻。仔猪由于防御机能不健全,因而更以受到营养应激。
猪采食不足或处于半饥饿状况下,会降低胃液分泌和减缓胃肠蠕动。胃液分泌不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不彻底,致使胃肠道中腐败菌迅速增值。
饲喂过饱喝饲养制度的改变,产生的应激对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饲养制度的改变易引起胃和食管溃疡。在饲养管理中,饲喂时间,此书,饲喂量在短时间内不能变化太大。饮水中含可溶性矿物质高(包括硫化物),以引起腹泻和降低断奶后仔猪的生长率。
2.8 防疫应激
防疫过程中的采血,去势,断尾,接种,打针和服药等也会引起应激。猪去势后一小时与未去势猪相比,明显变的烦躁不安(频繁站立和卧倒)。1~22日龄去势后其采食时间减少,躺下时间增加。给猪进行猪瘟和猪丹毒接种后,猪的平均体重下降2.4kg。公猪接种口蹄疫疫苗,精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现代养猪生产中防疫是不可避免的,发达国家的防疫多采用气溶胶或饮水免疫,这些接种方法可以把应激降到最低。
应激因子在养猪声中不可能完全消失。药品只能起到加强机体防御能力的作用。以前多采用各种方法对猪进行氟烷检测,红血球脆性检测,血浆酶活性检测(磷酸激酶,谷氨酸转氨酶),现在多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方法进行早期检测,这样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应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养猪生产水平
发表于 2009-4-23 19: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都是理论哦
那个地方能全做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0: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这些大部分是养猪学课本的,理论来与实际高于时间吗!有实践经验在更新!
发表于 2009-4-23 20: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顶,讲的有水平,不知道是不是亲自实践的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0: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yl 于 2009-4-23 20:27 编辑

3、生产指标
1)、猪段的划分
(1)、哺乳仔猪:从初生到断奶期间以母乳为主的仔猪;
断奶仔猪:断奶直到转育肥舍的仔猪也称保育仔猪;
育成猪:保育下床到60kg阶段的猪或称为中猪;
育肥猪:60-90kg的大猪。
(2)、正常情况下各阶段生长指标
哺乳期28天(初生-7kg)日增重200g
保育期29-70日龄(体重达25kg)日增重430g
育肥期71-160日龄(体重达90kg)日增重720g

[ts]syl 于 2009-4-23 20:26 补充以下内容[/ts]

[ts]syl 于 2009-4-23 20:29 补充以下内容[/ts]
我顶,讲的有水平,不知道是不是亲自实践的来的
xsp123 发表于 2009-4-23 20:16

养猪学,课本上讲的,实践也经历些许!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2: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对员工的管理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对员工要多赞扬少批评,批评要注意方式,以理服人。
(2)
对部属不要申斥,即使申斥要在冷静的时候,在单独的情况下,适可而止,斥责中带激励,让其有闻过必改的意欲。
(3)
科学地制定工资方案,员工工资之间的差异要合理,工资要向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倾斜,确实体现出高付出就有高回报。
(4)
评选先进、人员转岗、人员调动、人员提升要符合条件,做好工作,避免思想波动。
(5)
员工家中遇到困难,如父母、子女生病,或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及时发现,及时帮助解决。
(6)
帮助职工解决婚姻问题,对失恋者及时进行思想沟通。
(7)
加强安全教育,清除安全隐患,保证安全第一。
(8)
不要轻易收回员工的既得利益,给员工的利益只有逐步增加而不能减少,空头支票或员工不愿接受的替代物都会遭到反对。
(9)
不要轻易向员工许诺,尤其是许诺那些不易做到的事情,要言出即从,恪守信用。
(10)经常换位思考。多站在员工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揣测员工的感受,如果你把“莫须有”的看法套在员工身上,员工就会对你失去信心。这样会因为不了解他们而受到各种伤害。
无论做事或管理都有下列层次:会、好、精、绝、神。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地向更高的管理层次迈进。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2: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集约化养猪生产工艺(一)  一、集约化养猪工艺的组织  
1.集约化养猪的阶段饲养工艺集约化养猪的目的是要摆脱分散的,传统的季节性的生产方式, 建立工厂化、程序化、常年均衡的养猪生产体系,从而达到生产的高水平和经营的高效益。现多采用四阶段饲养工艺。  
(1)配种妊娠阶段。在此阶段母猪要完成配种并度过妊娠期。配种约需1周,妊娠期16.5周,母猪产前提前一周进入产房。母猪在配种妊娠舍饲养16~17周。 如猪场规模较大,可把空怀和妊娠分为两个阶段, 空怀母猪在一周左右时间完成配种,然后观察四周,确定妊娠后(可采用公猪试情或妊娠诊断仪)转入妊娠猪舍,没有配准的转入下批继续参加配种。  
(2)产仔哺乳阶段。 同一周配准的母猪,要按预产期最早的母猪,提前一周同批进入产房,在此阶段要完成分娩和对仔猪的哺育,哺育期为5周(或4周), 母猪在产房饲养6周(或5周 ), 断奶后仔猪转入下一阶段饲养,母猪回到空怀母猪舍参加下一个繁殖周期的配种。  
(3)断奶仔猪培育阶段。 仔猪断奶后,同批转入仔猪培育舍,在培育舍饲养5~6周,体重达15~25千克以上。 这时幼猪已对外界环境条件有了相当的适应能力, 再共同转入育肥舍进行育肥。  
(4)育肥阶段。由育仔舍(仔培舍)转入育肥舍的所有猪只,按育肥猪的饲养管理要求饲养,共饲养15周, 体重达90千克时,即可上市出售。 育肥阶段也可按猪场条件分成为中猪舍和大猪舍,这样更利于猪的生长。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饲养,当生产走入正轨之后, 就可以实现每周都有母猪配种、分娩、 仔猪断奶和商品猪出售,从而形成工厂化饲养的基本框架。  
2.按工艺流程建设或安排生产车间。  一个现代化养猪场建场要有严格的规划与设计,工艺流程确定以后,按猪场工艺设计要求,安排配种妊娠舍栏位、产房栏位、育仔舍栏位和育肥舍栏位。 场内猪群的周转、建筑的合理利用,都必须和生产工艺、防疫制度、机械化程度紧紧密联系,以做到投产后井然有序,方便管理。  
3.按工艺流程确定各阶段生产计划指标。  
(1)确定每头母猪一年内理论产仔窝数。母猪年产仔窝数的多少,决定于母猪繁殖周期的长短; 而母猪繁殖周期长短,主要受哺乳时间的制约。以现代生产工艺为例,母猪哺乳期为5周,加上妊娠期16.5周, 断奶至配种期1周 ~ 一个繁殖周期为22.5周。一年共52周,因此,每头母猪年产仔窝数应该为52÷22.5=2.3窝(如果哺乳期缩短4周,则每头母猪年产仔窝数应该是52÷21.5=2.4窝)。  
(2)确定每周应该产仔的母猪头数。按理论计算,假使我们已确定每头母猪年产仔2.3窝,那么,根据一个猪场所饲养的母猪总头数, 就可算出全场每年应该产仔的总窝数,然后, 就可以算出每周应该有多少头母猪产仔。每周产仔窝数= 母猪总头数×2.3(窝) 52(周)例如:600头母猪的猪场每周应产仔窝数为:600×2.3 52=26.5(窝)   为了留有余地和便于掌握,每周可按排26窝母猪产仔。  
(3)确定每周应配种的母猪头数。根据每周应产仔窝数, 以及母猪配种受胎率(按80%掌握),每周参加配种的母猪头数应该是:每周参加配种母猪头数=每周应产仔窝数 80%。以600头母猪场为例,每周参加配种头数为:26(窝)80% =32.5(头)   
(4)确定每周断奶仔猪数及转群基础数。以每周分娩26窝,每窝断奶成活9头为例:每周断奶仔猪数=26(窝)×9(头)=234(头);每周转群基数为234(头)×95%(育成率)=222(头)。   以上计算均为理论数据, 生产实践中可视具体情况在此原则基础上进行调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5: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猪的维持能量需要
                    
猪的维持能量需要
体重(公斤)每日需要消化能(千焦)体重(公斤)每日需要消化能(千焦)
10370610011932
20594511012811
30766212013649
40900213014507
501004814016324
601088615016149
701138816016957
801176517018506
9011932180200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5: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猪猪场防疫消毒制度
一、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猪种前调查产地是否为非疫区并有产地检疫证明,引入后隔离饲养30天,即时注射猪瘟及细小病毒疫苗;
二、猪场不得饲养禽、犬、猫及其他动物,职工家中不许养猪;
三、外来参观需经洗澡、换工作服、鞋并遵守厂内防疫制度;
四、不准带入可能染疫的畜产品,兽医不准对外诊疗猪及其他动物;
五、经常更换消毒池内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
六、生产人员经洗浴、换工作服后方可进舍工作,工作服要定期消毒并保持清洁,严禁串岗;
七、禁止饲喂发霉、变质及不清洁的饲料和禽需副产品;
八、坚持每日打扫舍内卫生,保持料槽、水槽干净。
九、猪场环境每周一次定期选用高效、低毒、广谱的药物消毒;
十、猪群周转实行全进全出制,每批猪调出后,要进行冲洗、消毒并空圈一周;
十一、产房要严格消毒,待产母猪进产房前体表、外阴、乳房,仔猪断脐要严格消毒;
十二、定期驱虫,搞好灭鼠、灭蚊蝇及吸血昆虫等工作;
十三、猪只及产品出厂,需经市级以上防检机构或委托单位出具检疫证明,出售种猪应包括疫病监测、免疫证明;
十四、猪场发生疫病或怀疑发生疫情时,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时向当地畜牧部门报告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21 17:4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