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我这岁数的老太婆还能当个‘小老板’!”近日,年过七旬的李婆婆手持一张“新农合作社”的股权单,嘴里仅剩的几颗牙齿也随着她的笑声在欢快“舞动”。 2008年11月,田心村集资办起了集体猪场。经过1年多的建设,猪场初具规模。村民要把集体经济这块“蛋糕”做大,于是都将分红投入扩大生产。 村民合股来养猪 “农民致富不容易啊。以前我们村是阳山县出了名的贫穷村,没想到现在我们因为这个猪场也翻身致富出名了,上个月,中央电视台也来采访我们呢!”李志文是阳山县太平镇大城村委会田心村小组的村民,听说记者要采访田心村的集体猪场,他兴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大城村曾是一个为大型农业企业养猪的车间,运行两年之后,因为代工养猪一头只有四五十元的利润,李志文、李志常兄弟觉得不合算,便决定自己干了。 南方农村报记者从阳山县科技和农业局黄绍雄主任处获悉:阳山县太平新农生猪专业合作社是由太平镇大城村田心村小组李玉常、李绍彬、李志文等养猪专业户发起,全体村民共同出资于2008年11月办起的企业组织。合作社以股份制模式合股经营,每股资金500元,村民以自愿原则参股,全村共有村民338人,入股股东338人、3389股。合作社办起了占地50亩的养殖场,建有母猪舍720平方米、公猪舍50平方米、保育舍300平方米、肉猪舍720平方米,场内有消毒室、技术培训室等功能室。养殖场现有母猪150头、肉猪830头,已出栏生猪3000头,每头利润约170元,去年实现每股分红200元左右。合作社规划在今后5年内,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万头,产值超1000万元,实现全村农户共同致富。 一家养猪场使得一个贫困山村有劳动能力的留守人员都有业可就,并且寄托了全体村民巨大的愿望。这是一家怎样的养猪场?9月15日,南方农村报记者来到了阳山县太平镇大城村田心村小组。 玉常感动全村人 “以前阳山人都说‘有女不嫁大城村’。我们村是穷得出了名的。那时我们村还没有通公路,又缺水,村民生活很艰难啊!”回想从前,李志文颇为感慨,“穷不过三代,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村民世世代代都这么穷啊。我们要改变,我们要争气啊!”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村民经常提起他们生猪专业合作社的第一任董事长李玉常。两个星期前,因劳累过度,李玉常不幸逝世。 “当时他(李玉常)是我们村子里最富裕的人。看到我们村民这么穷,在外面谋生的他经常回来接济我们,办集体猪场的建议最先就是他提的。”村民十分怀念李玉常,“才46岁的人啊,就这样离开我们了!” “我活这么大了,从没见过这样关心村民的人!” 李志文弹了弹卷烟上的烟灰,动情地给记者讲起了李玉常的故事。“可以这样讲,没有李玉常,就没有现在这么红火的集体猪场,就没有现在的田心村。我当了三届村主任,没有见过这样为村民劳心劳力却不求回报的人。” “起步的时候,我们很艰难啊,是他把村民团结起来,带领大家一步步捱过来的。”李玉常长叹一口气,“他以前经常在猪场待到很晚,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真的可以说是夜以继日了!” “猪场动工的时候,我们村子缺水,就是他带领着村民翻过几座山去挖井取水。你想象一下,他一个将近200斤重的人啊,背着工具,翻山越岭,可是他没有抱怨过一句。看到他满身都是泥水,我们全村人都感动了!” 弃医回家当猪倌 “我以前当过医生,还当过小学教师,但是董事长(李玉常)和我聊起猪场的事,我就辞职回来了。”李绍彬是现任新农猪场的场长,他扳着指头,给记者作了介绍,“现在我们的新农生猪专业合作社有董事长、场长,设了九个常委,还有出纳、会计,因为猪场是大家共有的,所以村民参与猪场生产建设的热情很高。而一整套的制度,都是李玉常生前制定的。” “他对工作可谓尽心尽力,我是自愧不如啊!”回忆往事,李绍彬有些激动,“每天早上,他都要给猪场的猪播放音乐,听说这样可以促进猪的生长。一些看似很小的事,他都亲力亲为。我记得有一次是凌晨两点多了,村里的一个山头起火,他得知后,马上从圩镇赶回,和村民一起上山灭火,当天照常来猪场上班。” 弟弟接过重担子 “现在感觉责任很重,这些都是村民们的钱啊。我一定要像我哥一样,努力把猪场建设得更好!”李志忠是李玉常的弟弟,李玉常走了,李志忠就接下担子,当上了新农生猪专业合作社的董事长。 “老实说,当初商议办猪场的时候,我是表示过反对的,因为当时我们的资金不足、技术不够,我担心风险太大,但我哥还是坚持一定要办。他经常对我们说,我们要全村一家亲,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才能和谐啊。”提起李玉常,李志忠眼睛湿润了,“以前,他经常帮助村里的人。过年过节,他都要给贫困户送肉送菜。” 富裕寄望养猪场 田心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而今,村里还保留着一个古老的职位:“村老”。“村老”是村里最有见识、威望最高的人,村中大事,经过“村老”同意才能行动。 记者采访了田心村的“村老”李清。 “当时李玉常几个人为办猪场的事来找过我,村民听说后都很踊跃,我们大家都很支持。”“村老”李清认真地对记者说,“那个时候,很多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听到这一消息后,能回来的都回来了,不能回来的都寄钱回来。办这猪场,李玉常他们几个也经受了很大的压力,开始的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呢。” “他们那几个常委现在还是没有工资的。新农生猪专业合作社赚了钱,我们还要继续投资,扩大规模,这样我们田心村才能更快地富裕起来!” 昨日,南方农村报记者与李志文在电话里作了一番交谈。 “现在每斤6.65元的猪价让村民对猪场的发展前景看好。今年到此为止,已经超过上年每股盈利200元的目标。” 李志文说,29日上午,把猪场17头大肉猪卖出后,他和员工们立即对猪圈进行消毒,随后对猪场的防疫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 “发展势头好,村民很开心,但也不能飘飘然。养猪是个高风险行业,对猪场防疫,大家都丝毫不敢松懈。防疫工作要非常细致谨慎。”李志文向南方农村报记者透露:猪场正在加大投入,设施先进的“空调猪室”即将投入使用,他们还将改变传统农村小规模养猪的习惯,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一个现代化的生猪养殖基地正在田心村迅速崛起,村民富裕的生活指日可待。 本报记者 黄裕东 实习生 刘博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