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3 09: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链球菌的致病物质
A群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是人类细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有较强侵袭力,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和胞外酶。
( 1)致热外毒素 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对机体具有致热和细胞毒作用,引起发热和皮疹。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 2)链球菌溶血素 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按对氧的稳定性分为两类:
① 链球菌溶血素○ (streptolysin0,SL○):绝大多数A群和许多C、G群菌株都能产生SL○,SL○是一种含有-SH的蛋白质毒素,溶解红细胞能力强。对氧敏感,遇氧时-SH被氧化成-SS-,失去溶血活性,当加入还原剂后,溶血能力可逆转。SL○对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神经细胞等也有毒性作用。SL○容易引起心肌损伤,并加重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变。SL○抗原性强,85%~90%链球菌感染的患者,在链球菌感染2~3周至病愈后数月到一年内可检出SL○抗体,风湿热病人的血清SL○抗体显著增高,活动期尤为显著,一般其效价在1:400以上。因此临床上测定SL○抗体含量可作为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或链球菌新近感染的指标之一。
②链球菌溶血素 S(SLS):为小分子糖肽,无抗原性,对氧稳定。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的溶血环是由SLS所致。SLS对白细胞、血小板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 3) 菌体表面结构 主要包括荚膜和M、F蛋白。M蛋白有抗吞噬和逃避血清中杀菌物质的作用,M蛋白与人类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可发生交叉反应,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故与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关。F蛋白位于A群链球菌细胞壁内,可与宿主上皮细胞纤维粘连蛋白结合,介导细菌粘附于上皮细胞表面。
( 4) 胞外酶 即侵袭性酶,有三种,以不同的作用方式促进细菌在组织间扩散。
①透明质酸酶 (hyaluromidase):又名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细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②链激酶 (streptokinase,SK):亦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酶,能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扩散。
③链道酶 (streptodrnase,SD):亦称链球菌DNA酶。能分解脓汁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稀薄,促进细菌扩散。由于SK和SD能致敏T淋巴细胞,将其制成试剂作皮肤试验,测定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也可制成SK、SD酶制剂,用以液化脓汁,提高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