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670|回复: 45

家禽营养与饲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3 13: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禽的营养需要
营养需要”是指动物在每一天的生命、生产活动过程中对能量、蛋白质等各种养分种类和数量的需要。营养需要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根据目的的不同,动物的营养需要可分为维持需要(动物维持生命对能量和其他养分的需要)和生产需要(如生长、繁殖、产蛋等)。饲料费用占家禽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是控制生产效益的主要手段。
1能量需要、
家禽为生长体组织、产蛋,以及必不可少的活动和维持正常体温需要的能量由日粮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得来。家禽摄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用于提供能量。家禽采食的日粮能量可用于三个方面:做功、转变成热或以体组织(脂肪)的形式贮存于动物体内。家禽最有效的营养供给是当日粮所含能量与最佳生长、产蛋或肉用仔鸡的最佳体况所需的其他养分成精确比例的情况下获得的。了解家禽在其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能量需要,并且掌握为鸡配合日粮所用饲料的代谢能值就可能为各种家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较准确地预测饲料采食量,在此基础上确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的水平,这样供给的养分可保障家禽的最佳生长和生产表现。
1.1生长家禽的能量需要
随着周龄的增大,家禽体脂含量上升,故生长家禽日粮中代谢能应随周龄增大而增加。肉用仔鸡等处于生长阶段的家禽具有较快的生长及较高的饲料利用率,通常需要使用油脂配制高能日粮,但高能高蛋白日粮容易导致腹水症、猝死症、腿病等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一般,O~2周龄雏鸡饲料能量需要为11.9~12.4MJ/kg,2~8周龄肉仔鸡为11.7-13.0MJ/kg。
1.2产蛋家禽的能量需要
产蛋家禽的能量需要可分为l一部分:即维持的需要、增重的需要及产蛋的需要。动物有根据饲料能量浓度调整采食量的能力,由此来调节能量进食量。一般饲料代谢能在lO.O-14.2MJ/kg的范围内,蛋鸡、蛋鸭及肉鸡能通过自身采食量的调节保证能量摄入量,而不影响产蛋和生长。产蛋鸡日粮中代谢能浓度通常在lO-12MJ/kg,在产蛋高峰期及热应激时需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浓度。综合而言,蛋鸡日粮能量水平不应低于10.9MJ/kg,寒冷气候约需提高20%,即约 l 1.5MJ/kg左右。
2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

动物为了维持生命和生长而进行的组织增生和更新,需要从饲料中不断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因此,把饲料蛋白转变为机体蛋白是一个重要的营养需要过程。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虽不完全相等,但差异不大,一般按16%计,故饲料含氮量乘以6.25即得粗蛋白含量。家禽蛋白质的营养实际上是氨基酸的营养,更确切来讲应该是必需氨基酸的营养,因为能满足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日粮一般都能满足家禽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所需要氮的数量。2.1生长家禽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
随着家禽周龄和体重的增加,日粮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浓度应下降,即日粮能量与蛋白的比例应持续上升。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肉鸡日粮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可改善增重和胴体蛋白质含量,并可降低体脂肪含量。但是在炎热环境下提高日粮蛋白质或氨基酸水平除了抑制生长外,还使胴体脂肪含量上升。因此,在热应激存在时,3-7周龄的肉鸡日粮宜按 NRC(1994)蛋白质和氨基酸推荐量的90%-100%来配制。一般肉仔鸡日粮蛋白质为18%-22%。 0-3周龄肉鸡对蛋氨酸需要量为0.36%-0.50%,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为0.87%-0.93%,赖氨酸为1.09%~1.20%;3~6周龄肉鸡对蛋氨酸需要量为0.30%-0.40%,赖氨酸为0.68%-1.00%。此外,0-3周龄肉鸡对色氨酸和苏氨酸的需要量分别为0.20%-0.23%、0.80%左右;3-6周龄肉鸡对色氨酸需要量约为0.17%。实际生产中通常简化为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的需要,即通常仅考虑蛋氨酸和赖氨酸的需要。
2.2产蛋家禽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

蛋禽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可分为维持需要、体成熟前生长需要、羽毛生长与更新的需要、产蛋的需要等。环境温度对蛋禽蛋白质需要有明显影响,一般冬季可适当降低,而夏季则要升高蛋白质水平。轻型蛋鸡每日产蛋对蛋白质的需求为17-18g,日粮蛋白浓度为12%-16%,对蛋氨酸、赖氨酸和色氨酸的需要分别为0.20%~0.35%、0.45%-0.75%及0.11%一0.16%。
3家禽对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需要
目前,对家禽脂肪和必需脂肪酸需要的研究还不系统,主要集中在制定饲粮脂肪的添加量和亚油酸的适宜含量上。当脂肪提供的能量达到肉鸡饲料代谢能的20%-30%及产蛋鸡饲料代谢能的15%-20%时,能够获得较高的生产力和饲料利用率,即肉鸡日粮中添加5%-8%,产蛋鸡日粮添加3%-5%的饲用脂肪。但2周龄以前,肉仔鸡等幼龄家禽对脂肪的消化能力有限,适宜的添加比例为2.5%左右。亚油酸和a一亚麻酸是家禽的必需脂肪酸,幼禽日粮中亚油酸的含量通常应维持在1.2%-2.0%的水平,而为了获得较高的产蛋率、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日粮中亚油酸含量应为1.0%-1.5%。
4矿物质需要
4.1钙和磷

生长家禽对钙的需要主要是用于骨的形成,而在成年母禽则主要用于形成蛋壳。磷除形成骨骼外,还参与很多代谢反应。日粮中过多的磷对蛋壳质量不利,故蛋鸡日粮磷水平有下降趋势,但降到磷的临界水平可能引起“笼养鸡疲劳综合征”而导致死亡率升高。生长家禽对钙的需要量可由内源损失、钙存留、钙吸收利用率确定,在此基础下,生长鸡日粮钙含量应不超过0.93%。磷的供给量应高于最低需要量约30%1:匕较适宜,如笼养来航母鸡日粮含0.40%n~利用磷比较合适。此外,在保证钙和磷需要量的同时,确定合适的钙/磷比例也是非常关键的。研究表明,在肉仔鸡日粮中使用可利用磷0.45%-0.50%和钙0.90%.1.0%的效果最好,而0.30%~0.35%可利用磷配合3.5%钙对产蛋率和蛋壳质量效果最佳。一般生长鸡日粮的钙/磷在1:1~2.2:l较好,2.5:l可能是最大的比例了,超过3:1会有不利影响。产蛋鸡日粮的钙,磷在3.5:1-6.0:1为宜。4.2钠、钾、氯

钠、钾、氯都是电解质,在鸡日粮中的Na+、K+和 C1-、S0 42-一必须保持平衡。鸡生长与繁殖时对钠的需要量为日粮的0.1%~0.2%,幼雏时为0.15%-0.20%,生长和产蛋鸡为0.10%-0.15%。每kg基础日粮补充1 200mg C1-产生最佳生长速度。钠与氯常以NaCl供应,这保证了最适宜的比例。4.3镁
日粮含镁500-600mg,kg能满足各阶段家禽生长、生产和繁殖的需要。一般饲料原料含镁量足够,因此家禽日粮一般不用添加镁。提高日粮钙、磷水平的同时也需要提高镁的水平。高镁不利于家禽生产,母鸡日粮中镁超过O.7%时排粪极稀,高于1.O%时影响产蛋。高镁也不利于育成鸡生长。
4.4铜
日粮中适量的铜可促进母鸡促黄体素和孕酮等分泌,从而提高产蛋鸡的生产性能。即使家禽日粮中铜表面上是足够的,但日粮中钙、钼、铁、硫含量过高或有强氧化剂存在时,易引起铜的缺乏。家禽对铜的最低需要量为3mg/kg。一般家禽混合饲料中的铜含量为lO-20mg/kg,足够满足家禽需要。铜对蛋白质有较强的凝固作用,高剂量铜可用于饲料防霉变、消化道杀菌等,250mg/kg的高铜日粮对生长鸡和蛋鸡有促生长和提高产蛋率的作用。但要注意,添加高铜需要同时提高铁和锌的添加量,而且,长时间饲喂高铜饲料是有毒的,抑制生长,损伤肾脏,严重时家禽会死亡。动物高铜中毒后可通过在日粮中添加150mg/kg的锌和150mg/kg的铁缓解。
4.5锰
家禽对锰的需要量比哺乳动物的高。常用的家禽饲料原料中锰含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需要补充锰。家禽饲料锰的最低需要量为50~60mg/kg,对锰的耐受量可达2000mg/kg。
4.6锌

生长鸡对日粮锌的最低需要量为30~40mg/kg,产蛋鸡为40-60mg/kg。一般基础日粮中含锌较低,为25~30mg/kg,不能满足家禽需要,必须添加。日粮中植酸的存在提高家禽对锌的需要量。家禽对常规日粮中锌的耐受剂量为1 000-2 000mg/kg。
4.7铁
铁盐可显著降低棉酚的毒性,因此日粮中使用过多的棉粕会增加家禽对铁的需要量。鸡饲料铁的一般需要量为50-80mg/kg,其中产蛋鸡维持正常的红细胞压积的日粮铁最低需要量为35-45mg/kg,维持最大孵化率的最低需要量为55mg/kg。日粮铁过量,磷和铜的利用率降低,维生素A在肝中沉积下降,甚至采食量和增重减少。铁过量导致生产性能下降、腹泻,甚至死亡。家禽对日粮中铁的耐受剂量为 l 000--l 500mg/kg。
4.8硒

鉴于通常采用的家禽饲料中维生素E含量低且变化大,并且许多天然饲料中硒的可利用率不高,家禽日粮中添加硒足必须的。各种动物对硒的最低需要量很接近,即日粮中含硒0.10mg/kg,不过生长速度快的肉禽日粮中硒含量以0.30mg/kg为宜,其他阶段家禽日粮所需硒水平为0.15-0.20mg/kg。家禽硒的最低需要量与中毒剂量间差距较小,易发生中毒现象。
4.9碘

生长鸡对碘的需要量约为0.70mg/kg,产蛋母鸡和种母鸡为0.35mg,kg。维持甲状腺组织正常结构的需要量比维持正常生长和产蛋量对碘的需要量要大。此外,如果饲料热加工不足(如菜籽粕、豆粕、芝麻和豌豆等),对致甲状腺肿物质未灭活,或饲料中钙、氟、砷和食盐过高时,家禽对碘的需要量提高。
5维生素需要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与脂肪一起消化吸收,影响脂肪吸收的因素也不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增加其需要量。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可贮存和积累,因此供给量过多会导致蓄积中毒。除钴胺素维生素B。:以外的其他水溶性维生素不在家禽体内贮存,过量时从尿中排出,因此其毒性较小。5.1脂溶性维生素的需要

维生素A:家禽饲料维生素A的最低需要量一般在l 000-5 000 IU/kg。视黄醇的用量达到最低需要量的500倍时产生毒性;视黄酸在其用量达到最低需要量的50-100倍时会产生毒性,表现为食欲减退,采食量下降,生长减慢,眼部疾病等。

维生素D:家禽对维生素D的需要量受日粮中
钙和磷营养水平的影响。当日粮中钙、磷含量分别为1.O%和0.7%时,小鸡饲料需要VD3200 IU/kg;当日粮钙、磷含量为0.5%和0.7%时,小鸡饲料需要VD3800 IU/kg;当日粮钙、磷含量分别为0.5%和0.5%时,小鸡饲料VD3需要量高达l 700 IU/kg。VD摄入过多会强烈促进肠道钙的吸收,使过多的钙沉积在心脏、血管、关节等,导致组织和器官普遍退化和钙化,同时动物食欲下降,生长停滞。

维生素E:家禽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随日粮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剂、类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增加而提高。家禽饲料VE需要一般为5~30mg,kg。为避免微血管病(渗出性素质),VE含量以30mg/kg为宜。日粮含VE 100mg/kg以上可增进免疫功能。为延长肉品货架期,饲料VE含量需达到200mg/kg。VE的耐受剂量为需要量的100倍。

维生素K:各种家禽日粮中都需要补充维生素 K,鸡在患球虫病时对维生素K需要量增加。家禽饲料VK需要量一般为0.5-1.0mg/kg,最大安全剂量为500mg/kg。5.2水溶性维生素

硫胺素:家禽对肠道合成的硫胺素不能很好利用,所以一般需要由饲料补充。日粮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动物硫胺素需要量增加;脂肪和蛋白质有节约硫胺素的作用;日粮含有抗硫胺素因了(如许多生鱼粉含的硫胺素酶),棉籽粕的使用和疾病感染都增加对硫胺素的需要;小型鸡较大型鸡需要量较多,产蛋期需要量增加。家禽饲料硫胺素的需要量一般为1~2mg/kg,中毒剂量是需要量的数百倍。

核黄素:家禽饲料核黄素的需要随温度升高而减少,一般为2.5-8.0mg/kg。核黄素中毒剂量是需要量的数十倍到数百倍。

尼克酸:日粮中色氨酸可转化为尼克酸。家禽饲料尼克酸的需要量一般为lO-50mg/kg,中毒剂量为350mg&g。

维生素B6:家禽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升高,色氨酸、蛋氨酸或其他氨基酸过多增加维生素B6的需要量。杂交鸡对维生素B6需要较纯种鸡多。家禽饲料维生素B6的一般需要量为1~5mg/kg,中毒剂量为需要量的1 000倍以上。

泛酸:日粮能量浓度增加,家禽对泛酸的需要增加;抗生素、维生素B12能节约鸡对泛酸的需要。家禽饲料泛酸的需要量一般为2~20mg,kg,中毒剂量超过需要量的100倍。

生物素:家禽饲料生物素需要量一般为50-300 ug/kg,在需要量的4-10倍范围内,生物素对家禽是安全的。

叶酸:因家禽肠道合成的叶酸有限,利用也难,所以需要补充。家禽饲料叶酸的需要量一般为0.2~1.0mg/kg饲料。叶酸无毒性作用。

维生素B12家禽饲喂植物性饲料或含钴不足的日粮,有胃肠道疾病及先天缺陷不能产生内源因子等,需补充维生素B12。家禽饲料维生素B12的需要量为3~10mg/kg,中毒剂量至少是需要量的数百倍。

胆碱:家禽饲料胆碱的需要量一般为500~200Omg/kg,鸡的耐受量为需要量的2倍。胆碱中毒表现为流涎、颤抖、痉挛、呼吸麻痹等。

维生素c:高温、寒冷、运输等逆境和应激状态下.及日粮能量、蛋白质、维生素E、硒和铁不足时,家
禽对维生素c的需要大大增加。家禽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一般没有明确规定,因其毒性很低,耐受量一般为需要量的数百倍甚至上千倍。
6影响家禽营养需要的因素

家禽对营养物质需要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品种、性别、周龄、营养状况、日粮及环境等。在最终确定家禽对各种养分的需要量时,必须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参考生产实践经验。

[ 本帖最后由 嘉泰 于 2007-9-3 13:31 编辑 ]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10-18 13: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全,数据靠不靠得住要我们自己检验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禽的营养原理
家禽主要包括鸡、水禽(鸭和鹅)及部分特禽(鸽、鹌鹑、火鸡等)等,其中以鸡、鸭、鹅的养殖最为普遍。家禽本身具有生长迅速、性成熟早、繁殖力强和饲料转化率高等特点,能在短期内生产大批量的蛋、肉产品,这也是近些年来家禽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养禽业几乎完全脱离自然条件,实行集约化生产,尤其是全价平衡饲料的普遍应用和禽舍内环境条件的人工控制等,大大提高了现代养禽生产的经济效益。


动物机体以及相应动物产品都是由饲料的营养成分转化而来,掌握家禽营养原理对养禽业有重要指导意义。1家禽的消化系统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这些养分一般不能直接进入动物体内,必须经过消化道内一系列消化过程,将大分子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在生理条件下可溶解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家禽的消化器官包括喙、口腔、咽、食道、嗉囊(鸭和鹅称为食道膨大部)、腺胃、肌胃、小肠、盲肠、大肠、直肠、泄殖腔以及肝、胰等(见图1)。







家禽没有牙齿,食物摄入口腔后不经咀嚼而在舌的帮助下直接吞咽,虽然口腔中有唾液腺,但分泌唾液不多,且主要成分是黏液,含唾液淀粉酶量少,因此唾液的消化作用不大。

嗉囊或食道膨大部主要用于贮存饲料,同时可以湿润和软化饲料,而有些家禽(如鸽)也用其嗉乳饲喂雏鸽。由于嗉囊或食道膨大部内栖居着大量的微生物,饲料在此处发酵分解,少部分产物被嗉囊壁吸收,剩余大部分发酵产物则在消化道后段被进一步消化吸收。

嗉囊收缩使食物由嗉囊进入腺胃。腺胃的体积小,食物停留的时间较短,胃液的消化作用主要是在肌胃内进行;而且由于腺胃黏膜缺乏主细胞,家禽的胃液(胃蛋白酶原和盐酸)由其壁细胞分泌。混有胃液的食物在肌胃内除了充分发挥胃液的消化作用外,肌胃坚实的肌肉及其较坚实的角质膜、肌胃内所含一定数量的砂粒,及其有节律性的收缩使饲料粒度变小,有助于消化。
家禽肠道的消化液不含分解纤维素的酶,其他成分大体上与单胃哺乳动物相同,多种酶类共同作用可降解饲料中相应的营养成分。家禽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但家禽的肠道长度与体长比值较哺乳动物的小,饲料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许多营养成分未经充分消化吸收就随粪便排出体外。
2水与家禽营养

水是动物体的主要成分,随年龄增长,机体内的水分逐渐减少。1周龄雏鸡体内水分达70%以上,到42周龄为55%左右。动物体内不同组织器官中水的含量有较大差别,但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参与代谢反应、物质输送、维持组织器官形态,调节体温、酸碱度、渗透压等。

动物体内的水可以来自饮水、饲料水和代谢水,其中饮水是家禽获得水的主要方式。代谢水在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一般可提供动物需水量的5%-10%。

动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则是通过粪便排泄、呼吸和皮肤蒸发,以及形成离体产品(蛋、奶)等方式。不同动物因为生理的差异,失水的途径不同。家禽粪便排水较少,因汗腺机能弱使得其皮肤蒸发的水所占比例也较小。

缺水严重危害动物健康,随程度加深动物表现出食欲减退、机能紊乱、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特别要注意,蛋禽对缺水尤其敏感。3家禽的蛋白质营养

蛋白质是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体现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在动物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由于氨基酸种类、数量和结合方式不同,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蛋白质也是构成家禽和禽产品(肉、蛋、羽毛等)的主要成分。

家禽采食饲粮后,饲料蛋白质必须经消化酶作用,将其分解为氨基酸和小肽,然后才可被吸收利用。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的多少和相互问比例是否均衡,直接影响着饲料蛋白质的利用效率,同时也直接影响家禽的生产性能。

动物体内蛋白质含20多种氨基酸,以是否必须直接由饲料供给可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两类。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可合成但不能满足正常需要的称为必需氨基酸;可由动物自身充分合成的即为非必需氨基酸。家禽必需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某些必需氨基酸在动物体内可以转化为非必需氨基酸,因此饲料中某些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充分时可以节约相应的必需氨基酸,如胱氨酸一蛋氨酸、酪氨酸一苯丙氨酸。

动物对各种氨基酸的需要有一定的比例,某种氨基酸缺乏时会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从而降低动物生产性能,因而称为限制性氨基酸,根据缺乏程度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限制性氨基酸。氨基酸的限制性会由于动物和饲料原料的不同而改变。在使用常规玉米一豆粕型饲料时,家禽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通常为蛋氨酸。4家禽碳水化合物营养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组织干物质的主要成分,而在动物体内含量很少,但此类物质具有重要的营养生理作用:参与动物体组织构成、提供能量、贮备营养以及合成动物产品等。

动物营养中将碳水化合物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低聚糖或寡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多聚糖(如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其他化合物(如木质素、几丁质、糖脂)等。单糖、部分低聚糖和淀粉易于溶解和消化,是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动物本身缺乏消化非淀粉多糖的酶类,只能依靠肠道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但非淀粉多糖对单胃动物基本没有营养作用。木质素实质上不属于碳水化合物,完全不可消化,但与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共同构成植物细胞壁,是饲料粗纤维的成分之一。饲料粗纤维含量高时影响营养物质消化利用,但适量时可保证动物消化生理机能正常,并且发挥一定营养作用。5家禽脂类营养

脂类是由脂肪酸与甘油或其他醇类组成的化合物/复合物,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能量价值高。脂类在动物体内参与组织构成,有多重生理作用,并且是脂溶性营养成分消化吸收的重要溶剂。饲料中的脂肪除直接供能外,可转化为体脂沉积,影响动物产品品质和风味。

消化过程中脂类必须先形成能溶于水的乳糜微粒,才能通过小肠微绒毛将其吸收:脂类乳化、水解成可溶的微粒一小肠黏膜摄取微粒一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后进入血液循环。胆汁在激活胰脂酶和脂类乳化方面起重要作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或能通过特定前体形成并对机体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油酸和花生四烯酸。
6家禽能量营养

饲料中的三大有机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可为动物提供能量,其中碳水化合物是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有机物完全氧化时产生的热能为总能(GE)或燃烧热,但动物体内的有机物不可能发生完全氧化,所以饲料总能不代表动物对能量的利用情况。对于家禽,常用代谢能(ME)衡量能量利用情况,即从饲料总能中减去粪便所含能量。通常家禽饲料代谢能大约为总能的70%。
7家禽矿物质营养
矿物质元素在动物体内有确切的生理功能和代谢作用,不能适量提供时会导致病症发生。必需矿物元素必须南外界供给,当外界供给不足,不仅影响生长或生产,而且引起动物体内代谢异常、生化指标变化和缺乏症。在缺乏某种矿物元素的饲粮中补充该元素,相应的缺乏症会减轻或消失。按动物体内含量或需要不同,必需矿物元素可分成常量矿物元素和微量矿物元素两大类。常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元素,主要包括钙、磷、钠、钾、氯、镁、硫等7种。微量矿物元素在动物体内含量低于0.01%,目前查明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锌、铜、锰、碘、硒、钴、钼、氟、铬、硼、硅等12种。
7.1常量元素
7.1.1钙和磷(Ca、P)

钙、磷是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元素,平均占体重的1%~2%,其中98%~99%的钙、80%的磷存在于骨和牙齿中。正常情况下饲料中钙:磷是2:1左右,由于动物种类、年龄和营养状况不同,钙磷比也有一定变化,如蛋鸡饲料中应为3.5:1~6.0:1。
钙、磷在动物体内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一般常见缺乏症表现是:食欲降低,异食癖;生长减慢,生产力和饲料利用率下降;骨骼异常等。动物典型的钙、磷缺乏症有佝偻病、骨疏松症和产后瘫痪。钙、磷的适宜需要和供给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维生素D的影响最大。
7.1.2镁(Mg)

动物体约含0.05%的镁,其中60%.70%存在于骨骼中。除参与骨骼和牙齿组成,镁还作为酶的活化因子或直接参与酶组成,参与DNA、RNA和蛋白质合成,以及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

动物缺镁主要表现:厌食、生长受阻、过度兴奋、痉挛和肌肉抽搐,严重的导致昏迷死亡。镁过量引起动物中毒,主要表现为:采食量下降,生产力降低,昏睡,运动失调和腹泻,严重时可弓I起死亡。当鸡饲粮中镁高于1%时,生长速度减慢、产蛋率下降和蛋壳变薄。实际生产中使用含镁添加剂混合不均时也可能导致中毒。7.1.3钠、钾、氯(Na、K、C1)

动物体内钠、钾、氯三种元素主要分布在体液和软组织中,主要作为电解质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控制水的代谢;钠对传导神经冲动和营养物质吸收起重要作用。
动物缺乏三个元素中任何一个均可表现食欲差、生长慢、失重、生产力下降和饲料利用率低等情况。产蛋鸡缺钠,易形成啄癖,同时也伴随着产蛋率下降和蛋重减轻,蛋壳品质下降。设计配方时应考虑鱼粉中的含盐量,因其同时提供Na+和c1-。
7.1.4硫(S)

动物体内约含0.15%的硫,少量以硫酸盐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大部分以有机硫形式存在于肌肉组织、骨骼和牙齿中。此外,动物体外的毛、羽等含硫量高达4%左右。
动物缺硫表现消瘦,角、蹄、爪、毛、羽生长缓慢,家禽可能表现出啄癖。自然条件下硫过量的情况少见。用无机硫作添加剂,用量超过0.5%时,可能使动物产生厌食、失重、便秘、腹泻、抑郁等毒性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7.2微量元素
7.2.1铁和铜(Fe、cu)

铁、铜共同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两者有协同作用。饲料缺乏铁或铜时动物出现贫血症,缺铜还可引起禽骨折或骨畸形,羽毛(特别是黑色和灰色羽毛)脱色。7.2.2锌(Zn)
锌在体内的分布和功能较为广泛。动物缺锌可产生食欲低、采食量和生产性能下降、皮肤和被毛损害、繁殖性能降低和骨骼异常等临床症状。生长鸡缺锌,表现严重皮炎(脚爪特别明显),骨发育异常。
7.2.3锰(Mn)

动物缺锰可导致采食量下降、生长减慢、饲料利用率降低、骨骼异常、共济失调和繁殖功能异常等。禽类缺锰产生滑腱症(或叫骨短粗症)和软骨营养障碍。
锰过量可引起动物生长受阻、贫血和胃肠道损害,有时出现神经症状。禽对锰的耐受力可高达2 000mg/kg。
7.2.4硒(Se)

硒参与机体代谢,与维生素E有协同作用。

鸡缺硒主要表现渗出性素质和胰腺纤维变性,并明显影响繁殖性能。·硒的毒性较强,慢性中毒表现是消瘦、贫血、关节强直、脱蹄、脱毛和影响繁殖等;急性或亚急性中毒严重者死亡。
7.2.5碘(I)

碘最主要的功能是参与甲状腺组成。禽缺碘也明显影响生长和繁殖。8家禽维生素营养
维生素是维持动物代谢所必需而需要量极少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以辅酶或催化剂的形式参与体内的代谢活动。维生素在动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必须由饲粮提供,或者提供其先体物;缺乏时会发生明显的缺乏症状,影响家禽生长和繁殖,严重时可导致死亡。8.1脂溶性维生素
8.1.1维生素A

维生素A有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三种形式,与视觉、上皮组织、繁殖、骨骼的生长发育、脑脊髓液压、皮质酮的合成以及癌的发生等都有关系。维生素 A缺乏时,家禽生长缓慢,上皮组织角质化,干眼,下痢,抵抗力下降,产蛋率、受精率下降。维生素A过量易引起中毒,严重时动物失明甚至死亡。
维生素A在动物性原料中较多,植物原料中有其前体物质——胡萝卜素。
8.1.2维生素D

维生素D有D2和D3两种活性形式。对家禽而言,维生素D3的效价比维生素D2高30倍。

维生素D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钙化、蛋壳形成。
家禽缺乏维生素D时,生长受阻,骨钙化不良,羽毛蓬松,关节肿大,胸骨软而弯曲,蛋禽产蛋量和孵化率降低,蛋壳薄而脆。
8.1.3维生素E

维生素B(又称生育酚),与繁殖功能密切相关,主要表现生物抗氧化功能。此外,提高饲料维生素E含量可改善肉的品质和延长贮藏时间。
维生素E缺乏的症状很多都与硒的缺乏症相似。家禽表现为繁殖功能紊乱、胚胎退化、脑软化、红细胞溶血、血浆蛋白质减少、肾退化、渗出性素质病、脂肪组织褪色、肌肉营养障碍以及免疫力下降等。
8.1.4维生素K

维生素K主要参与凝血活动,缺乏时动物凝血时间延长,家禽皮下出现紫斑,种蛋孵化率下降。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可合成维生素K,因此使用抗生素、肝病、球虫病会影响其合成和吸收。双香豆素是自然界维生素K的主要拮抗物。8.2水溶性维生素8.2.1 B族维生素

B
族维生素主要作为辅酶催化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的各种反应。多数情况下,B族维生素的缺乏症无特异性,而且难以与其生化功能直接相联系,通常食欲下降和生长受阻是共同的缺乏症状。
硫胺素(维生素B1)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也参与维持神经功能正常。鸡和火鸡缺乏硫胺素表现为食欲差、憔悴、消化不良、瘦弱及外周神经受损引起的症状,如多发性神经炎、角弓反张、强直和频繁的痉挛。
核黄素(维生素B2)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鸡核黄素缺乏的典型症状表现为足爪向内弯曲,用跗关节行走、腿麻痹、腹泻、产蛋量和孵化率下降等。
尼克酸(烟酸、维生素PP)参与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尤其是体内供能代谢。鸡缺乏尼克酸时,生长缓慢,口腔症状类似狗的黑舌病,羽毛不丰满,偶尔也见鳞状皮炎。雏火鸡可发生跗关节扩张。
维生素B6(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的功能主要与蛋白质代谢的酶系统相联系,也参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鸡缺乏B6表现为异常兴奋、癫狂、无目的地运动和倒退、痉挛。
维生素B3(泛酸或遍多酸)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氨基酸代谢。鸡缺乏泛酸,首先是生长受阻,羽毛生长不良,进一步表现为皮炎,眼睑出现颗粒状的细小结痂,并粘连在一起,嘴周围也有痂状的损伤,胫骨短粗,严重缺乏时可引起死亡。
生物素(维生素H)广泛参与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许多动物的生物素缺乏症都可通过饲喂生蛋清、无生物素的饲粮或加磺胺药(抑制肠道微生物的合成)引起。缺乏的症状一般表现为生长不良、皮炎以及被毛脱落。家禽的脚、喙以及眼周围发生皮炎,类似泛酸缺乏症。胫骨粗短症是家禽缺乏生物素的典型症状。
叶酸通过转移一碳单位的功能而参与嘌呤、嘧啶、胆碱的合成和某些氨基酸的代谢。
维生素B12含有金属元素(钴),故又称钴胺素,在体内参与多种代谢活动,如嘌呤和嘧啶的合成、甲基的转移、某些氨基酸的合成以及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家禽最明显的维生素B12缺乏症状是生长受阻,继而出现步态的不协调和不稳定,种蛋孵化率低,新孵出的雏鸡骨异常,类似骨粗短症。在自然界,维生素B。:只在动物产品和微生物存在,植物性饲料基本不含此维生素。
胆碱参与卵磷脂的形成,在肝脏脂肪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能防止脂肪肝的形成;胆碱也是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缺乏胆碱可表现为生长迟缓,鸡比较典型的缺乏症状是骨粗短症。
8.2.2维生素C(抗坏血酸)
维生素C参与蛋白质和糖类代谢,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抗病力。维生素C在动物体内可合成,通常饲料中不需要添加。但在高温、寒冷、运输等逆境和应激状态下,体内合成减少,而动物对维生素C的需要大大增加,此时需适当补充维生素C。

[ 本帖最后由 嘉泰 于 2007-9-3 13:3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禽常用饲料原料
饲料是指在合理的饲养条件下能对畜禽提供营养物质、调控生理机制、改善动物产品品质,且不发生有毒有害作用的物质。饲料种类繁多,养分组成和营养价值各异,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国际饲料分类法,另一种是中国饲料分类法。
1饲料分类
1.1
国际饲料分类法

国际饲料分类法根据不同的营养特性将饲料原料分为以下8大类。
1.1.1粗饲料是指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大于或等于18%,以风干物为饲喂形式的饲料,如粗纤维含量高的干树叶类、干草类、农副产品、糟渣类饲料等。
1.1.2青绿饲料是指天然水分含量在60%以上的饲料,如青绿多汁类、新鲜树叶类及块根、块茎、瓜果类饲料等。
1.1.3青贮饲料是指以天然新鲜青绿植物性饲料为原料,在厌氧条件下,经过以乳酸菌为主的微生物发酵后调制成的饲料。
1.1.4能量饲料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同时粗蛋白质含量小于20%的饲料称为能量饲料。如谷实类、部分干草和农副产品及糟渣、草籽树实类以及风干的块根、块茎、瓜果类饲料等。
1.1.5蛋白质饲料
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而粗蛋白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0%的饲料称为蛋白质饲料。如动物性饲料、豆类籽实、饼粕类、部分优质干草和农副产品及糟渣类饲料等。

1.1.6矿物质饲料包括可供饲用的天然矿物质、化T合成无机盐类和有机配位体与金属离子的螯合
物等。
1.1.7维生素饲料由工业合成或提取的单一一种或复合维生素称为维生素饲料,但不包括富含维生素的天然青绿饲料在内。
1.1.8饲料添加剂
为了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饲料品质,促进动物生长和繁殖,保障动物健康而搀入饲料中的少量或微量物质称为饲料添加剂,但不包括矿物质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添加剂,主要指非营养性添加物质。

1.2中国饲料分类法
首先在国际饲料分类法基础上将饲料分成8大类,然后结合中国传统饲料分类习惯划分为17亚类。
1.2.1
青绿多汁饲料指天然水分含量大于或等于45%的饲料,主要有栽培牧草、草地牧草、野菜、鲜嫩的藤蔓和部分未完全成熟的谷物植株等。

1.2.2树叶类饲料主要包括天然水分含量在45%以上的青绿鲜树叶饲料和风干后粗纤维含量大于或等于18%的树叶类饲料,如木薯叶、银合欢叶、槐叶、松针叶等。
1.2.3青贮饲料主要包括含水量在65%~75%的常规青贮、水分含量为45%-55%的半干青贮以及水分约为28%-35%的新鲜谷物湿贮饲料。
1.2.4块根、块茎、瓜果类饲料包括天然水分含量大于或等于45%的新鲜块根、块茎、瓜果类,以及脱水处理后的块根、块茎、瓜果类饲料,如胡萝卜、芜菁、饲用甜菜、甘薯干、木薯干等。
1.2.5
干草类饲料包括人工栽培或野生牧草的脱水或风干物,如羊草干草粉、苜蓿干草粉、紫云英干草粉等。

1.2.6农副产品类饲料农作物收获后的副产物多属此类,如秸、荚、壳等。
1.2.7谷实类饲料指谷实类作物收获的籽实,如玉米、稻谷等。
1.2.8糠麸类饲料指粮食加工后的副产品,如小麦麸、米糠、统糠等。
1.2.9豆类饲料指豆科作物收获的籽实,如大豆、爬豆、蚕豆等。
1.2.10饼粕类饲料主要是一些脱油处理后的副产物,如大豆饼粕、葵花籽饼、棉籽饼、米糠饼、玉米胚芽饼等。
1.2.1 1糟渣类饲料
主要指制酒和豆腐等食品加工后的副产物,如粉渣、醋糟、甜菜渣、啤酒糟、豆腐渣等。

1.2.12草籽树实类饲料
主要包括作为粗饲料使用的灰菜籽,以及作为能量饲料使用的干沙枣、草籽等。

1.2.13动物性饲料来源于渔业、畜牧业的动物性产品及其加工副产品,如鱼粉、动物血粉、蚕蛹、牛脂、骨粉、贝壳粉等。
1.2.14矿物质饲料包括天然的如石灰石粉等矿物质、化工合成硫酸铜等无机盐及蛋氨酸锌等有机配位体与金属离子的螯合物。
1.2.15维生素饲料主要包括维生素A、D、E、K等4种脂溶性维生素,以及核黄素、烟酸、胆碱、维生素 c等10种水溶性维生素。
1.2.16饲料添加剂
除国际分类法中的非营养性添加物质外,还包括工业合成的赖氨酸、蛋氨酸等营养性添加物质。

1.2.17油脂类饲料及其他油脂的特点是总能和有效能远比一般的能量饲料高。主要是以补充能量为目的,用动物、植物或其他有机物质为原料经压榨、浸提等工艺制成的饲料,如猪油、豆油等。
2常用饲料原料的概述
2.1粗饲料、青绿饲料及青贮饲料

干物质基础上,粗饲料、青绿饲料及青贮饲料通常粗纤维含量相对较高,而其他营养物质相对较低,故主要用于反刍动物饲料中,家禽饲料中仅在鸭、鹅等具有一定耐粗性的禽类品种日粮中有少量使用。2.2能量饲料家禽饲料中常用的能量饲料主要包括动植物油脂和谷物籽实及其加工副产品。2.2.1谷物籽实类饲料在家禽生产中常用的谷物籽实类饲料有玉米、小麦、大麦、稻谷、高粱、燕麦、黑麦等。谷物籽实类饲料的干物质消化率高,其中无氮浸出物含量为70%一80%,纤维素含量低,一般为3%~8%,可利用的能量高于其他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8%-12%,但蛋白质品质比较差,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含量较低,所以能量饲料中无论是蛋白质还是几种必需氨基酸,均不能满足家禽的需要,一定要和蛋白质饲料配合使用。

玉米:玉米是家禽的基础饲料,号称“饲料之5E"。玉米的颜色有黄白之分,黄玉米含有少量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有助于蛋黄、脚和皮肤的着色,故家禽多用黄玉米作能量饲料。玉米中所含的可利用能值高,表观代谢能值达13.8MJ/kg。但其蛋白质含量低,约7.2%。9.3%,氨基酸组成不均衡,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较缺乏。遗传改良的高赖氨酸玉米中赖氨酸含量可比常规玉米高36%左右。玉米中钙含量仅为0.02%左右,磷含量约为0.25%,但其中50%-60%为植酸磷,家禽对其利用率很低。除成本因素外,在家禽日粮中玉米用量不受限制,只要按家禽饲养标准中满足蛋白质、钙、磷的水平,能量饲料全部可用玉米来满足。一般,鸡日粮中玉米约占50%一70%。

小麦:小麦的家禽代谢能值约为玉米的90%,蛋白质含量为l 1%-16%。小麦中氨基酸组成优于其他谷实类饲料,但氨基酸含量仍然较低,尤其是赖氨酸:与玉米一样,小麦中钙少磷多,且磷主要是植酸磷,但小麦种皮含有比其他谷物高得多的植酸酶,可起到提高磷利用率的作用。由于小麦含有较多会增加鸡消化道食糜黏稠度的可溶性多糖——阿拉伯木聚糖,这使得禽类对小麦中养分的利用率较低,从而降低养分的消化率和饲料转化率。在家禽日粮中,小麦等量取代玉米时,饲喂效果仅及玉米的90%左右。

稻谷和糙米:稻谷粗纤维含量约为10%,代谢能含量低于玉米,约11.OOMJ/kg。稻谷蛋白质含量约为8%。稻谷去外壳后为糙大米,其营养价值比稻谷高,其消化率和能值与玉米相似。稻谷在家禽日粮中用量应有一定限度,因含粗纤维高影响饲料消化率和适口性。糙米能值几乎与玉米相似,碎米中含有胚芽,所以其蛋白质略高于玉米。使用稻谷和糙米时与其他谷实类饲料一样,要注意与优质的饼粕类或动物性蛋白质饲料配合,补充蛋白质的不足。稻谷在蛋鸡日粮中可用20%-30%。而糙米在家禽日粮中可作为唯一能量饲料,饲喂蛋鸡对产蛋率、饲料效率无不良影响,唯蛋黄颜色较浅。肉仔鸡给饲糙米(20%一40%)的饲养效果,到8周止与玉米比较毫不逊色。2.2.2谷物籽实类加工副产品谷实经加工后形成的一些副产品,即为糠麸类,包括米糠、小麦麸、大麦麸、玉米糠、高粱糠等。家禽饲料中用得较多的是麦麸和米糠。糠麸饲料粗纤维含量比原粮要高,蛋白质含量要比其谷实类约高5%。钙、磷比例相差大,含磷特别高,一般含l%左右,但磷主要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小麦麸含有相对较高的植酸酶,可提高家禽对植酸磷的利用率。B族维生素含量较高,特别是维生素B1,。糠麸类饲料结构疏松,含适量的粗纤维和硫酸盐类,有轻泻作用。

小麦麸、次粉:小麦麸俗称麸皮,是小麦加工成面粉过程中的副产品。麸皮含粗纤维为8.5%~12.0%,
无氮浸出物约58%,鸡代谢能为6.56-6.90MJ/kg。粗蛋白质含量为13%一15%,赖氨酸含量较高,约为0.67%,但蛋氨酸含量低,约为0.11%。麸皮中钙磷比例约1:6。家禽日粮中麸皮用量约为5%-8%。但肉鸡生长快,需要能量浓度高,故一般不宜使用麸皮,而育成鸡饲料中则可用至15%-25%。次粉又称黑面、黄粉、下等面或三等粉,是小麦籽实为原料磨制精白面粉时获得的副产品。次粉中蛋白质含量低于麸皮或



差异不大,但粗纤维含量显著下降,平均含量为3.5%,无氮浸出物含量也高,因而次粉代谢能要比麸皮高得多,为l 1.92MJ/kg。次粉是很好的颗粒粘结剂,较适用于颗粒饲料。但用作粉料时则嫌太细,易造成粘嘴现象,影响适口性。

米糠:稻谷加工大米时分离出的种皮、糊粉层和胚三种物质的混合物,米糠应不包括稻壳。米糠中粗灰分含量为8%一10%,粗纤维为6%-7%,但市面上销售的米糠一般带少量的稻壳,灰分和粗纤维含量大于10%。无氮浸出物小于50%,粗蛋白质含量约13%,粗纤维含量15%-16%,代谢能为lO.67MJ/kg。米糠中所含粗脂肪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易酸败变质影响适口性和家禽健康。米糠中赖氨酸含量为0.73%,蛋氨酸O.24%,钙少磷多,钙磷比例约1:17-1:22。米糠在家禽饲料中添加量应少于10%,雏鸡在 5%下。

2
.2.3脂肪作饲用时可选择人类不宜食用或人类不喜欢食用的油或油渣。动物性脂肪中用作饲料的有牛、羊、猪、禽脂肪,植物油包括玉米油、花生油、葵花油、豆油等。植物油的代谢能值为34.3-36.8MJ/kg,
动物脂的为29.7—35.6MJ/kg。油脂常添加在肉禽饲料中,提高能量浓度和能量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肉仔鸡日粮中一般添加油脂1%-3%。
配合饲料中加入油脂可同时减少灰尘,减少饲料浪费,降低饲料混合机和颗粒机的磨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促进颗粒饲料成型。


2
.3蛋白质饲料

蛋白质饲料可分为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单细胞蛋白质饲料和非蛋白氮饲料。蛋白质饲料在家禽日粮中用量一般为10%-35%。2.3.1植物性蛋白质饲料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主要指植物性饼粕及某些豆类。此外,玉米蛋白、浓缩叶蛋白及某些植物性加工副产品也属此类。

豆科籽实类:豆科籽实的营养特点是蛋白质含量丰富,一般为20%-40%,无氮浸出物含量较谷实类低,仅为28%-62%,但它的能量值高于玉米。蛋白质的品质优良,特别是赖氨酸的含量比较高,但蛋氨酸含量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生大豆中含有抗营养因子,如抗胰蛋白酶,会影响动物适口性和饲料的消化率。抗胰蛋白酶可在高温下被破坏,故大豆常加工成膨化全脂大豆取代豆粕和植物油应用于家禽日粮中。

大豆饼(粕):豆饼(粕)是我国主要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的来源,约占饼粕类饲料总量的70%。大豆饼(粕)的蛋白质含量为40%-50%。大豆饼(粕)蛋白质品质较好,含赖氨酸约为2.5%,其含量低于鱼粉但高于其他饼粕类饲料,蛋氨酸含量相对低,约为0.46%。氨基酸利用率较其他饼粕类饲料高。钙和磷含量较谷物类饲料高,但约50%.70%磷为植酸磷,利用率低。豆饼(粕)是家禽日粮中主要的蛋白质饲料源,其用量一般不受限制,但需要注意补充蛋氨酸。

棉仁饼(粕):是棉籽经脱壳之后压榨或浸提后的残渣。棉仁饼(粕)中蛋白质含量为33%-40%。粗纤维一般含量为11%,故棉仁饼(粕)的鸡代谢能低,为7.1~9.2MJ/kg。棉仁饼(粕)蛋白质质量较差,赖氨酸含量低于豆饼(粕),约为1.34%,蛋氨酸约为0.38%,胱氨酸约为0.75%,氨基酸利用率低。棉仁饼(粕)中含有棉酚,家禽摄入过量易引起中毒。家禽日粮中一般仅限使用3%~7%的棉仁饼(粕)。

菜籽饼(粕):菜籽饼(粕)是菜籽榨(浸)油后的残渣。蛋白质含量为33%~38%,赖氨酸含量约为1.0%一1.8%,蛋氨基酸含量约为0.5%-0.9%,色氨酸含量约为0.3%~0.5%,氨基酸利用率比豆饼(粕)低。粗纤维含量为12%,无氮浸出物含量为30%,鸡的代谢能为7.1~8.4MJ/kg。菜籽饼(粕)能量低、蛋白质品质差、适口性差,且含有有毒物质——硫葡萄糖苷,从肉鸡营养需要讲,日粮中不宜过量使用菜籽饼(粕),一般用量为3%-10%。

花生饼(粕):花生饼(粕)是花生去壳后的花生仁经榨(浸)油后的残渣。花生饼粕蛋白含量为44%~48%。蛋白质品质较差,赖氨酸含量低(1.32%)、蛋氨酸少(0.27%)。花生饼粕的适口性好,优于其他饼粕类饲料,仅次于豆饼(粕)。花生饼(粕)不宜作为家禽饲料中唯一蛋白质来源,宜与大豆饼(粕)配合使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预防黄曲霉毒素污染。在家禽日粮中育成鸡用量可达6%,蛋鸡用量可达9%;而雏鸡和肉鸡前期最好不用,其他阶段用量宜在4%以下。
玉米胚芽与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与玉米蛋白粉是玉米提取淀粉后的副产品。我国的玉米蛋白粉蛋白质含量一般为30%-65%,蛋白质的适口性一般,能量低,在产蛋鸡日粮中可搭配约5%,生长鸡可多一点。优质玉米蛋白粉可提供部分色素。玉米蛋白粉有时也被称作黄粉,注意勿与次粉混淆。
2.3.2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我国家禽饲料中常用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有鱼粉、肉骨粉、血粉、羽毛粉和蚕蛹粉等。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蛋白质含量高,蛋白质品质好,尤其含赖氨酸丰富。大部分动物性蛋白质饲料中钙、磷含量高,且比例适宜;部分维生素含量丰富,如维生素B12等。家禽对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养分利用率高。

鱼粉:鱼粉因加工和来源不同品质差异较大。优质鱼粉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55%-65%,脂肪含量小于10%,含钙3.8%-4.5%,磷2.5%一3.0%,食盐含量小于4%。鱼粉蛋白质、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含量高,且消化率也高。此外,鱼粉含微量元素硒多。鱼粉用量过高时,既增加成本又会使禽蛋和禽肉产生腥味,所以家禽饲料中鱼粉用量不宜超过10%。

肉粉、肉骨粉、骨肉粉:由废弃的胴体、内脏等加工而成的产品,蛋白质含量变化很大,一般在50%左右。蛋白质含量高的肉骨粉,钙磷含量较少;蛋白质含量低者被称为骨肉粉,其钙磷含量较高。肉骨粉蛋白质含量为20%-26%,脂肪含量为8%-12%,钙含量为10%-14%,磷含量为3%一8%。赖氨酸含量丰富,但蛋氨酸和色氨酸较少。缺乏维生素A和D、核黄素、烟酸等,但维生素B12较多。肉骨粉在家禽日粮中可使用5%左右。

血粉:是屠宰牲畜所得血液经干燥后制成的产品,含粗蛋白质80%以上,赖氨酸含量约为6%-7%,但异亮氨酸、蛋氨酸含量较低。血粉中含铁多,约含2900mg/kg。血粉适口性差,日粮中不宜多用,易引起腹泻,家禽日粮中应控制在1%~3%。

羽毛粉:利用屠宰家禽所得清洁而未腐败的羽毛经加热加压转变而成的可利用的蛋白质产品。羽毛粉的蛋白质含量高,一般在83%以上,但蛋白质品质很差,组氨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很低,利用率也低。胱氨酸含量很高,约为3.3%。羽毛粉适口性差,一般用量在1%~3%。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家禽常用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是指为补充畜禽营养,防止饲料品质下降,提高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利用,保持并增进健康,促进生长等而在配合饲料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的营养或非营养成分。饲料添加剂是配合饲料的核心,其质与量直接影响畜禽的生产性能。饲料添加剂可以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性两大类,营养性添加剂指用于补充饲料营养成分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非营养性添加剂包括生长促进剂、驱虫保健剂、饲料保存剂和品质改善剂以及其他添加剂等。
1
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根据动物饲养标准,补充饲料原料中缺乏或不足的养分,可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一类添加剂,即营养性添加剂。其添加方式则采取少哪种就添加哪
种,少多少就添加多少。
1.1氨基酸添加剂

家禽饲料中使用氨基酸添加剂目的是为了补充配合饲料中相应氨基酸的不足,起到完善氨基酸平衡的作用。家禽饲料中应用较普遍的有蛋氨酸和赖氨酸,它们分别是玉米一豆粕型常规日粮的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另外,也有在家禽饲养中添加精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等,但由于成本较高而不常用。氨基酸添加量视日粮组成而定,无鱼粉或低鱼粉日粮必须添加蛋氨酸,蛋白质饲料以豆粕为主的日粮中赖氨酸可以添加很少或不加。常规家禽日粮中氨基酸添加量一般为0.05%-0.30%。氨基酸添加剂形式目前主要有固态和液态两种。1.2维生素添加剂

在实际生产中,一般按饲养标准中的规定添加维生素类添加剂,而将饲料原料中的维生素作为安全剂量(或补充量)。在家禽生产中鉴于各种实际因素的影响,配合饲料中维生素的添加剂量都要在饲养标准所列需要量的基础上加一个安全系数,以保证满足动物的需要。维生素c一般仅在特殊情况下(应激、疾病)添加。为生产方便,维生素添加剂常采用复合配方,配合饲料中的添加量一般为200-300 g/t。
1.3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添加剂

在家禽配合饲料中,可通过单独添加高钙饲料,或以高钙、高磷的矿物质饲料复合添加的形式补充钙和磷,钠和氯通常以食盐(氯化钠)的形式同时补充,而镁、钾和硫通常都能满足家禽需要,不用额外添加。
微量元素添加剂形式是含微量元素的化合物,可以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种形式,目前还是以无机形式为主。由于微量元素化学组成形式、产品类型、规格以及原料纯度和细度不同,其有效成分含量和生物学效价都会有所差异。有机形式微量元素一般比无机形式生物利用率高,能更好促进动物健康生长,但价格昂贵。据报道,将有机和无机形式微量元素混合添加效果比单一添加效果更好。在实际生产中,常常按标准需要量添加各种微量元素,而把饲料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作为一个安全量来考虑。在制定微量元素添加量时还应考虑各元素之间的比例平衡关系,防止由于某元素的过量添加而引起其他元素的不足。为生产方便,微量元素添加剂常采用复合配方,其添加量一般为饲料的0.2%、0.5%或l%。
2非营养性添加剂
2.1保健生长促进剂
生长促进剂主要指用于预防动物常见疾病,刺激畜禽生长,改善饲料报酬和增进健康的一类非营养性添加剂,包括抗生素、酶制剂、微生物制剂(益生素)以及驱虫药物等。
2.1.1
抗生素抗生素是对特异性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一类物质,其来源有微生物、植物提取、化学合成或半合成等。促生长类饲用抗生素通常以亚治疗剂量应用于动物饲料中,以改善动物健康状况,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效率等。饲用抗生素可分为多肽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含磷多糖类、聚醚类、氨基苷糖类及化学合成类。其中,目前生产中常用的饲用促生长抗生素有杆菌肽、黏杆菌素、维吉尼亚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泰乐菌素、黄霉素等。一般在家禽幼龄期,健康状况较差或饲养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效果更为显著。然而,抗生素由于其残留和耐药性问题已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所以实际生产中应该严格遵循使用规范和相关法规,家禽产品上市前按时停药。此外,为避免耐药性问题的产生,饲用促生长抗生素应采取几种抗生素,或几种抗生素的配伍合理轮流使用。总的来说,抗生素在畜禽饲料中禁用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1.2饲用微生物制剂饲用微生物制剂(益生素)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并相继推广应用,能改善动物消化道内微生态平衡,有益于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发挥,且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耐药性。在实际生产中,常用的益生素产品有乳酸菌类、酵母菌类、芽孢杆菌类和光合细菌类及其复合产品。在肉鸡日粮中添加益生素,可提高其增重速度;蛋鸡日粮中添加益生素,可提高产蛋率和蛋重。高温高湿天气时在家禽配合饲料中添加益生素有缓解热应激的效果。2.1.3酶制剂饲用酶制剂是一类具有特殊高效催化能力的蛋白质。饲用酶制剂主要包括消化酶类和非消化酶类。消化酶主要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用于补充家禽自身分泌不足;非消化酶家禽自身不能分泌.以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植酸酶等为主,能促使饲料中某些营养物质或抗营养因子降解。饲用酶制剂可以分为单一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家禽饲料生产中,除植酸酶外,主要以复合酶制剂的形式应用。复合酶制剂是由一种或几种酶制剂为主体,加上其他单一酶制剂及载体混合而成,且通常以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B一葡聚糖酶为主,以果胶酶、蛋白酶、淀粉酶、半乳糖苷酶、植酸酶等为辅。
2.1.4驱虫保健剂指添加于饲料,能防治家禽寄生虫病,促进家禽生产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饲料添加剂,包括驱蠕虫类添加剂和抗球虫类添加剂。
2.2饲料保存剂
饲料保存剂可有效避免或缓解饲料贮存过程中的氧化、霉菌污染、适口性下降,以及因此产生的饲料营养价值降低和毒素对家禽健康的危害。它主要包括抗氧化剂和防霉剂。
2.3饲料品质改善剂

饲料产品品质改善剂可有效改善饲料产品品质或感官特征,主要包括防结块剂、粘结剂、调味剂和香料及乳化剂等。由于家禽缺乏嗅觉和味觉行为,所以调味剂和香料在家禽饲料中使用仅满足养殖户心理需求,而对家禽本身没有意义。防结块剂又称助流剂,它能保持饲料原来的流散,畅通均匀进入搅拌机,从而保证配合饲料的质量,常用的防结块剂有硅藻土、高岭土、二氧化硅和沸石等。粘结剂可增加颗粒饲料的粘聚力,减少颗粒饲料在包装、运输过程中的破碎分级现象,常用的粘结剂有膨润土、丙二醇、淀粉等。
2.4其他添加剂
2.4.1
着色剂
着色剂可有效沉积于家禽蛋黄和皮肤,改善家禽产品品质,提高其商品价值。禽用着色剂按来源可以分为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其基本颜色为黄色至红色。天然着色剂主要有苜蓿粉、红辣椒粉、黄玉米粉、万寿菊等,人工合成着色剂是类胡萝卜素的衍生物,如B一胡萝卜素、斑螯黄素、柠檬黄质、虾青素等。着色剂的添加量应根据饲料组成和市场需求而确定,饲料中含色素量越大,向动物产品的转移量越高。在家禽日粮中常用的着色剂产品如“金闪闪”推荐添加量为0.15%-0.30%,“金露菲”为25-100g/t。

2.4.2卵黄抗体卵黄抗体是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于家禽生产的一类新型添加剂,可以替代抗生素和药物类添加剂,用于防治疾病和促进动物生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产蛋母鸡接种抗原免疫产生相应的卵黄抗体,性能稳定,可口服,使用方便。如抗胆囊收缩素的卵黄抗体应用在肉鸡配合饲料中可以提高采食量,改善饲料利用率;抗尿素酶的卵黄抗体添加在肉仔鸡日粮中可以显著增加体增重。
2.4.3生物活性肽生物活性肽具有无毒副和无残留等特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家禽生产中。一些活性肽可在体内被分解代谢为氨基酸或直接作为体蛋白的合成原料,另一些可作为功能活性肽,改善动物吸收机能,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增进健康和促进生长。生物活性肽由于来源不同和生产工艺差异,品种较多,选用时应注意实际生产效果,而不能盲目添加。如在肉仔鸡日粮中添加0.6%的大豆活性肽可以在蛋白质代谢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等方面取得较为
理想的效果。
3添加剂应用注意事项
3.1合理选择
当前,添加剂市场可供选择的添加剂的品种繁多,而且质量也参差不齐,每一种添加剂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在选择时,一定要事先充分了解此添加剂的各种性能,根据动物种类、生理阶段、饲养目的等选用,同时要考虑经济效益。
3.2适时适量添加
许多添加剂都参与了机体的代谢活动,甚至在机体内有相当量的残留,因此在添加时间和添加剂量方面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宰前的一段时间内不能继续添加在动物体内易残留的成分,否则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此外,有些添加剂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过量的添加可能对动物造成生长抑制,甚至毒害作用。
3.3搅拌均匀

添加剂所占比例很小,搅拌不均会造成其在一部分饲料中过量,一部分饲料中不足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添加剂的应用效果,严重者可能造成动物中毒。因此添加时应采用逐级扩大的方法,保证与饲料原料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其均匀度变异系数(cv)应控制在5%以内。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家禽饲料的配制与加工技术

对养殖生产来说,单用一种饲料不能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生产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各种饲料原料的科学搭配,才能得到营养物质数量充足、营养平衡、适口性好的配合饲料。

家禽的配合饲料,是由多种饲料原料根据家禽的营养需要及饲养特点按相应的比例组成。所确定的各种饲用原料的搭配比例,就是家禽的饲料配方。要设计家禽配合饲料的配方,必须研究家禽的营养原理,确定家禽的营养需要标准(饲养标准);研究家禽饲料原料的特点,确定各种饲料的营养价值;还要考虑饲料资源的状况、价格及其稳定生产的可能性。家禽饲料配方设计的目的是:合理地选用营养好、成本低的原料,科学地生产出优质的配合饲料,以便进行养殖生产,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1
家禽饲料配制需掌握的基本原则和参数
1.1家禽饲料配制的原则
在配制家禽饲料时,必须遵循以下3个原则:
(1)必须以家禽的营养需要标准为基础,结合在实践中的生产反应,对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即灵活使用饲养标准;
(2)除考虑饲料营养物质的数量外,还必须考虑所用饲料原料的适口性,尽可能配制出一个营养完全、适口性良好的饲料;
(3)饲料原料的选择必须考虑经济核算的原则,即尽量因地制宜,选择适用且价格低廉的饲料原料。
1.2家禽饲料配制需掌握的基本参数
配制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家禽饲料,除依照上述原则及参考多种影响因素之外,还必须掌握3个基本参数:
(1)不同品种家禽相应的营养需要量(饲养标准,如表1);
(2)所选用饲料的营养物质含量;
(3)饲料原料的市场价格。
2冢禽饲料配方的设计方法
家禽饲料配方设计的方法可分为手工设计法和计算机设计法两大类。
2.1手工设计法

手工设计常用的方法有试差法、方块法和代数法。方块法虽简单易行,但只能满足一项营养需要指标(如粗蛋白质)的计算,而不能考虑多项营养需要指标。代数法是在方块法的基础上,分别设立不同营养需要指标(如能量、粗蛋白质等)的方程,然后构成联立方程组,求解出满足所有营养需要指标的各种饲料用量。在生产中最常用的手工设计方法是试差法,此法容易掌握,一般生产单位都可以用来设计饲料配方,大致可分为6个步骤.

(1)
确定家禽的饲养标准。根据所饲养家禽的品种和所处生产阶段选用饲养标准,确定拟配制的饲料应该给予的能量等各种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2)
根据当地饲料资源状况,以及自己的经验初步拟定出饲料原料的种类及试配比例。

(3)
从“饲料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表”查出所选定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含量。

(4)
按试配比例计算出所选定的各种原料中各项营养成分的含量,并逐项相加,算出成品中各项营养成分的含量,然后与(1)中所确定的饲养标准相比较,并调整到与其基本相符的水平。

(5)
根据饲养标准、预防动物疾病和促生长的需要使用适量的添加剂,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抗生素等。
(6)核算配合饲料的成本,打印出生产配方。

影响家禽配合饲料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除所用饲料配方是否科学合理之外,所用原料的质量以及加工质量都会直接影响配合饲料的产品质量。饲料配方决定了配合饲料成品的营养价值。营养水平低
2.2计算机设计法

为设计出营养成分合理、价格低廉的家禽配合

饲料,手工设计法不能有效解决大量的计算工作。目前在配方制作中广泛采用线性规划法,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可完成饲料配方中对单一目标(最低成本)多营养需要指标的大量计算任务,称为饲料配方的计算机设计法。其原理是根据家禽对营养物质的最适需要量和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及价格作为已知条件,把满足家禽营养需要量作为约束条件,再把饲料成本最低作为配方设计的目标,使用计算机进行运算。不同品种家禽及各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标准、饲料原料的各种营养成分以及典型的家禽饲料配方都贮存于软件中,用户在使用时只需适当调整营养需要的标准、原料的营养成分和价格等,输入相应的原料使用限制条件和配方的成本等就可直接计算出饲料配方。
使用计算机按线性规划设计家禽的饲料配方应与家禽营养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这是因为所显示的配方可满足对饲料最低成本的要求,但并不一定是最优配方。是否最优还要根据生产者的实践经验来进行判断,并进行调整和计算直至满意为止。另外,最低的饲料配方成本并不一定能取得家禽养殖的最佳效益。当前在美国等养禽业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最佳生产效益饲料配方,是在线性规划的最低成本配方的基础上,结合家禽的一些生理参数、生产性能、饲料原料市场的期货价格及家禽产品的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设计出能使家禽养殖者获得最佳生产效益的饲料配方。
3家禽饲料的加工技术
3.1
家禽配合饲料加工的主要工序


家禽配合饲料的加工一般分为原料的接收和清理、原料的粉碎、配料、混合、压制颗粒、成品包装(或散装)等工序。

(1)
原料清理:主要是清除原料中的杂质,如铁屑和石块等杂物。

(2)
粉碎:饲料原料的粉碎是家禽饲料加工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这道工序是使团块或粒状的饲料原料体积变小,粉碎成家禽饲养标准所要求的粒度,它关系到配合饲料的质量、产量、电耗和成本。原料经粉碎后,其表面积增大,便于家禽消化吸收。肉仔鸡日粮中谷物粉碎粒度以中等颗粒为宜,即几何平均直径为0.7-0.9mm为宜。随年龄增加,粉碎粒度大小也相应增加,蛋鸡粒度应在0.8mm以上。

(3)
配料:即按给定配方采用特定配料装置,对多种原料进行给料和称量的过程,是保证配合饲料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考虑到称量精度及部分成分可能具有腐蚀性,预混料添加剂通常是人工称量后直接投入混合设备中。

(4)
混合:饲料混合是指将饲料配方中的各种成分,按规定的重量比例混合均匀,使得整体中的每一小部分,甚至是一粒饲料,其成分比例都和配方所要求的一样。饲料混合的好坏,对保证配合饲料的质量
起重要作用。要做到均匀混合,微量养分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应经过预混合,制成预混料。在预}昆合时应先添加量大的成分,然后再添加量少的成分,混合时间长短应通过检验饲料混合均匀度的试验来确定。预混料的变异系数(CV)要求不大于5%,而配合饲料的变异系数(CV)要求不大于10%。

(5)
制粒:把粉状的饲料制成颗粒状的饲料要通过挤压才能完成。一般将饲料混合物添加4%一6%的水(通常用蒸汽调质,适宜温度在98℃左右),进入制粒机后,饲料含水量由环境温度下的风干状态(含水量为10%一12%左右)增至80~90℃的15%~16%。水分在挤压时起到润滑作用,热量使植物性饲料成分表面的生淀粉产生糊化作用。饲料随后从环模出料口挤出时,进一步磨擦使饲料的温度提高到将近90℃,必须冷却至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同时干燥至含水量12%以下,才可进入下一工段。
(6)筛分和包装:制粒后配合饲料经筛分除去碎渣和粉末,包装后贮藏。碎渣和粉末再返回加工。
3.2家禽配合饲料的生产工艺
目前我国家禽配合饲料的生产一般均采用重量式配料、间歇混合、分批次生产的工艺。这种生产工艺在实践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粉碎后配料、混合的生产工艺,另一类是先配料后粉碎、再混合的生产工艺。
3.2.1
先粉碎后配料的生产工艺

这是我国目前较多采用的生产工艺。工艺流程如下:

原料接收一清理除杂(筛理、磁选)一粉碎一配料一混合一压制颗粒一筛分一粒料成品包装(散装)-粉料成品包装(或散装)
这种工艺的特点是原料可分品种进行粉碎,有利于充分发挥粉碎机的效能,可按物料特性、家禽品种(生长阶段)、对象生理要求选择粉碎粒度。由于原料按品种分别粉碎,因而需要较多的配料仓。同时,由于频繁更换粉碎原料,使操作麻烦。但这种工艺对原料品种较多、配方多变、配比要求高的家禽饲料生产是适用的。
3.2.2先配料后粉碎的生产工艺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家禽饲料生产采用这种生产工艺。工艺流程如下:


原料接收(清杂)一配料一筛理一粉碎一混合一压制颗粒一筛分一粒料成品包装(或散装)--粉料成品包装(或散装)
这种工艺的特点是:

先行配料统一粉碎,故混合前饲用原料组分粉碎粒度均匀一致,便于生产颗粒饲料;

可以节省料仓,因为此种工艺的配料仓就是原料和辅料的贮存仓,粉碎仓只起缓冲作用

工艺的连续性要求设备配套性能好,技术水平高,在配料后设筛理工序可以将不需粉碎粉状原料与辅料筛出直接送至搅拌机混合。
4影响家禽配合饲料质量的因素

影响家禽配合饲料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除所用饲料配方是否科学合理之外,所用原料的质量以及加工质量都会直接影响配合饲料的产品质量。饲料配方决定了配合饲料成品的营养价值。营养水平低或营养物质配比不合理,都会严重影响养殖对象的饲养效果,同时也会造成饲用原料的浪费。加工质量,如混合均匀度、粉碎粒度、糊化度达不到指标要求,也不能保证原配方的优点,势必影响饲养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禽用氨基酸饲料添加剂
常规饲料原料通常不能满足家禽必需氨基酸的营养需要,因此需要通过添加人工合成的氨基酸来补充。
1
氨基酸添加剂的一般作用
1.1满足家禽营养需要
家禽日粮中使用合成氨基酸添加剂(常为关键的限制性氨基酸)可改善饲粮氨基酸平衡,补充饲粮限制性氨基酸的不足,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促进动物生长。
1.2改善肉的品质
添加蛋氨酸能改善肉用仔鸡蛋白质的沉积,降低脂肪沉积。
l.3促进钙的吸收
钙在肠黏膜与其结合蛋白结合而被转运吸收,而结合蛋白含有大量的赖氨酸(雏鸡钙结合蛋白含赖氨酸11%左右)。当赖氨酸不足时,钙结合蛋白合成下降,钙吸收减少。
1.4抵抗应激
实验证明,添加蛋氨酸可以减少家禽的啄羽、啄肛现象。
1.5提高抗病力
色氨酸可使体内Y-球蛋白的含量增加,从而可加强抗病能力。
2各种氨基酸添加剂的特点
目前,家禽日粮中使用的氨基酸主要是家禽的限制性氨基酸。如鸡日粮中常用蛋氨酸和赖氨酸,偶尔也有添加苏氨酸和色氨酸。此外,甘氨酸和谷氨酸钠可以作为雏鸡日粮中的调味剂,有提高食欲和促进生长的作用。
2.1蛋氨酸添加剂

D
型和L型蛋氨酸对畜禽有同等生物学活性。商品蛋氨酸添加剂有DL-蛋氨酸、DL-蛋氨酸羟基类似物(MHA)、DL-蛋氨酸羟基类似物钙盐(MHA-Ca)及 N-羟甲基蛋氨酸钙等形式。其中,家禽饲料中DL-蛋氨酸、DL-蛋氨酸羟基类似物最为常见,DL-蛋氨酸羟基类似物钙盐仅少量使用。

饲料级DL-蛋氨酸添加剂在预混料和配合饲料中稳定,呈白色至浅黄色片状或粉状结晶,分子量为149.2,纯度为98%,含氮量为9.4%,相当于含粗蛋白58.6%,代谢能(禽)为21MJ/kg。

蛋氨酸羟基类似物(MHA)进入动物体内后能转化为蛋氨酸。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又称羟基蛋氨酸、液体羟基蛋氨酸,褐色或棕色液体,分子量为150.2,含水量约12%,生物学活性为L一蛋氨酸的40%-100%,一般按88%计算。使用时按等克分子添加,如需要添加100g纯蛋氨酸,MHA则需要添加114.4g(100x150.2/149.2÷0.88)。
羟基蛋氨酸钙是用液态的羟基蛋氨酸与氢氧化钙或氧化钙中和反应而制得的固态产品,浅褐色粉末或颗粒。分子量为338.4,其中约含86%的羟基蛋氨酸。使用时以DL-蛋氨酸为准,按等克分子添加,如需要添加100g纯蛋氨酸时,MHA-Ca则需要添加 l17g[100x(338.4÷2)/149.2÷0.97]。
2.2赖氨酸添加剂

饲料级赖氨酸添加剂是L一赖氨酸盐,呈白色或微黄色结晶粉末,无味或稍带特殊气味。商品用赖氨酸多为L一赖氨酸盐酸盐,纯度为98.5%以上,含L一赖氨酸79.24%,含氮量15.3%,盐酸19.76%,相当于含粗蛋白95.8%,代谢能(禽)为16.7MJ/kg。L一赖氨酸中e位的氨基受热或长期贮存,易与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棕色反应)而失去活性。2.3色氨酸添加剂

饲料级色氨酸添加剂有L一色氨酸和DL-色氨酸两种形式。但DL-色氨酸对鸡的相对活性仅为L一色氨酸的50%-60%,因此鸡日粮应该选用L一色氨酸。 L一色氨酸呈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无臭或略有臭味。商品级色氨酸饲料添加剂纯度为97%或98.5%。2.4苏氨酸添加剂
饲料级苏氨酸添加剂为L一苏氨酸,是无色至黄色晶体。商品苏氨酸饲料添加剂纯度约为95%或98.5%。
3饲料氨基酸的添加原则
3.1
饲料中缺什么添什么,按动物营养需要量缺多少补加多少,不缺乏的添加基本无效。3.2按限制性氨基酸的第一、第二、第三……的顺序依次按需补足。若不补充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而补足第二、第三限制性氨基酸,不但无效,还可能加剧不平衡。通常,禽类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因此应优先满足蛋氨酸的需要,再依次满足其他的氨基酸。

3.3应将添加的氨基酸均匀分布于全天饲喂的日粮中,以保证均衡供应,提高利用效率。
3.4添加与否和添加多少,不仅需要考虑饲养效率,最终还取决于经济效益。
4氨基酸饲料添加剂的合理使用
4.1选用可靠的产品
进口产品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质量较为可靠,作用效果较为稳定。近年来国产氨基酸质量和产量都不断提高,但是假冒产品也特别多,因此要特别注意。采购时应该对产品的包装、外观、气味、颜色等仔细观察,有条件时可采用各种理化方法进行鉴别和判断。
4.2选择合适的添加方法

由于氨基酸添加剂在饲料中添加量大,一般在日粮中以百分含量计。同时,氨基酸的添加量是以整个日粮内氨基酸平衡为基础的,而饲料原料中的氨基酸含量和利用率相差甚大,所以氨基酸添加剂一般不作为添加剂预混料成分,而是直接加入配合饲料或浓缩饲料中。
4.3
注意氨基酸类添加剂的有效含量和效价

不同形式的氨基酸产品的有效含量和效价不一样,尤其要注意:动物可利用DL-蛋氨酸,而其他D-氨基酸几乎不能利用。因此在实际应用氨基酸类添加剂时,应先明确产品类型,并折算其有效含量和效价。
4.4注意日粮的组成及其氨基酸的生物学效价
不同的饲料原料中氨基酸的含量不同,且生物学效价及其利用率差异也很大。必须根据饲料中可利用氨基酸的含量确定氨基酸添加的种类和数量,才能配出既经济又有效的日粮。通常的做法是,在平衡日粮氨基酸时,根据不同原料的特性,考虑饲料氨基酸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日粮氨基酸补充量作适当调整。影响饲料中氨基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有影响其消化吸收的因素和饲料加工贮存的因素等。
4.5注意氨基酸之间的相互关系

互补关系:有的氨基酸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添加时必须考虑两种氨基酸的含量。蛋氨酸在体内可以转化为胱氨酸,胱氨酸不足可通过补充蛋氨酸来满足其需要量,但胱氨酸不能代替蛋氨酸,因此,在确定蛋氨酸添加量时,除考虑日粮中蛋氨酸含量外,还需考虑胱氨酸的含量。具体可用二者含量之和来
满足含硫氨基酸的总需要量。对家禽而言,甘氨酸与丝氨酸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
拮抗作用:结构相似的氨基酸之间在消化吸收、体内运输和利用上常常会有竞争作用而相互影响。许多研究表明,饲料中赖氨酸过剩会使精氨酸需要量增加,反之,精氨酸含量过高影响赖氨酸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饲料中高浓度氯离子可促进这种拮抗作用,而苏氨酸和甘氨酸含量增加,可减少动物对精氨酸的需要量。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之间也存在着拮抗作用和吸收的竞争关系。此外,蛋氨酸过剩会影响组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吸收;胱氨酸、乙硫氨酸及S-甲基-L-胱氨酸的摄取会阻碍蛋氨酸的吸收,而甘氨酸可减轻这种阻碍。
4.6注意家禽体内氨基酸代谢池的缓冲能力
合成氨基酸尤其是L-赖氨酸盐带有大量的cl-.日粮若大量添加时,可能对饲料的酸碱度有较大的影响,改变体内氨基酸代谢池的缓冲能力。通常采用添加非必需氨基酸(如谷氨酸)补充总氨基酸的氮源;或补充K+平衡电解质,或补充碳酸氢钠,或添加多胺(如丁二胺)等来防止L-赖氨酸盐超出机体氨基酸代谢池的缓冲能力。
4.7注意氨基酸与维生素、无机物的关系
蛋氨酸、胆碱在体内代谢过程中都有提供活性甲基的作用,故可相互部分代替。因维生素B12和叶酸与甲基代谢有关,叶酸与维生素B12不足,蛋氨酸和胆碱的需要量增加。色氨酸在体内可转化为烟酰胺,故可缓解烟酰胺的缺乏。当日粮烟酰胺不足时,色氨酸需要量增加。维生素E和硒不足时,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可缓解它们的不足。
4.8注意家禽的生活状态和环境

各种饲养标准一般是在较理想条件范围内制定的,但环境温度影响氨基酸的需要量。如气温高时,家禽为抵抗高温应激对氨基酸的需要量增加。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禽用矿物质饲料添加剂
矿物质饲料是补充家禽矿物质需要的饲料,包括人工合成的、天然单一的和多种混合的矿物质饲料,以及配合有载体或赋形剂的痕量、微量、常量元素补充料。
1常量矿物元素
按照添加剂的概念,由于常量矿物元素的需要量较大,一般不包括在营养性添加剂之内。但在实际生产中,常量元素也常是生产添加剂预混料的原料。
1.1钙和磷

家禽对这两种元素不仅需要量较大,而且在营养上反应明显。在实际生产中家禽饲料以植物性饲料原料为主,其中钙少磷多,且磷大都是利用率低的植酸磷,无法满足家禽对钙和磷的营养需要。所以,通常家禽饲料中都需要添加钙、磷补充料。
一般,钙可通过单独添加高钙饲料,或以高钙、高磷的矿物质饲料复合添加的形式补充。而磷则通常需要配合钙一起补充。
1.1.1钙补充料钙补充料可在配制家禽全价饲料时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维生素、微量元素、药物添加剂等混合成预混料后再作为一个复合组分在家禽全价饲料中使用。此外,微量元素预混料等通常以石粉作为载体或稀释剂,同时也可起到补钙的效果。常用的钙补充料主要有石粉、碳酸钙、蛋壳粉和贝壳粉等。

石粉:石灰石、白垩、方解石、白云石等均为天然碳酸钙。纯度在90%17~I-,含钙36%~39%,是补充钙的最廉价、最方便的矿物质原料。天然石粉中,只要铅、汞、砷、氟的含量不超过安全系数,都可用作饲料。石粉的用量依据畜禽种类及生长阶段而定,一般家禽配合饲料中使用量为O.5%~2.0%,蛋禽和种禽饲料中可达到7.0%一7.5%。石粉过量,会降低饲粮有机养分的消化率,还对青年家禽的肾脏有害,使泌尿系统尿酸盐过多沉积而发生炎症,甚至形成结石。蛋禽料中石粉过多,蛋壳上会附着一层薄薄的细粒,影响蛋的合格率,最好与有机态含钙饲料如贝壳粉按比例配合使用。

石粉作为钙的来源,其粒度以中等为好,一般禽料中为26-28目(0.71~0.59mm)。对蛋禽来讲,较粗的粒度有助于保持血液中钙的浓度,满足形成蛋壳的需要,从而增加蛋壳强度,减少蛋的破损率,但粗粒影响饲料的混合均匀度。

贝壳粉:是各种贝类外壳(蚌壳、牡蛎壳、蛤蜊壳、螺蛳壳等)经加工粉碎而成的粉状或粒状产品,多呈灰白色、灰色、灰褐色。主要成分也为碳酸钙,含钙量应不低于33%。品质好的贝壳粉杂质少,含钙高,呈白色粉状或片状,用于蛋鸡或种鸡的饲料中。蛋壳的强度较高,破蛋软蛋少,尤其片状贝壳粉效果更佳。

贝壳粉内常搀杂砂石和泥土等杂质,使用时应注意检查。另外若贝肉未除尽,加之贮存不当,堆积日久易出现发霉、腐臭等情况,这会使其饲料价值显著降低,选购及应用时要特别注意。
蛋壳粉:禽蛋加工厂或孵化厂废弃的蛋壳,经干燥灭菌、粉碎后即得到蛋壳粉。无论蛋品加工后的蛋壳或孵化出雏后的蛋壳,都残留有壳膜和一些蛋白,因此除了含有34%左右钙外,还含有7%的蛋白质及0.09%的磷。蛋壳粉是理想的钙源饲料,利用率高,用于蛋鸡、种鸡饲料中,与贝壳粉同样具有增加蛋壳硬度的效果。应注意蛋壳干燥的温度应超过82~C,以消除传染病源。
1.1.2磷补充料由于磷是以P043一形式补充家禽需要,通常以钙盐或钠盐的形式使用,目前没有单独的磷补充料,因此补充磷的同时存在钙或其他矿物元素的添加效果。生产中常常是参照家禽磷的需要量标准,先以磷酸钙盐形式补充磷,然后考虑同时补充的钙量,以石粉等补充钙的不足。同时补充磷和钙的饲料有磷酸钙类及骨粉等。

磷酸钙盐:包括磷酸一钙、磷酸二钙和磷酸三钙等。磷酸一钙又称磷酸二氢钙或过磷酸钙,纯品为白色结晶粉末,多为一水盐[ca(H2P04)2·H20],含磷22%左右,含钙15%左右;磷酸二钙也叫磷酸氢钙,为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或粒状产品,又分为无水盐(caHP04)和二水盐(caHPO4·2H20)两种,后者的钙、磷利用率较高,含磷18%以上,含钙21%以上;磷酸三钙又称磷酸钙,纯品为白色无臭粉末,饲料用常由磷酸废液制造,为灰色或褐色,并有臭味,分为一水盐【Ca3(P04)2·H20】和无水盐【ca3(P04)2】两种,以后者居多,含钙29%以上,含磷15%以上。

通常,磷酸一钙利用率比磷酸二钙或磷酸三钙好。此外,使用磷酸钙盐应注意脱氟处理,磷酸一钙、磷酸二钙和磷酸三钙含氟量分别不得超过0.20%、0.18%和0.12%。

在补充钙和磷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同时要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二是注意钙磷在饲料中的比例。磷过多会影响钙的吸收,当钙磷比例保持在2:1~1.5:l时,对两者吸收最有利,比值为3:l时,家禽很‘难忍受,唯有产蛋鸡例外,可达5:l,甚至更高一些。
骨粉:是以家畜骨骼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骨粉一般为黄褐乃至灰白色的粉末,有肉骨蒸煮过的味道。骨粉的含氟量较低,只要杀菌消毒彻底,便可安全使用。但由于加工方法的不同而成分变化大,来源不稳定,而且常有异臭。优质骨粉含磷量可以达到12%1~2上,钙磷比例为2:1左右,符合动物机体的需要,同时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一般在鸡饲料中添加量为1%-3%。但劣质骨粉易腐败变质,常携带大量病菌,用于饲料易引发疾病传播。
1.2钠、钾、氯

一般普通饲料原料中含有的钾(K)足够满足家禽需要,故家禽饲料中一般不考虑钾的补充。家禽饲料中钠较缺乏,其次是氯。家禽饲料中的钠和氯通常是以食盐(氯化钠,NaCl)的形式同时补充。精制食盐含氯化钠99%PJ,上,粗盐含氯化钠为95%。纯净的食盐含氯60.3%,含钠39.7%,此外尚有少量的钙、镁、硫等杂质。食用盐为白色细粒,工业用盐为粗粒结晶。一般食盐在家禽风干饲粮中用量以0.25%~0.50%为宜。因饲粮中食盐配合过多或混合不匀易引起家禽食盐中毒,如雏鸡饲料中若配合0.7%122J~_的食盐引起中毒,而产蛋鸡则在饲料中含盐超过1%时表现出中毒症状。补饲食盐时,除了在配制全价饲料时直接拌在饲料中外,也可以食盐为载体,制成微量元素添加剂预混料,但此时必须保持其含水量在0.5%以下。
此外,钠的补充形式还有碳酸氢钠和硫酸钠。在肉鸡和蛋鸡饲粮中添加O.5%左右的碳酸氢钠可减缓夏季热应激,防止生产性能的下降;而在家禽饲粮中添加硫酸钠,可提高金霉素的效价,同时有利于羽毛的生长发育,防止啄羽癖。
1.3镁和硫
一般家禽饲料含镁和硫量足够满足其营养需要,因此通常不用添加镁和硫。
2微量矿物元素

目前查明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铜、锰、锌、铁、硒、碘、钴、钼、氟、铬、硼等,在家禽生产中注意较多的是铜、锰、锌、铁、硒、碘等。家禽日粮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很少单独添加,通常是配制成微量矿物元素预混料,即“多矿”之后再用于家禽全价饲料的配制。确定添
加量时,常规饲料原料中的微量矿物元素含量通常作为保险值,以饲养标准中家禽对各种元素的需要量为基础,结合生产中的需要来确定其添加量。我国当前生产和使用的微量元素添加剂品种大部分为硫酸盐,也有少量使用碳酸盐、氯化物及氧化物。硫酸盐的生物利用率较高,但因其含有结晶水,易使添加剂加工设备腐蚀。由于化学形式、产品类型、规格以及原料细度不同,饲料中补充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差异很大。各种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元素含量及其特性列于表
1。2.1铜

高剂量铜(250mg/kg)有促生长的作用,但长时间饲喂会使家禽中毒,抑制生长,损伤肾脏。高达300mg/kg时会出现中毒现象。在一般家禽饲料中的铜含量为lO~20mg/kg。大多数情况下不用往家禽饲料中添加铜。2.2铁
动物长时间大量摄人铁,可产生慢性中毒。鸡的铁需要量为50-80mg/kg,而常规基础日粮中平均含铁60-80mg/kg,故天然饲料中铁含量能满足生长鸡和产蛋鸡的需要。铁盐的另一作用是去除棉籽饼中棉酚毒。
2.3锰
家禽饲料原料的锰含量不能满足需要.一般要向家禽饲料中补充锰。家禽对日粮锰的最低需要量为50~60mg/kg,对锰的耐受量可达2 000mg/kg。
2.4锌
鸡对日粮锌的最低需要量为40mg/kg。一般基础日粮中含锌较低,不能满足家禽的需要,必须补加。家禽对常规日粮中锌的耐受剂量为1 000-2 000mg/ kg。给产蛋鸡饲喂高锌日粮可诱发换羽,在强制换羽时可实施此措施。
2.5硒和碘
家禽日粮中硒的添加量相对比较稳定,为0.15~0.3mg/kg,生长速度快的肉禽日粮中硒含量以0.30mg/kg为宜。家禽日粮中碘的添加量一般为0.30-0.70mg/kg。受到养殖地区土壤和饲料原料中硒和碘含量的影响,缺乏地区可适当增加添加量,富硒或富碘地区则要减少或不添加。
2.6新型的微量元素添加剂

微量元素添加剂的产品形态,已逐步从第一代无机微量元素产品,经历第二代有机酸-微量元素配位化合物发展阶段后,向第三代氨基酸-金属元素配位化合物或以金属元素与部分水解蛋白质(包括二肽、三肽和多肽)螯合的复合物发展。目前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氨基酸螯合物主要有:蛋氨酸锌、蛋氨酸锰、蛋氨酸铁、蛋氨酸铜、蛋氨酸硒、赖氨酸铜、赖氨酸锌、甘氨酸铜、甘氨酸铁、胱氨酸硒等。而蛋白质-金属螫合物包括二肽、三肽和多肽与金属的螯合物有:铜-蛋白化合物、碘-蛋白化合物和锌-蛋白化合物等。

有机微量元素与无机微量元素相比虽然价格较为昂贵,但由于其具有更高的生物学价值而备受关注,成为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发展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微量元素添加剂使用已不再以补充营养素为唯一目的,更多地着重于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促进动物生长等,如高铜制剂、高锌制剂的应用。这些微量元素用作促生长剂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相应的作用机制,尤其是使用后,其在畜产品、水体、土壤中的残留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禽用维生素饲料添加剂
维生素添加剂是根据畜牧生产上的使用要求而制成的维生素化合物或混合物质。市售的商品性维生素添加剂均加入了一定的辅助成分,如吸附剂、稳定剂等,因此维生素添加剂的有效活性成分含量不是100%。实际生产中,除胆碱之外,很少单独使用某一种维生素,通常情况下是以多种维生素混合制成复合维生素预混料,即“多维”的形式在家禽日粮中应用,其饲料添加量一般为200-300g/t。
1  维生素添加剂的一般作用
1.1促进家禽生长发育,改善饲料报酬
科学使用维生素添加剂,可提高饲料的营养全价性和利用率,促进家禽的生长发育,大幅度提高饲料报酬。如在肉鸡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饲养期可缩短5-6天,饲料报酬可提高10%-15%。
1.2提高种禽的繁殖性能
种母鸡缺乏维生素E,种蛋孵化期间易造成胚胎死亡;而缺乏维生素B2、B6、B12、烟酸及泛酸时,产蛋率及孵化率均降低。种蛋中含有足够的维生素可提高孵化率。
1.3增强抗应激能力
    在畜禽生理紧张、运输、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饲养密度过高时,饲料中适当补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有利于减轻各种应激对畜禽造成的不利影响。当发生螺旋体病、沙门氏杆菌病和感冒时,适当添加维生素c可改善畜禽健康状况,提高抗应激能力。热应激时,家禽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此时添加维生素c有较好的抗应激效果。维生素对维持家禽的正常免疫功能亦具有重要作用,日粮中补充高于需要量3-6倍维生素E,可增强家禽的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
1.4改善家禽产品质量
日粮中缺乏维生素D,蛋鸡易产软壳蛋、薄壳蛋,降低蛋品的商品价值。而增加日粮中维生素E含量,可防止冷冻或新鲜肉脂肪的氧化,提高贮藏品质。
2各种维生素添加剂的特点
2.1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家禽饲料中,维生素A、D、E含量以IU/kg(国际单位/千克)表示,维生素K含量以mg/kg表示。
    维生素A:市售的维生素A添加剂是维生素A酯化后再添加适量抗氧化剂并经过微胶囊包被的产品,主要有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A棕榈酸酯和维生素A丙酸酯。常见维生素A添加剂的产品规格有30万IU/g、40万IU/g和50万IU/g等。家禽日粮中维生素A的实际添加量一般为1 500~5 000 IU/kg。
    维生素D:商品维生素D为白色粉末,是经包被后的产品。主要有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干燥粉剂、维生素D3微粒等3种形式。常见维生素D添加剂产品规格有20万IU/g、30万IU/g、40万IU/g、50万IU/ g等。实际生产中的饲料推荐用量,产蛋鸡和种母鸡约为200-500 IU/kg,肉仔鸡约为200-300 IU/kg。
    维生素E:家禽饲料中应用的维生素E的商品形式主要有DL-oL-生育酚乙酸酯油剂和其加入适当吸附剂之后制成的粉剂。常见维生素E添加剂中维生素E纯度为50%或25%,其产品规格有30万IU/ g、40万IU/g、50万IU/g等。实际生产中,肉仔鸡饲粮中维生素E添加量约为20-40 IU/kg,产蛋鸡为10~30 IU/kg,种鸡为25-40 IU/kg。日粮含维生素E100mg/kg时,可增进机体免疫功能;200mg/kg时,能增进抗应激能力和延长肉品货架期。
    维生素K:饲料添加剂中常用的是维生素K、的衍生物,活性成分为甲萘醌,主要有3种形式:亚硫酸氢钠甲萘醌(MSB)微胶囊,含有效成分50%;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复合物(MSBC),晶体粉末,有效成分为25%;亚硫酸二甲嘧啶甲萘醌(MPB),有效成分为50%。实际生产中,肉仔鸡饲粮中维生素l(3添加量约为2-3mg&g,蛋鸡饲粮为1-2 mg,l(g,种鸡饲粮为2 mg/kg左右。2.2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其活性成分含量常以百分数表示。家禽饲料中,水溶性维生素含量多以mg/kg表示(维生素B12含量单位可以ug/kg表示)。
    维生素B1:家禽饲料添加剂中常用的有盐酸硫胺素和硝酸硫胺素。一般盐酸硫胺素或硝酸硫胺素含量为96%-98%,也有稀释为5%的。实际生产中,肉仔鸡饲粮中维生素B1,添加量约为2.0-3.0mg/kg,蛋鸡为1.5-3.0mg/kg,种鸡为1.5-3.0mg/kg。
    维生素B2:即核黄素,其主要商品形式为核黄素及其酯类,为黄色至橙黄色的结晶性粉末。商品维生素B2添加剂中核黄素含量有96%、80%、55%和50%等多种剂型。实际生产中,肉仔鸡饲粮中维生素B:添加量约为6-8mg/kg,蛋鸡饲粮为4-6mg/kg,种鸡饲粮为6~8mg/kg。
    泛酸:游离的泛酸不稳定,吸湿性极强,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常用其钙盐。商品制剂为D-泛酸钙或DL-泛酸钙,其活性分别为100%和50%。D-泛酸钙的纯度一般为98%,也有稀释至66%或者50%剂型的。实际生产中,肉仔鸡饲粮中泛酸添加量约为15-20mg/kg,蛋鸡饲粮为5-15mg/kg,种鸡饲粮为12-15mg/kg。
    胆碱:胆碱的商品形式主要为氯化胆碱,白色结晶,有液体和固体两种剂型。液体一般含氯化胆碱70%,固体一般含氯化胆碱50%或60%。液态氯化胆碱为无色透明液体,而固态粉粒是以70%氯化胆碱水溶液为原料加入脱脂米糠、玉米芯粉等赋形剂而制成,两者吸湿性很强。家禽饲料胆碱的需要量为0.5-3.0g/kg。实际生产中,肉仔鸡饲粮中胆碱添加量约为600-1 500mg/kg,蛋鸡饲粮为500~1 100mg/kg,种鸡饲粮为600-1 100mg/kg。
    维生素B5:即尼克酸,有烟酸和烟酰胺两种形式,白色至微黄色结晶粉末。商品尼克酸添加剂活性成分含量为98.0%-99.5%。尼克酸与泛酸之间很容易发生反应,影响活性,因此二者不可直接接触。实际生产中,肉仔鸡饲粮中尼克酸添加量约为30-50mg, kg,蛋鸡饲粮为20-40mg/kg,种鸡饲粮为30~40mg/ kg。
    维生素B6:商品添加剂形式为盐酸吡哆醇,活性成分含量为82.3%。实际生产中,肉仔鸡饲粮中维生素B6添加量约为4-7mg/kg,蛋鸡和种鸡饲粮为3。5mg/kg。
    生物素:添加剂商品形式为D-生物素,纯品干燥后含生物素98%以上,商品形式活性成分含量有1%和2%两种剂型。实际生产中,肉仔鸡饲粮中生物素添加量约为0.08~0.15mg,kg,蛋鸡饲粮为0.15~0.20mg/kg,种鸡饲粮为0.10-0.20mg/kg。
    叶酸:又称维生素B11,外观为黄至橙黄色结晶性粉末,酸、碱、氧化剂与还原剂对叶酸均有破坏作用。叶酸产品纯品有效成分在98%以上,商品叶酸添加剂活性含量有1%、3%和4%等多种剂型。实际生产中,肉仔鸡饲粮中叶酸添加量约为1.0~1.5mg/kg,蛋鸡饲粮为0.6-1.5mg/kg,种鸡饲粮为1.0-1.5mg/kg。
    维生素B12:即氰钴胺素或钴胺素,深红色结晶粉末。主要商品形式有氰钻胺、羟基钴胺等,作为饲料添加剂有0.2%、1%和2%等剂型。实际生产中,肉仔鸡饲粮中维生素B12添加量约为O.02-O.03mg/kg,蛋鸡饲粮为0.015-O.02mg/kg,种鸡饲粮为0.015~0.03mg/kg。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白色至黄白色结晶性粉末。商品维生素c添加剂有抗坏血酸、抗坏血酸钠、抗坏血酸钙、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和包被抗坏血酸等形式,有100%的结晶、50%的脂质包被产品和97.5%的乙基纤维素包被等产品形式,以及25%、50%等多种剂型。家禽体内可以合成维生素C,一般不会缺乏。但是在应激条件下,需在饲粮中按100-300mg/kg添加。
3合理使用维生素添加剂
3.1选择适宜的饲养标准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制定了部分动物维生素需要的标准,但多年没有更新。种类和数据较全的是NRC标准,它是动物对维生素的最基本需求量,能预防维生素的明显缺乏。而一些维生素专业生产厂家制定的动物维生素最佳需求量,是使动物获得最佳健康状态和生产性能的添加量,数值一般要比 NRC高几倍到几十倍。因此,在应用维生素添加剂时,应合理地确定维生素的饲养标准,一般要高于 NRC标准,条件许可时可使用厂家推荐的最佳需求量。实践生产中,必须综合考虑饲料品种、动物健康情况、饲养环境、配方成本、贮存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灵活科学地调整添加量,尽可能满足动物生长发育的最大需求。3.2适当超量使用
    维生素产品多数稳定性不高,在饲料的加工和贮存过程中,容易造成损失和效价降低。为了保证动物摄食到足量的维生素,一般应超量添加(表1),也即是考虑维生素的添加保险系数。由于不同维生素的稳定性不同,其保险系数也不一致。

3.3选择合适的维生素制剂
目前维生素制剂有单一的和多种维生素预混剂,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在配合饲料中通常使用复合维生素预混料,但在现代化畜牧生产中,由于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更高等原因,常常使用单体维生素。使用单体维生素时,首先要弄清维生素产品中的有效含量,然后计算出维生素产品的用量,准确称取原料,用适宜载体和稀释剂预混合,再加入到配合饲料中。
3.4维生素添加剂的选择
    维生素添加剂的选择,应根据其使用目的、生产工艺,综合考虑制剂的稳定性、加工特点、质量规格和价格等因素而定。一般用于生产预混料时,生产条件、技术力量好,可选择纯品或药用级制剂;生产条件差,无预处理工艺、设备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稳定性好、流动性适中的产品,含量低的,应选择经保护性处理、预处理的产品。
3.5注意维生素添加剂的有效含量、效价和稳定性
市售的商品维生素多数不是纯品和100%效价维生素。因此选购和应用维生素时,应注意其有效含量和效价,并合理折算。同一种类的维生素不同形式,其稳定性也不同,如维生素A棕榈酸酯比维生素 A醇稳定,硝酸硫胺素比盐酸硫胺素稳定等。因此在实际应用时要尽可能选用稳定型的维生素,特别是需要高温制粒或膨化加工处理以及保存期较长的饲料品种。
3.6注意维生素添加剂的配伍
在生产预混料时,应注意原料(包括载体)的搭配。尤其是生产高浓度预混合饲料时,应根据维生素的稳定性和其他成分的特性,合理搭配,注意配伍禁忌,以减少维生素在加工贮存过程中的损失。总体而言,大部分维生素添加剂对微量元素矿物质不稳定;在潮湿或含水量较高条件下,维生素的稳定性均下降。
3.7注意胆碱和维生素c的独立添加
    由于胆碱和维生素c容易吸湿和破坏其他维生素,所以一般不与别的维生素一起预混,而是在使用时再另行添加。如选用多维制剂,应注意在应用时根
据饲养标准独立添加适量的胆碱和维生素C。
3.8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维生素的饲养标准不应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家禽的品系、饲养环境等因素灵活调整,以保证满足动物对维生素的实际需求,保持较好的状态和生产性能。如高钙、磷的蛋鸡饲料,就应适当提高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水平,以提高钙、磷的吸收利用。在不同的环境下和不同饲养管理阶段,家禽对维生素的需要量会有所增加,见表2.3.9必要的稀释和保存
    由于维生素的用量较少,加上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添加剂可能会发生反应,破坏效价,因此在应用前最好进行较大倍数的稀释,降低浓度,再与其他维生素和添加剂进行预混。特别是与胆碱、微量元素以及碱性添加剂预混时,更应做好稀释工作,以保证有较好的混合均匀度和较高的效价。维生素稀释和预混常用的载体为脱脂玉米淀粉。维生素对光热等外界因素较为敏感,容易失效,因此维生素一般应贮存于低温、密闭、干燥的环境中。启封后要尽快使用,保存期一般不宜超过1个月。


[ 本帖最后由 嘉泰 于 2007-9-3 13:4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禽用饲料着色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禽产品色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有关家禽产品着色问题的研究已进行了约一个世纪的时间。目前,人们不但分离出自然界中对家禽产品有着色功能的物质,而且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提取或化工合成。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仅有香港和广东省的消费者对肉鸡皮肤以及用于月饼中鸭蛋蛋黄的色泽有偏好。随着养禽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均已对禽产品的色泽提出了要求。以下简要介绍用于家禽饲料中的着色剂及影响家禽产品着色的主要因素。1饲用着色剂

应用于家禽皮肤和蛋黄着色的成分主要来源于植物中的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化合物约有超过600种化学结构(不包括顺反异构体),通常根据分子中有无氧元素可把类胡萝卜素分为两大类,即不含氧元素的称为胡萝卜素,含有氧元素的称为叶黄素。在家禽营养中,胡萝卜素主要作为维生素A原起营养作用,不具备着色功能。而叶黄素是一类具有黄、红颜色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对家禽具有着色功能。叶黄素不能转化成维生素A,或仅有极少部分转化为维生素A。现在已知化学结构的叶黄素超过270种,其中最常见的有黄体素、玉米黄质、隐黄素、桔黄素、斑蝥黄质、虾青素、辣椒红素等7种。

叶黄素类化合物按其结构(含氧功能基团的数量)可分为单羟、双羟和多氧叶黄素3类。(1)单羟叶黄素,包括隐黄质(3一羟基一B一胡萝卜素)和玉米次黄质(3一羟基一a一胡萝卜素),隐黄质有维生素A前体的功能,所以,隐黄质作为家禽着色剂的着色效率很低(约10%);玉米次黄质的着色效率更低,仅为隐黄质的50%。(2)双羟叶黄素,包括黄体素(3,3,一二羟基一 a一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3,3’一二羟基一B一胡萝卜素),两者都是黄玉米、玉米蛋白粉、苜蓿草粉和万寿菊提取物中的主要色素成分,也是在养禽业中真正具有着色意义的天然叶黄素。黄体素没有维生素A前体的功能,玉米黄质有部分维生素A前体的功能。(3)多氧类叶黄素,包括紫黄质和新黄质等,它们不能被机体利用,既无维生素A前体的功能,也无着色功能(或着色功能很弱)。

家禽饲料中提供天然叶黄素的原料主要有玉米、玉米蛋白粉、苜蓿草粉等,它们的叶黄素含量见表1。仅依靠饲料原料中存在的天然叶黄素用于养殖生产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家禽产品色泽的要求,这促使人们开始开发应用植物提取或人工合成的叶黄素类产品。其中,生产和应用较为成功的有斑蝥黄质、虾青素及万寿菊叶黄素提取物等。
2饲用色素的使用

可增加家禽产品着色的饲用色素种类很多,在生产应用时需注意多种因素,以求最低的成本而达到最佳的着色效果。首先,应就不同的着色目的而选择不同的色素,如斑蝥黄质对鸡脚胫和蛋黄的着色效果较好,叶黄素和阿朴酯对鸡皮肤的着色效果较好,辣椒红素对蛋黄的着色效果也较好,不同类胡萝卜素对家禽靶组织的亲合力见表2。其次,应注意合适的配比及添加量。大量研究表明,红色着色剂与黄色着色剂以一定的比例配合,可产生比使用单一色.素更佳的视觉效果。
表2不同类胡萝卜素对家禽靶组织的亲合力

在生产中经常使用的色素添加方案为:肉鸡饲料中如果只要求脚胫达到一定的颜色,可只添加红色色素,如斑蝥黄质;同时要求脚胫和皮肤的颜色,应同时添加红色色素和黄色色素,如斑蝥黄质+万寿菊叶黄素或阿朴酯;如只对皮肤有颜色要求,可只添加黄色色素,如万寿菊叶黄素或阿朴酯。蛋鸡或蛋鸭饲料中如要求蛋黄达一定的颜色,需添加红色色素,如斑蝥黄质或辣椒红素,另外还应适量添加黄色色素,如万寿菊叶黄素或阿朴酯,以使蛋黄的色泽更鲜明。

饲料中色素的添加量应根据配方中的原料结构以及需要达到的颜色等因素而决定。如果配方中应用了玉米、玉米蛋白粉、松针粉、苜蓿粉等叶黄素含量较高的原料时,应先计算出配方中已有的叶黄素浓度,然后根据目标色素浓度计算出需添加的色素水平。
蛋鸡饲料中玉米的用量50%以上,即叶黄素的浓度在10mg/kg以上时,蛋黄颜色达到饱和,为罗氏比色扇7度,以后每提高蛋黄色泽l度,需添加斑蝥黄质约lmg/kg。肉鸡脚胫着色在不添加红色色素的情况下,饲料中10-12mg/kg的叶黄素浓度可使脚胫着色达到饱和,为罗氏比色扇3-4度,以后每提高脚胫色泽1度,大约需添加lmg/kg的斑蝥黄质。一般要求达到的颜色大约为6-10度。饲料中20-30mg/kg的叶黄素可使肉鸡皮肤颜色达到3~4度,30~40mg/kg的叶黄素可使肉鸡皮肤颜色达到4~5度。但禽产品着色所需饲料中的色素含量取决于不同的鸡种、胴体组成以及饲养管理等诸多因素,并非只要向饲料中添加了一定量的色素,禽产品都可以达到所期望的颜色。
3影响家禽产品着色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特别是两广地区,向肉鸡或蛋鸭饲料中普通添加饲用色素改善禽产品的颜色,由此造成的添加成本也很昂贵,然而,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关键还是要全面理解着色过程的影响因素,因为影响着色效果的因素非常复杂,任何一方面稍有差错,都会导致着色的失败。
3.1家禽本身

不同品种、品系的肉鸡沉积叶黄素的能力有差异,这是由其遗传基因决定的。公鸡的着色能力比母鸡强,在不同性别混养的鸡群中,公鸡会比母鸡在皮肤和脚胫上的着色要深得多,这可能与类胡萝卜素类还参与母鸡的生殖代谢过程(卵巢黄体中有大量的色素沉积)而在体内被代谢以及传递给后代有关。肉鸡的色素沉积能力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日龄大的肉鸡比日龄小的肉鸡易着色。产蛋鸡随饲养期的增加,肠道吸收类胡萝卜素的机能逐渐减退。肠道吸收类胡萝卜素的能力是与吸收脂肪的能力密切相关的,即前期逐渐增强,以后逐渐减弱。

鸡体着色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皮下脂肪和表皮沉积叶黄素的生理时间是不同的,脚胫或胴体的着色需要至少3—4周时间才能完成。肉鸡色素沉积的先后顺序是脚胫、皮肤、皮下脂肪。此外,色素沉积不是均匀地分布于整个鸡体皮肤中,而是有选择区别的,这可能是因为色素是以游离的形式依靠载体在体内被运输,以酯的形式在体内沉积,而不同的组织中酯化酶的活性不同。
鸡体所处的生理状况,如甲状腺、消化酶、胆汁等的分泌能力对叶黄素吸收以及转运有一定的影响,进而会影响色素的沉积。与胴体脂肪含量较低的肉鸡相比,胴体脂肪含量高的肉鸡要求较高色素水平的日粮;肉大鸡腹脂贮备越高,同时沉积的类胡萝卜素也越多,但视觉效果并不理想。对肉小鸡来说,由于缺少皮下脂肪,因而达不到理想的着色效果。
3.2饲料

不同饲料中所含类胡萝卜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不同,其着色的能力也不同。同一种原料如玉米中叶黄素含量随贮存时间、收获季节、品种等不同会有很大差异;玉米蛋白粉中叶黄素的含量变异也很大。因原料中叶黄素存在的物理化学状态不同,生物利用率也有很大变化,如玉米蛋白粉中叶黄素的生物利用率低于玉米。另外大麦和黑麦中还存在抑制色素沉积的因子,棉籽粕中含有的棉酚和高粱中含有的单宁也会影响色素的沉积。

类胡萝卜素因含有许多不饱和的双键,很容易受到氧化的破坏,饲料中抗氧化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色剂的着色效果。有些原料如低质木薯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造成脂肪过氧化进而影响着色。类胡萝卜素的吸收与脂肪吸收有关,但两者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饲料中脂肪的含量及脂肪酸的种类对着色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饲料中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肉鸡血清中的叶黄素含量也相应增加;脂肪链越长、越饱和,促进叶黄素被吸收到肉鸡血清中的能力越小(含12个碳原子的松蕈酸除外)。脂肪的氧化程度对着色的影响很大,脂肪氧化程度越高,对着色的效果越不利。一般饲料中脂肪氧化程度的大小顺序为混合油、鱼油>猪油、牛油>豆油、棕榈油。

过量的维生素A(25 000 IU/kg)因竞争吸收位点而影响色素的吸收,但若饲料中的维生素A不足(8 000IU/kg),则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又会转化成维生素A,造成着色不良。作为抗氧化剂,沉积在肉鸡脂肪组织中的维生素E对脂肪及脂溶性物质如类胡萝卜素的氧化有保护作用。维生素E对免疫的作用也相当关键,日粮中维生素E不足会增加对疾病的敏感性导致着色效果较差。钙与脂肪、脂溶性色素可形成不溶性皂化物而降低色素的吸收,日粮中加入脂肪可抵消这种影响。高钙日粮引起蛋黄着色能力下降,Tortuero(19771发现将日粮钙由3%增加到4%,蛋黄颜色几乎降低一个罗氏比色扇单位。

饲料中有些成分如阿散酸、金霉素对着色有促进作用,有些成分如膨润土对着色有抑制作有,某些药物如哌嗪、尼卡巴嗪会影响蛋黄的颜色,磺胺类药会影响肝脏功能从而影响脂蛋白的代谢及叶黄素的运输。饲料中黄曲霉毒素严重影响叶黄素在肉鸡体内的利用率,饲料中若出现营养素的缺乏及不平衡,饲料发生变质等异常情况,或使用了一些不恰当的原料等均会影响着色的效果。

3.3
疾病

球虫病对肉鸡着色的影响程度很大,如干扰色素的吸收和转运,增加鸡体组织如脂肪的代谢,以及由于疾病的侵袭造成采食量的下降。Allen(1997)的研究表明,当鸡只感染球虫后,免疫系统会释放出有毒物(N02-,N03-),这些化合物能氧化并破坏在肠腔中的球虫,然而也能氧化肠道中的维生素E和血浆中的类胡萝卜素。有研究表明,当球虫病与黄曲霉毒素共同存在时,叶黄素的利用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其实凡是影响家禽消化吸收功能方面的疾病都会影响叶黄素的吸收利用,尤以慢性疾病危害更大,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坏死性肠炎、非典型新城疫、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
3.4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取得较好的生产成绩和着色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饲养管理对着色的影响大多是间接起作用的,其中饲养周期、采食量、饲养密度、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氨气的浓度、光照强度和时间等饲养管理因素对着色的影响程度较大。

肉鸡或蛋鸡不应饲养过长时间,以免因机体本身的色素吸收或沉积机能下降而引起着色效率下降。如果采食量小,鸡体每天所摄入的叶黄素总量也小,叶黄素在鸡体的沉积率有限,从而造成叶黄素的来源不足,影响着色程度。合理的饲养密度可以保持鸡体处于健康的状态,免受各种应激的影响,使体内的各种机能处于正常状态。

温度对着色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影响鸡体的免疫力,导致鸡体易感各种疾病;高温引起采食量的下降。湿度过高引起舍内粉尘增多,影响呼吸道的机能,对机体的生理及免疫功能不利;湿度过低,易引起病原菌及球虫的增生。舍内废气的浓度过高,易使有害微生物增生,且对呼吸道黏膜的损害较大,对鸡体维持正常的健康不利。促进表皮色素沉积的酶需要一定的光照,如果光照的强度或时问不足,造成此类酶的活性下降,也会引起着色不良。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饲料防霉剂和抗氧化剂
饲料原料或成品如发生霉变或营养成分氧化失效,会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轻则影响动物的采食量,严重的会造成霉菌中毒,甚至死亡。防霉可由冷冻、干燥、真空或输入惰性气体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但因这些措施耗费过高而不能应用于饲料生产,最适于饲料工业的是化学防霉。大部分化学防霉剂是有机酸和有机酸盐,降低饲料pH后,不但可以阻止微生物的繁殖,有些有机酸还可以参与能量代谢,起到部分供能作用。在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可抑制养分的氧化,减少损耗,防止或延缓饲料中的活性成分氧化变质。维生素E、维生素c及其酯和盐类都有抗氧化作用,但一般不列入此类。苯甲酸和酒石酸等本身无抗氧化作用,但它们与金属离子络合,使之不产生催化氧化作用,属于抗氧化剂的增效剂。
1饲料防霉剂
饲料防霉剂要既能抑制霉菌生长,又要无毒,同时不影响动物的适口性。因此,作为饲料防霉剂,需具备以下特点:
(1)具有较强的广谱抑菌效果;
(2)DH值低,能在低水分的饲料中释放出来;
(3)操作方便安全,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有效添加量不影响动物健康及饲料的适口性。
1.1丙酸及其盐类

丙酸是一种腐蚀性有机酸液体,毒性低,但是有特异气味,影响适口性,少用于配合饲料。饲料中丙酸的添加剂量约为0.05%~0.15%,最多不超过O.3%。在pH<5时,效果更理想。丙酸对饲料的混合均匀度要求不高,见效快,是较好的短期防霉剂。丙酸盐包括丙酸钠、丙酸钙、丙酸铵等。丙酸钠、丙酸钙为白色晶体或颗粒状粉末,无味或略带丙酸味,饲料中添加剂量为0.2%-0.3%。丙酸铵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具有氨的气味,易溶于水,腐蚀性低于丙酸,适用于反刍动物饲料,可提供少量氮,添加量为0.05%-0.1%.但尽可能不用于家禽饲料。此类防霉剂使用时先溶解于低碳酸(如乙酸、丙酸等)中,以喷洒或预混合的形式处理饲料。
表1
丙酸和丙酸盐防霉剂建议使用量(饲料添加剂手册,佟建明)

1.2山梨酸及其盐类
山梨酸为无臭无腐蚀性白色粉末,空气中长期放置易被氧化着色。山梨酸属于酸性防霉剂,在pH 8以下作用稳定,对含水分高的饲料中的霉菌、酵母、嗜氧菌有效,对黑曲霉、安地曲霉、酵母等抑菌效果尤佳。由于价格原因,山梨酸及其盐类常用于代乳品防霉剂、食品或宠物饲料。山梨酸在饲料中用量为0.05%-0.40%。使用时,将山梨酸溶解于低碳酸(如乙酸、丙酸等)中,以喷洒或预混合的形式处理饲料。山梨酸盐类包括山梨酸钠、山梨酸钾、山梨酸钙。其中山梨酸钾为白色至浅黄色鳞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状或粒状,有吸湿性,空气中氧化着色,酸性条件下作用充分,对腐败菌和霉菌有效。山梨酸钾在饲料中用量为0.05%-0.3%,使用方法同山梨酸。
1.3柠檬酸和柠檬酸钠
柠檬酸为半透明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酸,可防腐,又是抗氧化剂的增效剂。它可使肠道内容物变酸,稳定肠道微生物区系,提高生产性能及饲料利用率。一般按配合饲料的0.1%-0.5%添加,但是作为抗氧化剂时按0.005%添加。柠檬酸钠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添加量同柠檬酸。
1.4富马酸(延胡索酸)及其酯类
富马酸及其酯类属于酸性防霉剂,具有降低pH,抗菌谱广的特点。富马酸及其酯类的防霉效果好于山梨酸和丙酸类,富马酸在饲料中的添加剂量为0.01%-0.08%;富马酸单甲酯添加量大致为0.01%-0.08%。富马酸单甲酯对黄曲霉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富马酸二甲酯在pH 3-8范围内对抑制黄曲霉也有明显作用,但因其具有毒副作用,已被禁止使用于饲料中。
1.5苯甲酸和苯甲酸钠
苯甲酸为白色叶状或针状晶体,无臭味或稍带安息香或苯甲醛的气味,具有吸湿性。苯甲酸对广大范围内的微生物均有抑制效果,但对产酸菌作用较差。苯甲酸钠为白色颗粒或无定形结晶性粉末,无臭味或微带安息香味,对黑曲霉、娄地青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家禽饲料添加剂中主要使用苯甲酸钠。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在饲料中的适宜添_h日量为0.05%-0.10%,最多不得超过0.10%。
1.6乳酸及其盐
乳酸是应用最早的防霉剂,其抗菌作用弱。当浓度达到O.5%时才显示出防霉效果,对厌氧菌作用明显。乳酸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一般为0.2%-1.5%。乳酸亚铁制剂,纯度在95%以上,添加量一般为0.3%一4.O%。
1.7双乙酸钠

双乙酸钠是一种新开发的食品级防腐剂,具有高效、无毒、无致癌性、无残留、适口性好等优点,但价格高,一般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0.1%-0.8%(表2)。
表2双乙酸钠添加剂量
1.8复合防霉剂
由一种或多种防霉剂与某种载体结合而成的复合防霉剂可保持甚至增加单一霉剂原有的抑真菌功效,并免除或降低单一防霉剂的腐蚀性与刺激性。如防霉剂"Mold-x"由丙酸、乙酸、山梨酸和苯甲酸均匀地分布在硅酸钙载体上而制成,其抗菌活性来自各有机酸的协同作用,除防霉外还有增进食欲的功效,其添加量为0.05%-0.1%。Adofeed由丙酸包含于油悬浊液中制成,抑菌活性明显优于相应的粉状防霉剂。国内同类产品如“克霉灵”、“克霉净”等.也已投入使用。
2饲料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可与过氧化物结合,阻止氧化过程的继续进行;有些抗氧化剂,由于本身易氧化,因而首先和空气中氧结合而自身氧化,保护饲料易氧化成分;还有些物质,本身不具抗氧化作用,但可与其他抗氧化剂起协同作用,有提高抗氧化作用的效果。
饲料抗氧化剂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还原剂(如亚硫酸盐类、抗坏血酸及其盐等)、阻滞剂(如a一生育酚、二丁基羟基甲苯、丁基羟基茴香醚、乙氧基喹啉等)、协同剂(如酒石酸、柠檬酸等多元酸)、螯合物(如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钠盐等金属络合剂),按来源又可分为天然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类、生育酚类、没石子酸酯类、糖醇类等)和人工合成抗氧化剂(主要包括二丁基羟基甲苯、丁基羟基茴香醚、乙氧基喹啉等)。饲用抗氧化剂应具有高效、无毒、无异味、无异臭、成本低等特点。
2.1乙氧基喹啉
又称乙氧喹(EMQ),商品名称为山道喹,别名乙氧喹、衣索金、珊多喹等。是一种黏滞的、呈橘黄色至褐色的液体,不溶于水,但溶于动植物油中。它能保护维生素A、维生素D、鱼肝油、各类脂肪、肉粉、鱼粉、骨粉、胡萝卜素等饲料中易氧化的成分。防止其变质,其抗氧化能力比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和丁基羟基茴香醚(BHA)高得多。鱼粉、骨粉、脂肪类饲料中乙氧喹添加量为0.005%~0.010%,维生素A、I)等饲料添加剂中使用量为0.01%~0.02%;全价饲料中添加量为0.005%~0.015%,一般建议其最高添加量不超过0.015%(美国FDA批准最高使用量)。
2.2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为白色结晶或结晶粉末,无味、无臭,对热稳定。不溶于水及甘油,能溶于油脂及许多溶剂中。BHT在肉鸡体内残留量少,停留二昼夜排出90%以上。国家标准中规定配合饲料中用量为0.015%。它与BHA或有机酸(常用柠檬酸)合并使用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但二者总量不得超过0.02%。和BHA以及没石子酸丙酯(PG)联用总量不超过0.01%,PG不超过0.005%,最大使用量以脂肪基础计。
2.3丁羟基茴香醚(BHA)
为白色或微黄色蜡样结晶性粉末,带有特殊的酚类的臭气及刺激性味。BHA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抗菌作用。BHA作饲料添加剂,在家禽饲料中一般用量为0.006%一0.012%,而在鱼粉及油脂中用量为0.01%一0.10%才能保证效果。它与BHT或有机酸(常用柠檬酸)合并使用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但二者总量不得超过0.02%。和BHT以及PG联用总量不超过0.01%,PG不超过0.005%,最大使用量以脂肪基础计。
2.4其他抗氧化剂

除上述三种主要的抗氧化剂之外,抗氧化性维生素类,如维生素E、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以及没石子酸丙酯(PG)、叔丁基对二酚(TBHQ)和丁羟基甲苯等也具有抗氧化作用。另外还有大豆异黄酮、茶多酚、中草药抗氧化剂等天然抗氧化剂以及一些复配的抗氧化剂,使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添加。

备注:未加说明出处的使用推荐量参考《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杨振海,2003,中国农业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15 11:5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