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和2006年,新希望还先后发起组建两家房地产公司——成都新希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四川新希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某些房地产开发商数钱都忙不过来的时候,四川新希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到2010年6月累计亏损52.1万元,成都新希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同期累计净利润5620万元,算是挽回一点面子,一亏一盈,打个平手。 “窝心”的事还没有结束。2006年底,新希望投资10290 万元,获得北京千喜鹤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千喜鹤”)9600万股权,占该公司注册资本的60%。2007年到今年6月底,虽然没有公布具体数目,但千喜鹤持续处于亏损状态,至今未见起色。 对于十年多元化尝试后的公司状态,新希望有一个这样的自我概括:“总体上看,本公司业务较为分散,主营业务不突出。” 饲料业务是块“臭豆腐” 在剥离乳业和房地产资产,注入六和集团与南方希望的农牧资产后,新希望再次回到原点,重新打理颇有些“臭豆腐”意味的饲料业务。 如果没有六和集团和南方希望资产的注入,在国内饲料行业,新希望只能排到第五的位置,这与人们心目中“饲料大王”的印象相去甚远。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整理的数据显示,新希望饲料的毛利率在2002年达到最高的13.61%后,一路走下坡路,2007年跌至低谷,只有6.73%,这两年虽有所回升,仍在10%以下徘徊。而2003年以来,“非典”、禽流感、蓝耳病等疾病的暴发此起彼伏,几乎没有停点,让已经被大豆、玉米等原料价格暴涨暴跌折磨得够呛的饲料巨头们苦不堪言。新希望的反应是搞点“副业”,分散风险;而国内曾经的饲料“老大”卜蜂国际[1.16 10.48%]干脆在2008年把饲料业务全盘卖给了母公司卜蜂集团,脱身躲清闲去了,不过回头得也很快,2009年底又把饲料业务从母公司买回来了。 虽然看上去不怎么样,饲料行业却并不缺乏未来的发展空间,如同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中信证券[13.75 -2.07%]首席分析师毛长青认为,饲料行业竞争激烈、毛利率走低不是坏事,是机会,他说:“美国啤酒行业上世纪70年代毛利率也是在下滑,到了80年代中期,啤酒行业整合完了以后,毛利率又回升了,是一个典型的微笑曲线图形,中国饲料行业应该也是这样。” 重组后的新希望饲料销量在1000万吨左右,在国内绝对是巨无霸,六和集团在禽料上有竞争优势,而在发展较快的猪预混料、水产饲料上要掌握主动权,还得在“大”之外想办法。(来源于:第一财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