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792|回复: 49

对溶菌酶的工艺开发角度的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7 17: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兄:

  你好!

  来信收到,你的报告很直接,也很简洁,相信是企业所乐于接受的。你说的可行性报告,我稍后会一一做来,或者,王兄你做,是不是更直接,不管怎样,我先把溶菌酶及其他结构活性物质(主要是蛋白)在畜牧行业的应用,简单介绍下。

兽用结构蛋白,在分子时代以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蛋白提取溶菌酶,主要用于很特殊的方面,如,极端抗药性的感染情况下,奶牛子宫消炎等,原因是价格,换算成纯蛋白,成本在2000-3000/KG,用这种工艺得到的溶菌酶是不具备大量应用的可能的(大量应用的价格应在1000以内)。

2、蛋黄抗体,当恶性兽类流行病横行时,会先让鸡轻微感染此病,然后在蛋黄内提取抗体,缺点还是成本,奇高。

3、免疫激活剂,主要是微生物细胞壁上附着的糖蛋白,是细胞壁的粗制品,低端产品,效果不稳定,不明确。

4、伪干扰素类产品,由免疫激活剂加载植物提取物,抗病毒合成药物而成,低端产品,有效果,但事实是草药和抗病毒药物的效果,这类产品,简直是他妈儿戏。

5、干扰素,理论上讲,可以从血液得到动物干扰素,但干扰素有种的差异性,所以,从成本上考虑,不可能把动物源干扰素用于同种动物。所以,实际上,这种产品,是没有的。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50 收起 理由
山中的漫游者 + 15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17: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分子时代前,得到蛋白药物也是不难的,如溶菌酶,抗体,干扰素,但成本是不能接受的,只有进入分子时代后,用分子技术生产蛋白,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价值。

  发酵行业进入分子时代后,畜牧业也正好面临一个大的变动,就是欧盟的全面禁抗(抗生素),大陆的畜牧业,不具备依靠国内市场存活的能力,而大陆的养殖环境,又决定了养殖动物始终是在亚健康状态生长,这就进入了一个悖论:谁用抗生素,谁的产肉率高,而谁的产品就没法卖;谁不用抗生素,谁的产肉率就低,谁就赔钱卖!分子时代的溶菌酶,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为什么首先是溶菌酶,而不是其他产品,如干扰素,如抗体,被关注呢?不同于溶菌酶,做抗体,做干扰素,一方面,听起来技术含量就高(注意,是听起来,听起来而已),而且,在人药方面,抗体和干扰素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比如说,高等动物基因在微生物细胞环境内表达,比如说,糖基化(没有糖基化的蛋白会被蛋白酶水解,而来不及表达活性)及高等动物糖基化的种的差异性,这些经验完全可以在开发鸡,牛,猪,马,鸵鸟,骆驼,老虎,等等而应用。

评分

参与人数 2论坛币 +70 收起 理由
nety + 20 该贴得到楼主的二次奖励!
山中的漫游者 + 5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17: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牵扯到畜牧业的行业特点,骆驼,老虎不是不能养,是量太少,而鸡,牛,猪,我们关心的是在群体水平下,在可接受的经济投入上,动物产品的最大化,虽然,个体死亡是构成群体死亡的元素,是行业不愿看到的,但,事实上,个体死亡是不被严肃对待的,更绝对不会真正注意个体水平的健康问题。换句话说,畜牧业关心的是,以经济投入为x轴,以动物蛋白产量为y轴,得到函数的微分函数的最大值。

  所以,只有具有以下特点的产品才有可能在这个行业里,(这种游戏规则下)被重视(或说,也会很快实现产品附加值):

1、价格低,(当然,附加值更低)用量大,可以被大量应用,最好是防病或用于亚健康,如果治疗,应用面就窄了(这个行业的市场容量之大,始终会超出人的想象,在行业待了4年,听了不少传闻,看了不少传奇,当听到哪个产品卖了多少,有时我还会吃惊,更不是业外人士可以想见)。
   
2、可以适用于应付群体生长问题,令用户在此水平核算成本与收益,而不是面对动物个体的问题。

3、开发商,如有远见,把产品开发,定位时,充分考虑和接受以上两点,而生产的产品。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50 收起 理由
山中的漫游者 + 15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17: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我们看一下,就会发现溶菌酶可以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欧盟的全面禁抗,及相应的国内国际背景),经过努力,是可以符合以上1,2,3,点了。因此,首先被关注的,是它(而抗体和干扰素,只能作为第二代产品应用----除非突然出现某种对症的恶性流行病,才能打破这个次序)。

现在的历史时期,是其他科研单位,包括我们实验室,经典做抗体和干扰素,面对开发,首先想到人用药模式(生产规模,利润率,利润、成本构成,利润模式,市场模式),用它来衡量兽用溶菌酶开发,如果看不到市场真正的大小,即便不考虑转让费,就算只是“为做好一件事,而去做这件事”也是很容易打退堂鼓的,因为在人用药的思路下(50升微型罐,精提取,精包装,代金销售,高回扣),兽用药给出的价格,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目前暂没有国内权威研究机构做这一块工作,不过,既然已经进入了分子时代,而且,分子改造生产的确成本大大低于蛋清提取,行业内还是有做的。下面对此进行介绍。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0 收起 理由
山中的漫游者 + 5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17: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澳洲易太公司,是名义上的海外公司,经济内幕不详。人员构成,以畜牧业海归为主。口号类似湖南卫视,说:“我们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这样类似的话。据说是国内最大的兽用溶菌酶生产厂家,应用技术不详。但从成本考虑,肯定不是蛋清提取。怀疑是酵母菌表达。

杭州康德权公司,申请有一个专利,但似乎始终没有产品问世,专利显示,是用酵母菌表达(我甚至怀疑他们并没有工业水平的技术,而摇瓶又太没意义)。

其余有几个生产成品而非原料的厂家,技术内幕不详。如果做,应该也是酵母菌表达。

一般的,用酵母表达,成本应在600元/KG纯蛋白以上,而目前的单位售价,大概在1000元/KG纯蛋白以上(原料)。如果用大肠杆菌表达,300-400元/KG纯蛋白或以下是可以做到的。但市场上应该没有大肠杆菌表达的产品。

为什么怀疑(或推断)大部分厂家是用酵母而不是大肠呢?我们实验室做酵母和大肠都很普遍了,我来猜一下,可能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17: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1,最早做人用蛋白时,首选是酵母,是由于早期提取工艺下回避毒性问题。后来虽然技术攻克了,但成本集中在后面资金运作,所以也就不改了。如果(其实是只能)沿用人药技术,而不做新的开发,沿用以往技术,是想当然的选择。

2,二硫键,用大肠做的优势在于高表达量,形成包涵体,二硫键的存在,对蛋白复性影响巨大,往往因为它的存在而无法复性。现在用的溶菌酶有两个二硫键,折叠正确有一定困难。如果加信号肽,在酵母中表达并引出细胞,形成可溶性蛋白,则提取简单----过一遍柱子就行,无需复性。

3,工艺问题,摇瓶做包涵体可以达到总蛋白的20%以上,但到罐上就不长了。关键是配方和工艺没走通。做好这一步,国内的SCI文章发了很多,但经验,(相对于我们以往做抗生素的水平)是一点也没有。

而我们实验室可以会避开以上问题。

作为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糖工程中心,做蛋白的折叠(包涵体复性)和糖基化,并非我们实验室的高端,但在国内,在这方面,我们是理所当然的权威。至于发酵罐工艺表达,先不必说你,我两个老发酵的水平----这与我无关的----手上正好有与国外(原导师实验室)合作开发的一个工艺,适合大肠的外源蛋白表达。缘由是这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17: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为了培养硕士生,也与其他院校交流(其实是做点东西和国内院校换DNA,当然互相担保不用于商业目的),开发过一个做感受态细胞的蛋清溶菌酶,摇瓶水平,闲着也是闲着,把复性也做了。后来知道与兽用溶菌酶是一个。如果扩大,就套用做抗体的工艺就是了。所以,应该没有问题。这是一个成熟的工业水平工艺。

不仅如此,如果专利有任何东西可能撞车,(虽然我知道在工业水平是不可能的)我们都有技术力量合理规避开(仅仅出于实验室考虑,我们也会这么做)。

另外,在工艺方面,我们可以做交钥匙工程,也可以和对方的技术人员协商解决,也可以先做可行性报告,不过,建议还是王兄做,一方面,你经验多,我把情况介绍清楚,你还需要什么我再给,另一方面,如果我做,会套用原来的模板,那时的平均工资水平,定在6000元/年,相应的动力费用,也太低,还得从头算,太烦。呵呵,不过王兄非让我做,我就上。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17: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琥珀酸等有机酸发酵,小分子药物,PHA,PHB,聚乳酸,是实验室赖以发家和申请课题经费的核心,也是我们的技术专长,如果转让,可能价值不菲----虽然实际上,钱我们早已经在国家那里拿到了,但此事关系到实验室和整个生科院的声誉。操作肯定要小心些。贤兄既然关心,我下次给你介绍清楚(很快,一两天)。

贤兄身处此位,手头企业资源比较丰富,看能让我俩有何作为。在畜牧业,由于各国自然环境不同,人文环境不同,更有经济环境及结构不同,国外产品其实不足训!如果真让此等产品推广了,也许,畜牧行业就开始走出了仿造国外产品的时代。这样,于国于民,于人于己,都不算坏事。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重点高校毕业生,你我也可了慰此心吧。

国外产品不足训!----愿以此言,为一个好的开始。


                                                   弟,斌,即日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17: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和四川抗生素研究所的往来信件,谈到溶菌酶,拿来放在这儿了。

1,不用WORD格式,省的弟兄们下载来下载去,烦。

2,不修改,虽然唐突,但是真实。

3,我的一家之言,错误和片面处肯定不少,欢迎批评,指正。真的,渴望交流。

        坐在实验室,透过窗户看出去,穿越层楼,是远处群山的山顶,风云变时,姿态万千。随手抽屉内,有绿茶花茶乌龙茶,欢迎各位到山大,同品茗观雨,孤城当侧立执壶以奉。

叶赫娜兰-孤城 于 2009-4-9 17:13 补充以下内容

弱弱的问一句,没人留言吗?批评也是好的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30 收起 理由
山中的漫游者 + 3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7: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子生物学,并不是分子水平的生物,或生化,或生理学。其实,它是指分子水平的DNA学,除了DNA外, 对其他有机物也是围绕与DNA的关系展开的。考虑到在我们发酵生理学的视点下,DNA的价值,是蛋白的信息载体,而一切生理变化,都是蛋白活性的宏观表达。那么,目前的生物技术,可以认为只有两个大的方面(或技巧):1,通过分子水平DNA技术,抑制细胞内源蛋白活性。2,表达细胞外源蛋白及其活性。

表现在宏观上,就可以实现代谢流调控,蛋白产品的获得,用外源酶合成或催化反应等。比如像代谢流调控,我们找到编码琥珀酸脱氢酶的基因,并敲除之,使这个蛋白不能表达,则从琥珀酸到延胡索酸的反应不能进行,来积累琥珀酸,属于第一种情况。我们敲除PTSG这个基因,使细胞对各种不同的糖没有选择性,也属于第一种情况,而引入另一个基因,使糖代谢加强,就是第二种情况了。在合成PHA时,外源基因指导合成三个外源酶,并在细胞内表达活性,就属于第二种情况。当然,表达外源蛋白最典型的,还是直接以被表达蛋白为产品,不过当蛋白需要被修饰时(如糖基化),就又需要这两种技巧的配合或反复使用了。

这样得到的菌株,生产产物的代谢十分直接,往往转化率在90%或以上。但是,细胞本身的活力比较弱,也会有大量的宏观上类似回复突变的生理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现代发酵,分子调控,菌种和工艺是分不开的,有时,工艺唯一的目的,就是保证菌种处于某种特定状态而已。”----因为,许多本来由我们过程工程师在生理水平控制的代谢,分子技术已经帮我们在种子阶段解决了,而同时,又丢给我们一些不大不小的新问题。

以往,类似味精发酵,获得初级代谢产品,并减少中间代谢产物和副产物,需要工艺近似苛刻的控制,而现在,就不必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50 收起 理由
山中的漫游者 + 15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9 06:1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