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无敌兽医

道仁 董广林关于养猪中的观点以及探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9: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毒素  endotoxin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又称之为“热原”。单位Eu/ml。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无中和作用,形成抗毒素,经甲醛处理不能成为类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与外毒素不同之处在于:内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脱去毒性成为类毒素;把内毒素注射到机体内虽可产生一定量的特异免疫产物(称为抗体),但这种抗体抵消内毒素毒性的作用微弱。
  内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质A结构基本相似。因此,凡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虽菌种不一,其内毒素导致的毒性效应大致类同。这些毒性反应主要有:
  发热反应
  人体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极微量(1-5纳克/公斤体重)内毒素就能引起体温上升,发热反应持续约4小时后逐渐消退。自然感染时,因革兰氏阴性菌不断生长繁殖,同时伴有陆续死亡、释出内毒素,故发热反应将持续至体内病原菌完全消灭为止。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是内毒素作用于体内的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白细胞介素1、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白细胞反应
  细菌内毒素进入宿主体内以后,血流中占白细胞总数60-70%的中性粒细胞数量迅速减少,这是因为细胞发生移动并粘附到组织毛细血管上了。不过1-2小时后,由内毒素诱生的中性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其中的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其数量显著增加,有部分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也被释放出来。革兰氏阴性菌的伤寒沙门菌是例外,其内毒素使白细胞总数始终是减少状态,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由于绝大多数被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患者血流中白细胞总数都会增加,所以现在医生在诊断前,为了初步区别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常常要化验病人的血液,对白细胞进行总数测定和分类计数。被病毒感染的病人,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值范围内。
  内毒素休克
  当病灶或血流中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大量死亡,释放出来的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时,可发生内毒素血症。大量内毒素作用于机体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以及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等,便会产生白细胞介素1、6、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小血管造成功能紊乱而导致微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微循环衰竭、低血压、缺氧、酸中毒等,于是导致病人休克,这种病理反应叫做内毒素休克。
  关于内毒素休克,过去曾有过惨痛的教训。20世纪40年代青毒素刚问世的时候,医生发现青霉素对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疗效非常显著。因此,凡发现这类病人,一律优选青霉素进行治疗;且按照一般规律,用药剂量随病情严重程度而递增。结果发生了意外,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重症脑膜炎患者时,不少发生了内毒素休克而死亡。后来经过研究分析,发现了其中的原委。病情严重的患者,体内存在的病原菌数量多,医生采用大剂量“轰炸”,意欲“一举歼敌”。快速、彻底杀灭病原体,这种战略无可非议,但有些医生忽略了另一方面,即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是属革兰氏阴性菌的脑膜炎奈瑟菌,其致病物质是内毒素,而内毒素是要在病菌死亡后再放出的。如今用大剂量青霉素一下子将全部病菌杀死,也就是使大量内毒素一次放出,促成了内毒素休克,加速了患者的死亡。随着医学的进步,现在医生遇到这类病人,一方面仍然要用大剂量的有效抗菌药物去对付,同时要加用激素类药物,以保护对内毒素敏感的细胞不对内毒素诱生的细胞因子发生反应,从而度过“休克”难关。犹如外科手术时,采用麻醉药使病人丧失痛觉一样。
  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
  病原菌为什么会使人生病呢?是因为它们能产生致病物质,造成宿主感染。如果不产生致病物质,就是非病原菌。至于正常菌群,当与宿主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它们并不引起机体的感染,故属于非病原菌范畴。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因为菌群失调、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寄居部位改变造成了生态失调状态,正常菌群也能引起感染,这样它们又应看成病原菌。为此,将这些正常菌群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意思是在特殊条件下或遇到合适机会时,它们也可以具有病原菌的特性,造成人类感染性疾病。
  霍乱弧菌、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能产生分泌到它们细胞外面的肠毒素引起患者腹泻;鼠疫杆菌分泌的鼠疫毒素作用于全身血管及淋巴使其出血和坏死;还有些细菌产生不分泌到菌体细胞外的毒素,例如沙门氏菌。当我们不小心弄破了手足而伤口比较深时,或者被锈铁钉扎到肉中,必须到医院去注射预防针,预防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也来自土壤,是一种不喜欢氧气的厌氧菌。它在氧气较少的深部伤口中繁殖,并产生一种能致人于死地的毒素。还有一种梭状芽孢杆菌,它们会产生一种已知对人类最厉害的毒素(0.1微克就足以致人死命),它并不在宿主体内繁殖,而是在罐头里腌制的鱼和肉类中繁殖并产生毒素。不过现代先进有效的食品保藏方法使肉毒中毒症变得很少见了。
  病原菌的致病物质可分为毒素和侵袭力两大类。毒素对宿主有毒,能直接破坏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侵袭力本身无毒性,但能突破宿主机体的生理防御屏障,并可在机体内生存下来(医学上称为定殖)、繁殖和扩散。如果把毒素当作“元凶”,那侵袭力就是“帮凶”。
  根据性质、作用和产生菌的不同,病原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下面的表格列出了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内毒素
  产生菌 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全部为革兰氏阴性菌
  存在部位 多数活菌分泌出,少数菌裂解后释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份 蛋白质/脂多糖
  稳定性 60℃半小时被坏/160℃2-4小时被破坏
  毒性作用强,对组织细胞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相似,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等
  免疫原性 强,刺激宿主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后脱毒成类毒素/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内毒素的检测
  由于内毒素是细菌死亡裂解或自溶引起的,因此环境中大量存在内毒素。当内毒素通过机体消化道等方式时并无危害,少量通过注射等方式进入血液后被肝脏枯否细胞灭活,不造成机体损害。内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就会引起发热反应—“热原反应”。内毒素大量进入、集聚于血液中,超过机体各自卫系统的清除能力,则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对于易于引入内毒素的药品医疗器械等必须通过内毒素检测。内毒素的检测常用家兔热原法和鲎试验法。中国药典收录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包括2种方法:凝胶法和光度法,使用鲎试剂来定性或定量检测内毒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9: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毒素(exotoxin)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大多数是革兰氏阳性菌,少数是革兰氏阴性菌。将产生外毒素的细菌的液体培养物用滤菌器过滤除菌,即能获得外毒素。其特点是:(1)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分子量为27000~900000道尔顿;(2)不稳定,易被热、酸及酶所灭活;(3)可经甲醛(0.3~0.4%)处理,脱毒成为类毒素;(4)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5)具亲组织性,但作用于组织有选择性。一般不引起宿主发热,但常可抑制宿主蛋白质的合成,对宿主有细胞毒及神经毒性。如破伤风痉挛毒素能影响宿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的控制机能,引起骨骼肌强直痉挛;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传递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麻痹运动神经末梢,出现眼、咽肌等麻痹;(6)毒性极强,极微量就可使实验动物死亡。重要的外毒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在体外产生并引起食物中毒的外毒素。它们所致的疾病不是传染过程,而是由于食入含有这类毒素的食物引起的中毒过程。主要有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毒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另一类是在体内产生并引起重要致病作用的毒素。这类毒素有的作用于全身,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毒素、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痉挛毒素、乙型溶血型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有的作用于局部,如霍乱弧菌肠毒素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9: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在人类疾病中,如产生于破伤风、白喉和肉毒中毒等。其毒性作用强,不同种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有明显不同,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经甲醛处理可脱毒,做成类毒素,用作免疫预防剂。
  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
  病原菌为什么会使人生病呢?是因为它们能产生致病物质,造成宿主感染。如果不产生致病物质,就是非病原菌。至于正常菌群,当与宿主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它们并不引起机体的感染,故属于非病原菌范畴。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因为菌群失调、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寄居部位改变造成了生态失调状态,正常菌群也能引起感染,这样它们又应看成病原菌。为此,将这些正常菌群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意思是在特殊条件下或遇到合适机会时,它们也可以具有病原菌的特性,造成人类感染性疾病。
  霍乱弧菌、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能产生分泌到它们细胞外面的肠毒素引起患者腹泻;鼠疫杆菌分泌的鼠疫毒素作用于全身血管及淋巴使其出血和坏死;还有些细菌产生不分泌到菌体细胞外的毒素,例如沙门氏菌。当我们不小心弄破了手足而伤口比较深时,或者被锈铁钉扎到肉中,必须到医院去注射预防针,预防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也来自土壤,是一种不喜欢氧气的厌氧菌。它在氧气较少的深部伤口中繁殖,并产生一种能致人于死地的毒素。还有一种梭状芽孢杆菌,它们会产生一种已知对人类最厉害的毒素(0.1微克就足以致人死命),它并不在宿主体内繁殖,而是在罐头里腌制的鱼和肉类中繁殖并产生毒素。不过现代先进有效的食品保藏方法使肉毒中毒症变得很少见了。
  病原菌的致病物质可分为毒素和侵袭力两大类。毒素对宿主有毒,能直接破坏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侵袭力本身无毒性,但能突破宿主机体的生理防御屏障,并可在机体内生存下来(医学上称为定殖)、繁殖和扩散。如果把毒素当作“元凶”,那侵袭力就是“帮凶”。
  根据性质、作用和产生菌的不同,病原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下面的表格列出了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内毒素
  产生菌 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全部为革兰氏阴性菌
  存在部位 多数活菌分泌出,少数菌裂解后释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份 蛋白质/脂多糖
  稳定性 60℃半小时被坏/160℃2-4小时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细胞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相似,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等
  免疫原性 强,刺激宿主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后脱毒成类毒素/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外毒素
  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主要有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A群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痢疾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鼠疫耶氏菌(Yersinia pesti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外毒素是产毒菌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菌体外的,外毒素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但也有少数外毒素合成后保存在体内,等菌死亡溶溃后才释放至周围环境中的,痢疾志贺菌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氏菌的外毒素就属于这种类型。
  外毒素毒性很强。最强的肉毒毒素1毫克纯品能杀死2亿只小鼠,其毒性比化学毒剂氰化钾还要大1万倍。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选择性(医学上称为亲嗜性),引起特殊的病理变化。例如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能阻断神经末梢释放的起传递信息作用的乙酰胆碱,使眼肌、咽肌等麻痹,引起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等,严重的可因呼吸肌麻痹不能呼吸而死亡。又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的白喉毒素,特别喜欢结合在外周神经末梢、心肌等处,使那些容易受感染的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外周神经麻痹和心肌炎等。
  大多数外毒素不耐热,在60℃的温度下加热半小时就可以破坏它们。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例外,若蛋糕等食品被葡萄球菌污染产生肠毒素后,即使在100℃的高温下加热半小时,食后仍能发生食物中毒。
  外毒素是一类蛋白质,它能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反应,形成能中和外毒素毒性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这种球蛋白称为抗毒素。抗毒素存在于宿主血清中。例如康复后的白喉病人血清中就可以检测到白喉抗毒素。外毒素性质不稳定,若用0.3%-0.4%的福尔马林(甲醛)液作用1个月左右,毒性便降至几乎没有,但是这种没有毒性的蛋白质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能力(称为免疫原性)并未减弱。这种脱去毒性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利用类毒素毒性很弱而免疫原性强的特点,可以做成预防针来进行免疫预防接种,使接种者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足量的抗毒素,以预防以后可能入侵的外毒素产生菌的感染。目前用于预防白喉和破伤风的免疫制剂就是它们的类毒素。如果已经患了白喉、破伤风等外毒素产生菌引起疾病的患者,再接种相应的类毒素已来不及了,因为从注射类毒素到产生足量抗毒素约需1个月时间。有鉴于此,于是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制造免疫药品的单位将类毒素接种到马身上,使马匹产生特异抗毒素,再将这些抗毒素提纯精制,制成治疗用针剂。用这些抗毒素就能治疗那些白喉或破伤风患者。
  按细菌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和作用方式不同,可分成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等)、细胞毒素(白喉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A群链球菌致热毒素等)和肠毒素(霍乱弧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三类。
  多数外毒素的分子结构由A和B两种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外毒素的活性部分,决定其毒性效应;B亚单位无毒,能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使A亚单位发挥其毒性作用。所以,外毒素必须A、B两种亚单位同时存在才有毒性。因为单独的毒性A亚单位,不能自行进入易感细胞。因为B亚单位与易感细胞受体结合后能阻止该受体再与完整外毒素分子结合,现有学者利用这一特点,正在研制外毒素B亚单位疫苗以预防相应的外毒素性疾病。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9: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链球菌的致病物质
A群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是人类细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有较强侵袭力,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和胞外酶。
( 1)致热外毒素 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对机体具有致热和细胞毒作用,引起发热和皮疹。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 2)链球菌溶血素 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按对氧的稳定性分为两类:
① 链球菌溶血素○ (streptolysin0,SL○):绝大多数A群和许多C、G群菌株都能产生SL○,SL○是一种含有-SH的蛋白质毒素,溶解红细胞能力强。对氧敏感,遇氧时-SH被氧化成-SS-,失去溶血活性,当加入还原剂后,溶血能力可逆转。SL○对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神经细胞等也有毒性作用。SL○容易引起心肌损伤,并加重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变。SL○抗原性强,85%~90%链球菌感染的患者,在链球菌感染2~3周至病愈后数月到一年内可检出SL○抗体,风湿热病人的血清SL○抗体显著增高,活动期尤为显著,一般其效价在1:400以上。因此临床上测定SL○抗体含量可作为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或链球菌新近感染的指标之一。
②链球菌溶血素 S(SLS):为小分子糖肽,无抗原性,对氧稳定。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的溶血环是由SLS所致。SLS对白细胞、血小板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 3) 菌体表面结构 主要包括荚膜和M、F蛋白。M蛋白有抗吞噬和逃避血清中杀菌物质的作用,M蛋白与人类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可发生交叉反应,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故与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关。F蛋白位于A群链球菌细胞壁内,可与宿主上皮细胞纤维粘连蛋白结合,介导细菌粘附于上皮细胞表面。
( 4) 胞外酶 即侵袭性酶,有三种,以不同的作用方式促进细菌在组织间扩散。
①透明质酸酶 (hyaluromidase):又名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细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②链激酶 (streptokinase,SK):亦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酶,能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扩散。
③链道酶 (streptodrnase,SD):亦称链球菌DNA酶。能分解脓汁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稀薄,促进细菌扩散。由于SK和SD能致敏T淋巴细胞,将其制成试剂作皮肤试验,测定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也可制成SK、SD酶制剂,用以液化脓汁,提高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9: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毒素霍乱毒素  (1)
  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生物毒物)。有蛋白毒素和非蛋白毒素。包括植物毒素、细菌毒素、动物毒素和真菌毒素四类微量毒素侵入机体后即可引起生物机能破坏,致使人畜中毒或死亡。毒害作用取决于毒素的类型、剂量和侵入机体的途径等。许多毒素如蓖麻毒素、海藻毒素、肉毒杆菌毒素A型、葡萄球菌肠毒素B型等被作为或研究作为新毒剂。天然毒素很早就被当作武器使用,二次大战时,英、美生产了1700kg蓖麻毒素粗品(代号WA),其毒性为光气的40倍。美国秘密贮存了海藻毒素(代号T-2)。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对毒素研究都很重视,据资料美国贮有葡萄球菌肠毒素、肉毒杆菌毒素、牡蛎毒素、白环蛇毒素、绿脓毒素和马钱子毒素等6种;前苏联贮有蛇毒素、河豚毒素、肉毒杆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等。有些毒素的毒性极大,如肉毒杆菌毒素。致病菌释出的毒素往往是致病原,有的可作为生物科学的研究工具药。
  人体内毒素,即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人体内“毒”主要分为外毒和内毒。
  外毒指外在环境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的有害物质,如空气污染(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尘埃等);水污染(工业及生活污水等);食品污染(农药、化肥、食品深加工等);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环境中的有害物质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毒害我们的身体。
  内毒指人体内在糖、蛋白质、脂肪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不断堆积所产生的毒。代谢的废物产生的有害产物有如乳酸、酮酸、尿酸、自由基等;还有身体体内的多余脂肪、老旧坏死细胞、癌细胞。
  上述有害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加以化解和排除,维持健康。一旦平衡被打破,体内毒素得不到及时清除而不断累积,人体则进入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独到的研究,俄罗斯科学家梅尼奇科夫曾因“自身中毒”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饮食生活习惯没有相应的变化,慢性病越来越严重。人们提出了“自然医学”,“代谢综合症”等,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有独到的意义。
  (2)
  Toxin(毒素),屠杀的四个儿子之一,毒液的孙子。
  真名:Patrick Mulligan
  具有超出常人的力量及超强的忍耐力和敏捷度。可以无限制的结网,包
  裹在身上的寄生物可以生成角状物并向外伸出进行攻击,也可转化成利
  刃般的武器来攻击敌人。
  人体毒素可用食物清除
  近年来国内外科学研究证明,高血压、中风、肝硬化、癌肿、肝炎、糖尿病等多种疾病,都与体内器官、血液等所受到的各种污染毒害有关。常吃以下食物能有效清除人体有毒物质:
  1、菌类食物:如黑木耳、银耳、蘑菇、香菇等。
  这些菌类含有丰富的硒。经常服用可降血压、降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体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兴奋骨髓造血功能及滑肠、洁血、解毒、增智等。
  2、海带:海带中的褐藻胶有治疗动脉硬化,阻止人体吸收铅、镉等重金属和排除人体内的放射性无素的作用。褐藻胶因含水率高,在肠内能形成凝胶状物质,故有助于排除毒素物质,并可防止便秘和肠癌的发生。
  3、猪血:猪血的血浆蛋白经胃酸和消化液分解后,能产生一种有润肠作用和解毒作用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与粘附于胃肠壁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等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这些有毒有害物排出体外。
  4、鲜果汁和菜汁:鲜果汁和菜汁进入人体可使血液呈碱性,从而将积聚在细胞中的毒素溶解,然后排出体外。
  5、含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这类食物有紫菜、倭瓜、甜瓜、胡萝卜、柑、红薯、南瓜、柿子、木瓜、甘蓝、橙子、肝、牛奶、蛋黄、鱼类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9: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的一些东西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一些认识 在我们的临床兽医知识中 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9: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 食物 饲料原料或者一些化学反应 以及细菌病毒 原虫等产生的致敏物质引起的一些动物机体反应在临床学中我们也要重视

无敌兽医 于 2009-4-3 19:26 补充以下内容

养猪养猪 以养为主  预防为辅  治疗为补  养防补结合  财源即来
发表于 2009-4-24 16: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不如把整个书直接发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0: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感来了,一夜之间媒体,养猪者,消费者都在讨论,随着信息的传递消费者在经过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洗涤后,不仅在想,自己吃的东西还有多少可以信任,什么东西吃着放心,哪里有这样的东西,流感不可怕,更多的时候是流感又给国内消费者敏感的神经一种刺激,从本质上来讲,流感只是一个导火索,全面的点燃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暂且不论消费者的对于错,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他们没错,他们的要求很简单,能吃上好吃的,最起码是安全的猪肉难道这也有错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0: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敌兽医 于 2009-4-30 10:18 编辑

从深的层次来说,随着媒体的报道,更多的食品黑幕被报道出来,君不见,洗发水问题,化妆用品,白酒问题等等,网络上最近多如牛毛,那么他们所带来的就是逼着消费者去关注这些事情,最终的结果是逼着消费者去学习和了解,而更多的是对于商品提供者的质疑精神以及严重的不信任,我拿什么去相信你,我的食品提供者,这是很多消费者的心态,如果在后续的时间里,我们的行业在被爆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黑幕,我想大家都会明白后果,那么扪心自问,我们的行业还有多少黑幕,我们的产品能不能经受住考验,你的下一步怎么去走,是摆在行业人士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无敌兽医 于 2009-4-30 10:19 补充以下内容

在这次事件来说 主要的危害是我们的行业会受到经济损失 还会使一部分养猪者含恨离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3 15:2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