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tony2005428

青岛农业大学校友风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6 2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楼的,你叫什么名字啊?现在不报出来,将来即使有你的名字我们也不知道啊!呵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1-8 14: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xuehu:
发表于 2008-3-17 13: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为校友,深感荣幸,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啊:tiaotiao:
发表于 2008-4-1 11: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楼主 的帖子

顶起来,我也要向他们学习,争取将来自己干
发表于 2008-5-6 15: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目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带强:tiaotiao: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4: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政才:现任农业部部长

孙政才,男,汉族,1963年9月生,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农学博士,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山东莱阳农学院,同年考入北京农林科学院,师从我国著名玉米栽培界的带头人陈国平先生,获硕士学位,后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农学博士学位。
  自1987年5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出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室副主任、土肥所所长、所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等职。
  1997年离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先后出任北京市顺义县副县长、代县长、县长,北京市顺义区区委副书记、区长。2002年2月任北京市顺义区区委书记;2002年11月任北京市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2006年12月4日任农业部党组书记,2006年12月29日任农业部部长。

http://news.qau.edu.cn/upload/2007_04/07043023487067.jpg


2007年1月14日,孙政才(左一)考察南充仪陇县新政镇九岭场村询问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情况(资料图)


    2006年12月29日,孙政才出任农业部部长。22年前,孙政才走出荣成市虎山镇五龙嘴村。

  2007年1月4日靠晌时,记者来到了孙政才的家乡五龙嘴村。

  这是一个西、北两面濒临大海,东、南接陆地的村庄,全村现有620户人家。村东、村南连绵起伏的山野上,有郁郁葱葱的松林和成片的麦田,山脚下卧着两个水库,冬日的田野并不显得萧瑟。隔着靖海湾,五龙嘴村北面是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文登市的张家埠港。

  今天的五龙嘴村村容整洁,在一排排规划整齐的红瓦房之间,间或有数栋青麻石砌墙的海草房,屋顶上早已泛白的海草见证着这个村庄600余年的历史。

  冬日午后的阳光温暖而柔和,上了年纪的村民跟往常一样,三三两两聚集在墙角下晒太阳。一听到记者的问话,一下子都热情地聚拢过来,很显然,他们都为孙政才而感到自豪。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孙政才是五龙嘴村有史以来学问最大、也最有出息的人。还有上了年纪的村民回忆说,上小学时,孙政才就学习很好,人也很老成,从不跟同学打架,一直都是班长。有人指着临街的一栋红瓦房说,那就是孙政才的家。院门已经上了锁,有村民介绍说,孙政才的父母现在荣成市区生活。

  孙政才当年就读的五龙嘴小学体育老师张树皆向记者介绍,上小学时孙政才的个子挺高,性格平和,甚至有些腼腆,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还是学校篮球队的中锋,“三步上篮不仅动作标准,而且命中率高。”

  在附近的邱家村,记者碰巧遇到了孙政才高中时的同学邱先生。他介绍说,当时自己和孙政才一起在黄山的荣成十三中上学,当时的高一被分成三个班,自己和孙政才被分在一个班。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都不好,孙政才和同学们一起住校,每个周末结伴回家背干粮和咸菜,只是他总要比其他同学早回校,学习也很刻苦。1980年高中毕业时,班上只有三四个人考上了大学,孙政才是其中之一。

  在五龙嘴村,有位热心的村民从家里拿出一本2001年出版的《五龙人》村志。村志第192页有关于孙政才的介绍:生于1963年10月。1980年考入莱阳农学院,1984年毕业后直接参加研究生考试,成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陈国平教授所带的两名硕士研究生之一;接着攻读博士学位,并去英国留学一年。靠他的勤奋质朴和老成持重,深得导师和农林科学院领导的信任和器重。因此,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年仅30岁的孙政才即被任命为农林科学院土肥研究所所长,不久被提拔为北京农林科学院副院长。1997年,他被选任为北京市顺义区区长(正厅级),时年仅34岁。

  对于孙政才的成长,村志用“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同所有的成功者一样,他成功前面付出的是辛劳的汗水”来评价,并以此来鼓励村里的后生们。

  对此,《五龙人》收录了关于孙政才的典型例子:为了准备研究生考试,1984年的寒假,孙政才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连春节都没有回家,在学校图书馆里挑灯夜读。偌大的图书馆,常常只有他孤身一人。数九天,夜深时寒气逼人。为了御寒,他披着大衣,再用毯子包着腿和脚,这样坚持夜夜苦读。

  在莱阳农学院学习期间,孙政才与教授一起搞小麦品种实验,不慎将一块粉笔头丢失在已翻过并作过土壤成分分析的试验田里。在常人看来,区区一块粉笔头丢在田里没啥关系,但在教授看来,它改变了一部分土壤的成分结构,就有可能影响一颗或几颗种子的发芽、生长,进而影响到整个实验的效果。于是,老师硬让孙政才将试验田认认真真地又翻了一遍,累得他腰酸背痛、大汗淋漓,才找到那块粉笔头。村志上说,这件事对孙政才的教育和影响很深。“他在学术上的造诣,除了个人的天赋和勤奋之外,与教授和导师们这种严格科学的治学态度对他的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摘自《威海日报》)




用现代农业致富百姓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考察南充纪行


四川新闻网-南充日报讯 2007-1-15
  本报记者  张德利
  
    青山依依,绿水潺潺。一栋栋披檐坐脊、白墙黛瓦的川北民居点缀其间。苍松翠柏掩映下,一条条便民路通向农户,一户户农家生机勃勃。昨(14)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冒雨考察仪陇县新政镇九岭场村,这样一幅和谐新农村的美丽画卷让北京来的客人很是迷醉。

  一

  昨天,孙政才率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科技教育司等有关方面负责人深入我市农村及农业科研单位考察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情况。孙政才一行在副省长张作哈,省政府副秘书长唐建军,省农业厅厅长滕彩元,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高先海等陪同下,先后深入到仪陇县新政镇九岭场村、复兴镇万兴村和南充市农科所考察,与当地干部群众及农业科技人员拉家常、论变化、谈发展。孙政才在考察中强调,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脚踏实地地干;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服务农村经济;必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搞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要通过新农村建设来改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办成人民群众满意工程;要通过构建现代农业,致富一方百姓。

  “新农村就是好,吃水不用肩膀挑,煮饭不用柴火烧,走路不走泥巴路,党的恩情忘不了。”在新政镇九岭场村三组,村民谭成英用朴实的打油诗道出了新农村建设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孙政才问谭成英:“你家吃水问题解决没有?做饭烧菜还是用沼气?收入有没有增加?”谭成英回答说:“沼气做饭用不完,我们洗澡也用沼气。”谭成英还把孙政才一行带进厨房,她轻轻拧动沼气炉灶点火开关,蓝色火苗就直窜锅底。

  “你们这里好多农户用上了沼气?”“90%的农户都用上了,家家户户还吃上了自来水。”“一年收入有多少?”“打工、养獭兔、种果树,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的收入。”谭成英一一回答孙政才的提问。

  随后,孙政才来到村民赵秀珍家的厨房,看着赵秀珍打开水龙头,清清的泉水就流进了水缸。“不错,去年干旱有水吃吗?”“有水吃。”听到老百姓爽快的回答,孙政才对仪陇抓人饮解困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

  当地村干部向孙政才介绍,九岭场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点抓了“水果、獭兔、劳务开发”三大立村产业。目前,全村有大五星枇杷500亩;建起了年出栏种兔5000只、商品兔2万只的兔场1个,辐射带动养殖獭兔500余户;劳务输出321人。去年全村农民人均增收320元,达到3100元。孙政才听后连声赞叹: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让农民持续增收。

  听说“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专为种植养殖户解决困难,且一呼即到。孙政才饶有兴致地拨通了这个热线。“您好,这里是仪陇‘三农’服务热线,请问您需要我们提供什么帮助?”听筒里传出这样的语音提示。孙政才说:“这样的服务平台建得好,当今农民最缺的就是技术。”

  新农村建设怎么搞?该县探索的民主管村“四权”新模式回答了这一问题:新农村建设群众参与是主体,搞什么产业、生产设施怎样建设都由群众说了算。孙政才听后点头赞许:这样的模式很好。

  二

  当天,孙政才来到复兴镇万兴村考察了仪陇县绿原兔业公司,万兴村按照“龙头企业帮村”的思路,引进绿原兔业公司带动发展兔业,现在全村獭兔养殖96户,年可出栏獭兔1.4万只。村里组建了扶贫互助社,组织培训生产技术,开展联合购销,讨论生产项目,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听了村民和基层技术推广员的介绍,孙政才说:“今天看了非常高兴,一是老百姓对新农村建设的情绪非常好,说明新农村建设工作抓到点子上了,抓到老百姓最需要的点子上了。二是来看看去年特大旱灾之后,广大群众灾后生活怎样,生产恢复怎样,我看了几户,感到恢复得真好,大家灾后重建很好,仪陇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要继续坚持。”

  孙政才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老百姓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做起,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服务农民这个中心,发展增收产业;要采取不同的办法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切实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生产水平,赢得市场。

  在该县复兴镇万兴村考察时,孙政才看望了该村四组村民蒋伦先,并为他送去了慰问金。

  三

  孙政才在考察中所到之处,特别强调了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为了解南充农业科技服务“三农”的情况,当天下午,孙政才一行专程来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检查工作。孙政才对南充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说,农科所的工作最贴近农业生产一线,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中大有可为,要继续强化创新,努力攻关,强化服务,让科技成果惠及农民,形成支持农业发展的强大科技合力。农业科技人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作出更大的贡献。

  孙政才强调,农业科技要真正加强合作,实现农、科、教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服务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强大科技合力,不断加强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切实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当天,孙政才一行还参观了朱德同志故居纪念园。

[[i] 本帖最后由 tony2005428 于 2008-5-11 14:43 编辑 [/i]]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4: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幸福:鹰击长空

张幸福,1955年4月出生。山东莱阳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山东莱阳农学院农学系学习。1982年1月至1984年3月,在山东省招远县任农业技术员。1984年4月至1984年12月,历任招远县宋家乡党委副书记、乡长;1985年1月至1985年7月,任招远县辛庄镇任党委副书记、镇长;1985年8月至1987年1月,任招远县农村工作部任部长;1987年2月至1990年7月,任招远县县委常委、农村工作部部长;1990年8月至1991年7月,任招远县县委副书记;1991年8月至1992年9月,任招远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主持招远县政府工作;1992年10月至1992年12月,任烟台市政府副秘书长;1993年1月至1996年5月,任烟台市芝罘区区委副书记、区长;1996年6月至1997年11月,任烟台芝罘区区委书记;1997年12月至2001年12月任烟台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2002年1月至2005年11月,任烟台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分管经济工作;2005年12月至今,任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幸福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勉敬业,团结实干,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在任农技员期间,参与承担了一大批农业科研推广技术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任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期间,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巩固发展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镇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县农工部工作期间,着眼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积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搞好调查研究和科技指导,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县政府工作期间,注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所分管的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分管的经济建设工作年年有亮点,城市形象有了根本改观。

  自2001年2月在芝罘区工作,特别是2003年1月任区政府区长期间,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保持芝罘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方面,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不走过场、不搞形式,抓落实,出成效,把教育活动引向深入,逐步掀起全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高潮。

  目前,张幸福同志在山东航空集团任职。他主张山航集团公司以强化核心单元业务竞争优势、提高传动辐射能力、“做富做强山航”为目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扬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不断推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4: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禹山林:一粒种子的境界

一粒花生,要经过多少次培育筛选,才能被选为播种的种子?一粒作为播种的种子要在黑暗的泥土中挣扎多久,才能破土而出?才能生根,发芽,开花?而一朵花蕾,又要承担多少风雨的洗礼才能结出果实?

  禹山林说,开花结果,是每一粒种子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所有的努力、磨砺都是值得的。而人生,也是如此。只要一个人的心中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开花结果。

  “这样郑重其事地采访我,我觉得一点都不自在。”

  虽然取得了众多的荣誉,但禹山林面对采访却是异常低调,就像他培育的花生一样。这,让记者想起了小时学过的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最可贵,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所以人也要像花生,要做有用的人。”

  而且,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深刻地感受到,禹山林成功的关键是因为他对人生犹如一粒种子的理解。他说,人生,要有播下一粒种子的虔诚,等待一朵花盛开的耐心,呵护一株幼苗的细致,还有,执拗宛如树根抓紧泥土的信念。


“只要种子还在,希望就在”

  种子看似柔弱却是坚韧的,即使是贫瘠的土壤,一旦阳光照耀,雨露滋润,它们依然能够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禹山林的人生轨迹颇具戏剧性。按他的话来说是“一粒种子的成长,需要土壤、养料、阳光、水份,还要经历各种磨难,人生也是这样,但只要种子还在,希望就在。”

  1975年,禹山林高中毕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家庭成分是中下农的他并没有获得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的机会。无奈下他回到了家乡。

  “先在生产队里推了一个月的小车,在镁矿寻找大白粉原料(滑石),别人都认识,可我刚开始干不知道,光捡大的石头推,结果推了一车大理石回到家,白干了一天也没挣着工分。”

  一个月后,机会来了,在学校就喜欢钻研机械的他被村里选中开柴油机。又过了一段时间,“渔业大队招渔业会计,不管怎么说,咱也算是知识青年回乡”,所以最终在应聘的7个人中禹山林脱颖而出。

  “这可是个好差事,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各个渔场跑,青鳞鱼1毛2分钱收购,1毛4分4零售,不用珠算咱张口就来,当时和渔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做各种鱼给我吃。”做渔业会计这段“幸福时光”,禹山林至今记忆犹新。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禹山林的机会又来了。当时的现金会计劝他考中专,这样把握大一点。但禹山林说,要么不考,要么就考大学。在升学率只有1%的这次高考中,禹山林家乡所在的姜于孙家村就考上了11个中专,1个大本,一时间轰动了城西一片,而禹山林就是那个考上大本的人。

  在考试前的填报志愿中,禹山林“虽然是从农村长大的,但我一开始真的并没有想学农,我的第一志愿是山东工学院内燃机系”,但是按照当年的录取办法,他没有学成机械,而是被山东莱阳农学院录取。

  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机械师,但是,却多了一位农业专家。


“他就是一门心思要搞科研”

  种子发芽的声音是美丽的,结果的场面是喜悦的,可为这一天,禹山林耗尽了太多的精力。

  1982年禹山林从山东莱阳农学院毕业,按照当时的政策,作为学生干部的他,会被优先考虑省直分配,一位老师告诉他,现在国家百废俱兴急需人才,你年轻又有文化,前途不可限量,“几年后当个县长没问题”,但是务实的禹山林并不想从政,而是选择了“干点实事”。后来,他的很多同学确实在政界取得了成功,但禹山林并没有后悔自己最初的选择。

  于是,禹山林主动要求去了当时还位于莱西的山东农科院花生研究所。但现实与禹山林想像中大相径庭。“那地方在农村,太偏了,像个监狱一样,人迹罕至,就边上有个麻纺厂,没办法,所里有很多人都是找的麻纺厂的对象。”

  但偏有偏的好处,“能够静下心来真正钻研点业务”,除了在田里钻研,禹山林就是呆在宿舍里看外文资料和学报。这给他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和专业基础。

  1985年,中国农科院选送一批农业人才到印度国际半干旱作物研究所进修,要求英文必须过关,这给了英文功底一直较好的禹山林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全院英语考试中,我在花生所位居第二”,然后到北京考试,“当时主要是考口语,考官问的有些问题我能听懂可是我的表达不是太好,索性就用中文来回答,可能是我的真诚打动了考官”,1985年5月18日——禹山林清楚地记得是中国足球队冲击世界杯输给香港队的前一天,他被选中到印度进修花生遗传育种。

  回国后,禹山林把他的青春热血、宏图大志、汗水和泪水,都浸泡在了花生科研广阔的领域,多年来,虽然先后担任花生研究所的各项领导职务,但他从没有放下研究工作。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了30多项课题研究任务,是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第二主持人;在“十五”期间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多项课题:课题“优质、高产、多抗、专用花生和芝麻新品种培育”;“优质高产专用花生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与利用”;主持了科技部国家“十五”主要农作物科技攻关重大专项“花生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随后又参加了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和产业化开发项目“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规模转化技术与新品种(系)选育”;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高产低脂肪出口大花生新品种花育17号试验示范”;农业部农业跨越计划项目“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花育17号和鲁花15号生产技术体系试验”、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优质出口和超高产高油花生新品种选育”、“花生新品种DUS测试技术研究”;山东省花生良种产业化(三零工程)项目(4项)等12个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花生原种繁育基地、国家油料作物花生改良分中心、青岛市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的组建及承建工作。

  禹山林的内心当中不仅有着对花生科研事业的执著,更有着对这个土地深厚的感情,“他就是一门心思要搞科研。”这是多年来所有人对他最公正的评价。


真正的顶点在未来

  一粒种子,从苍穹中孕育出欢畅,用芽破土的精神,向空明的境界登攀。
  
  刺激禹山林进行花生品质育种改良缘于一份订单。

  1982年,美国花生大幅度减产,而当年中国的花生却获得了大丰收,英国的肯阳公司就与作为花生生产大省的山东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签了一个大订单,预订了来年的花生。可到了1983年美国花生取得了丰收,英国这家公司想取消合同,但是又苦于有约在先,不经意间他们发现中国的花生油酸和亚油酸的比值过低,制品货架寿命短,于是他们就以此为理由取消了这份订单,这给国家和花生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省粮油公司和科委、经贸委等单位联合到花生所来调研,国家1984年也曾经立项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莒县和即墨成立了专项研究课题,但由于当时对于花生油酸和亚油酸的比值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研究并没有取得成功。

  年轻的禹山林把目光聚焦在高油酸/亚油酸育种改良上。

  1997年,禹山林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北卡大学学习研究,他把重点放到了高油酸和亚油酸的比值问题上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参加和主持选育定名推广了鲁花6号、鲁花8号、鲁花9号、鲁花13号、鲁花14号、鲁花15号、79266、8130、花育17号等花生新品种。2002年以来主持选育了花育19号、花育20号、花育21号、花育23号、花育24号等花生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引进国外花生种质400余份,丰富了我国的花生种质基因库。

  主持完成的“专用花生新品种创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研究的“高产出口大花生新品种鲁花9号选育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辐射创造花生新品种种质及其利用的研究”和“早熟高产大花生新品种鲁花14号的选育与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出口专用大花生新品种8130选育与推广”和“花生品种资源搜集、整理、保存、研究与利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他主持着国家“863”计划“花生脂肪酸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农业部“948”计划“花生加工技术引进与示范”,同时还有山东省重大攻关专项“利用农业生物质生产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良种工程“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口创汇型花生新品种及产业化开发”,青岛市重点项目“橄榄油型花生新品种研究”,农业部“国家花生改良分中心二期建设”和山东省“花生重点实验室”等多项建设项目。

    “现在我在研究如何提高花生营养功能成分以及花生脂肪酸组分的研究,还有花生成果转化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大豆最大的进口国,去年我们在东北建了成果转化基地,希望通过研究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花生所最近又研究利用花生下脚料和地沟油制造生物柴油,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预期,大胸怀、大境界的禹山林,真正的顶点在未来。


“我是为未来的院士做铺垫的”

  在种子即将修炼到了花蕾的境界,即将开花结果的刹那,禹山林有了呵护一株幼苗的细致。

  如今,禹山林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培育青年一代和农业咨询工作上,他现在除了自己的研究工作,还要给所里8个博士确定研究方向——未来院士的方向。

  “我尽可能给他们创造最好的科研条件,是人才就给他们最大的发挥空间。就像对待一粒种子,给他们最适宜的土壤、养料、阳光和水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茁壮成长。”禹山林说。

  对此,攻克世界性能源难题——利用花生下脚料、动物油脂和地沟油等制造生物柴油的花生研究所的杨庆利博士等一帮年轻人深有体会。

  当年,杨庆利分配到花生研究所后想继续深造考博士,当时科研工作确实需要他,继续深造势必影响当时的工作,但禹山林想,学习是好事,不放他走他工作也不安心,再说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为农业做贡献。于是禹山林与当时的所领导商讨同意了杨庆利的请求,并积极帮杨庆利联系博士导师,感动下,杨庆利博士学成后拒绝了别人留任的要求,毅然又回到了花生研究所,“跟你干觉得踏实”。

  禹山林不仅支持年轻人继续深造,最关键的是能够在业务讨论会上给他们提出一些建设性甚至逆向思维性的意见,“我经常教导他们,研究要有逆向思维,一条路不通可以想想从别的甚至相反的方向去钻研。”

  “我经常激励我的年轻同事,努力下去一定能成为院士,我愿意为未来的院士做铺垫!”禹山林虽然开着玩笑,但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自在随意的太极拳爱好者

  禹山林就像一粒种子,在随遇而安的机缘中,泛出一片安然的绿茵……

  现在,禹山林的所长办公室里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他除了处理所里的事务,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一年得有一半的时间在外出差,2001年不连双休日,办公室给我的考勤是出差115天。”

  虽然工作如此繁忙,但禹山林比较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星期日在等待记者短短的时间里,他还上网和别人下了一盘象棋。“象棋我下得一般,但我特别喜欢体育,中央5套体育频道是在家里电视的固定台,什么体育节目都喜欢看。上大学的时候喜欢打篮球,在校队打前锋,到了花生研究所开始学打乒乓球,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所里举行乒乓球赛我还是所里冠军哩。”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间的限制,禹山林渐渐喜欢上了太极拳,“我性子比较急,打太极拳能修身养性,年轻时候我就开始学简化太极拳,现在可是跟正宗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振铎学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天都要花一个小时练3趟剑或者5趟拳。可以说是个太极拳爱好者吧?”

  安于平凡是一种境界。禹山林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能做一粒种子,就去培养希望。能做一滴雨珠,就去滋润万物。在事业之外,禹山林就像一粒种子,在随遇而安的机缘中,泛出一片安然的绿茵……

■专家简介

  禹山林,1982年于山东莱阳农学院顺利毕业并获学士学位,现在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国际花生研究与发展协会副主席,国家花生新品种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山东高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山东省农科院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政府花生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首席专家;青岛市政协常委;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

  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参加编写科技著作4部。参加编写的《中国花生栽培学》2004年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中国图书奖”;《山东花生》2000年获华东地区科技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原载2007年11月30日《齐鲁周刊》 总第420期)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4: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晶珊:花生里面有奥秘

http://dzrb.dzwww.com/dazk/dzzm/200803/W020080307294047604271.jpg

近几年,一种黑粒花生因其独特的保健作用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作为世界独有的黑种皮花生,因为产量低、育种难,只在山东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的种植。200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项目“专用花生新品种创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青岛农业大学(前莱阳农学院)生命科学院的教授王晶珊正是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王晶珊介绍说,就像人类有黄、白、黑皮肤一样,受基因的控制,除了普通的花生之外,还有黑花生(也被称作富硒黑花生,黑粒花生)、白花生(也被称作白粒花生)以及红白相间的彩色花生。“黑粒花生富含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达27%,蛋白质、高精氨酸含量分别比普通花生高5%和23.9%,钾、锌、硒含量分别比普通花生高19%、48%和101%。”

  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王晶珊调回莱阳农学院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王晶珊越来越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开始不够用了。1992年,王晶珊东渡日本,攻读农学硕士、博士学位,并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

  留学期间,王晶珊开始进行体细胞杂交法在甘薯育种应用上的基础研究。“传统的杂交技术是在开花时通过杂交授粉来获得后代,然后从中选择优良个体培育新品种。而对于杂交不亲和的种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杂交授粉,也就得不到杂种后代。如果在实验室中通过将杂交不亲和的植物体细胞进行融合,再进一步培养得到再生植株,就可以获得体细胞杂种后代,从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

  1998年王晶珊获得了农学博士学位,带着她的甘薯项目回到莱阳农学院,并成功地培育出两种全新的甘薯新品种——甘薯同一不亲合群内品种间体细胞杂种以及甘薯与其杂交不亲和的近缘野生种间体细胞杂种,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不过,王晶珊最念念不忘的还是花生,她所主持的课题也大多与花生有关,她所取得的成绩也多与花生有关:“专用花生新品种创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花生品种资源的搜集、研究、保存及利用”2000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王晶珊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并获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等国家六部委颁发的成就奖。授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并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让王晶珊微感遗憾的是,与甘薯相比,体细胞杂交法在花生育种上的应用至今还没有突破,“不过我是个喜欢工作的人,而且也喜欢我的工作,就算在研究中有起起伏伏,在实验中有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我也愿意继续研究下去。”王晶珊笑着说。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4: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金宝:从高校走出来的动物医学专家

[table=98%][tr][td]http://news.qau.edu.cn/upload/2007_05/07050117479116.jpg[/td][/tr][/table]
[b]从高校走出来的动物医学专家
——记山东省农科院院长王金宝教授[/b]
[b]外圆内方———生活很有情趣 做事非常认真[/b]
  谈到学生时代的王金宝,他的大学老师对他的印象深刻。
  “这个学生很有生活情趣”,他的老师说。他喜欢写作,平时能哼上两句,体育运动也少不了他,网球打得很不错呢!更可贵的是,他能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同学和老师中有较高的评价。
  正如很多老师对大学时王金宝的评价:个子不高,很有闯劲的一个小伙子。他是学校记者团创始初期的主要成员。采访起来风风火火,而且写出来的文章让人交口称赞。通过和他交谈,知道他之所以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是因为每次采访之前他都要认真地做准备。这就是他的做事方法———外圆内方,经过了认真地准备就敢于出手,信心十足地完成任务。
  就这样,大学毕业后,他被学校选中留在母校任教。
[b]热情稳健———工作有热情 处事很稳健[/b]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王金宝回到自己的母校———莱阳农学院任教。
  他说:“我大学毕业后得到学校和领导的信任,成为一名教师。在从事教师工作的三年里,领导、同事的信任和帮助,学生们的认可,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领导一直鼓励我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能力,正是这样,我才得以有了以后的发展。”怀着对人生的祈盼,三年后,他离开了学校,踏上新的求学历程;带着对母校的深情,在完成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业后,他又回到了母校,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因为他对工作有很高的热情,在工作上总能不断地进取创新,因此,他很快得到了领导、同事们的信任。短短的几年,他便成为动物科学系副主任、主任,不久又被提拔为莱阳农学院副院长兼科研处处长。在他担任科研处处长期间,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山东省列第一位,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列居第34位。特别是克隆牛研究先后两次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
  同事对王金宝的评价是:他做事很果断,而且是言出必行。更关键的是他的工作方式非常稳健,对物资的利用和人才的整合都能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同事中有很高的威信。
[b]内修外括———自己要有突破 先行更有说服力[/b]

  谈起王金宝的魅力与威信,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他自身的经历。他是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是一个学者型的领导。他现为山东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预防兽医学学科负责人及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优秀中青年科学家”,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从事动物疫病的诊断及免疫防制方面的研究,围绕动物疫病防治中的新兴领域———动物免疫调节(免疫增强及免疫抑制)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主持完成了国家科委“八五”攻关项目子课题“BCG对母猪及仔猪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二是主持完成了山东省原科委“氦氖激光对牛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199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是主持完成了山东省原科委项目“中药对鸡免疫抑制调节作用及其免疫增强剂制备的研究”及山东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复方中药多糖对鸡免疫功能调节作用机理的研究”,1999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是主持完成了“CPG-DNA分子免疫佐剂的研究与应用”,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4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猪疫病防治研究方面,他主持完成了“山东省规模化猪场疫病防制系统工程研究”,在系统进行我省猪疫病的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了主要疫病的诊断方法、免疫程序、防治措施,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猪PRRSV抗体、RTPCR检测PRRSV的研究等,2001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抗病毒新药———瘟毒杀的研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了省科委课题“高浓度病毒抗原制造工艺及疫苗研制”研究;主持完成了“初乳lgG向仔猪血液转移机制的研究”;主持多项有关PRRSV病毒E.MN基因克隆表达方面的课题,经鉴定PRRSV结构蛋白表达及基因疫苗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统计,近几年王金宝教授共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校理论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著作2部。
  在谈到自己的工作为什么紧张而又比较顺利时,王金宝深有感触地说:“首先我是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我懂得科研人员的快乐与艰辛,懂得他们的工作方式与流程,关键是我懂得什么是他们最需要的,怎样帮助他们把科研工作做好,做出色。所以我与他们配合得很成功,我们在一起工作很高兴,很有动力也很有热情。”
  2004年5月,王金宝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除了继续他的本职工作,他又在新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参加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组织开展节能技术产品博览会等,很快地融入了自己的岗位,并开始焕发出一种新的生机。
  其实,在担任农科院院长之前,王金宝就很注重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贡献。除了依靠母校的科研实力,加快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为农民朋友和社会做贡献外,他还担任很多社会兼职,充分发挥自己的多方面能力。他曾担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畜牧分团团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分会常务理事、禽病分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未来无限阔,责任记心头。作为高校走出来的动物医学专家,作为一名教师,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王金宝院长对自己的人生信念永远执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19 16:4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