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qqlhu

玉米的霉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13: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12# 379263302
还有一些玉米在表观上看没什么问题,但是喂猪猪不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3-27 09: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的不一定就没有霉变,发生霉变的一般都是几种霉菌毒素一起存在,不行就测一下
发表于 2009-3-27 09: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语
发表于 2009-3-27 09: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1# qqlhu

3.4
不完善粒(依据国标GB/T 5494—1985 检验)
生霉粒指的是表面生霉的颗粒,其外观常表现为红、黄、绿、黑等斑点或菌落。许多内部霉变的玉米在表观上看却仍旧是完好的,霉菌的潜在性也给饲料品控提高了难度。霉菌广泛存在于全世界的空气和土壤中,能够感染一切动植物,可以污染玉米的霉菌种类就有20 多种。
虽然霉菌也会降低玉米适口性和营养价值,但是其危害作用却远远小于其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同一种霉菌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霉菌毒素;不同的霉菌也可以产生同一种霉菌毒素。目前存在的霉菌毒素有300 多种。它们在玉米的生长、收获及储存期间均可能产生。据估计全世界谷物在采收前后约25%会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即使很低的浓度(百万分之一ppm 或十亿分之一ppb )即能产生明显的毒性,一粒污染黄曲霉毒素的玉米可以导致2 只雏鸭死亡。并且当各种霉菌毒素同时存在会加重其毒性。
饲料企业重视微量元素中重金属(砷、铅、镉等)的检验。锌、铜等在配合料中的比例仅为0.1%0.5%,而玉米的添加比例是60%,是铜和锌的120600倍。并且黄曲霉毒素B1 的毒性是砒霜(三氧化二砷)的68倍,诱发人类肝癌的能力比甲基亚硝胺大75倍。中国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要求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允许量为50μg/kg。欧盟规定从199911日开始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高含量一般为4μg/kg,而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大的化合物)的最高含量为2 μg/kg。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数据显示:在种猪、仔猪饲料中应将黄曲霉毒素浓度尽可能控制5μg/kg 范围内(法定范围为低于10μg/kg)。因此,必需高度重视霉菌污染的问题,加大监控力度把生霉粒控制1%范围内。
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中规定,玉米霉菌总数允许量为<40×103/克,但是霉菌总数并能代表玉米被霉菌毒素污染的程度。最准确的方法是检验各种毒素的含量。在中国,玉米生霉粒比重南方高于北方,黑龙江重于辽宁和吉林。年景不好的时候,大部分玉米生霉粒都会超过2%。2007年秋季,东北、河北、山东等地在玉米收获期间都普遍降雨,可以预计霉菌毒素的污染程度比较普遍和严重。
不完善粒除了包含生霉粒还包括热损伤粒、生芽、病斑、破损及虫蚀和杂质。东北玉米初始水分高,采用烘干,降水过快极易造成破碎,机械操作也造成破碎粒比例增加,同时烘干造成了热损伤粒增多,因此破损粒普遍高于5%。经过储存、出库、港口转运等环节后,破损粒还会增加到8%。华北玉米采用自然晾晒,破损粒较少,基本都控制5%以内,质量稍好的只有2%。东北玉米由于采用机器烘干,杂质较少,一般不超过1%,有的地区杂质甚至小于0.5%。华北玉米采用自然晾干,晾晒过程会掺入大量杂质,有时超出1%。随着玉米价格上涨,受气候等因素影响,玉米生芽、病斑、破损及虫蚀和杂质广泛存在,极大地降低了其饲用价值,也给玉米品控增加了难度。

摘自《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
发表于 2009-3-27 10: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j4587_78 于 2009-3-27 10:55 编辑

除了用眼睛看,还得用鼻子闻,还得注意玉米是否发酵!
发表于 2009-3-27 11: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从农户中收的,品质是无法保证的,从港口或粮库采购的会好一点。
发表于 2009-3-27 11: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玉米的胚部,就是那与玉米芯接触的部分,你把皮剥下来,看看是不是胚部发黑了,如果发黑了,品质就不好了。
发表于 2009-3-27 16: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官检测很重要!
发表于 2009-3-27 20: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颜色。。。当然也有颜色是黄色的,但是里面已经黑了。
一定要检测 破损粒占的比例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0: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25# tj4587_78
是啊!有时也少补了用鼻子闻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3 11:4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