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ASF的影响,猪料企业纷纷上马高温长时调制(85度,3-6min)。目前对这种做法是否有效存在较大的争议(国外专家的有句话Vs樊老师)。不管如何,暂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有效,但至少是可以大大降低活毒污染风险的,做总比不做要好得多! 另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高温长时调制对维生素的破坏作用,到底可能破坏多少? 其实关于生产工艺对饲料中维生素存留率的影响有很多的检测数据与相关报道。2013年,中国海洋大学的严芳芳就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考察了湿法挤压膨化工艺与环模制粒对几种维生素存留率的影响。前者对维生素的破坏大于后者。 工艺参数如下: 混合环节的影响 调质环节的影响 挤压膨化制粒环节 冷却环节的影响 汇总 贮存环节的影响 四种脂溶性维生素在预混料中实际测得的含量分别为887032.6IU、141886.1IU及5800.3mg/kg和871.1mg/kg,换算成配方中含量则依次是7096.31IU,1135.16IU和46.15mg/kg及7.06mg/kg。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高温长时调制对当前经过稳定化处理的维生素的破坏作用是有限,且可以接受的。真真需要关注的是饲料生产出来后贮存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问题。 刘泽辉等(2015)也检测不同生产工艺对饲料中维生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与上述研究相近。 生产工艺参数 环模制粒影响结果 制粒造成维生素的损失率 挤压膨化对维生素的影响结果 不同调制温度和时间对维生素存留率的影响(方琳等,2004) 在《维生素与现代动物生产》(王安,单安山,2007)一书中,对加工和贮存对各种维生素的影响有更详细的数据信息。 原创: 万建美 知秋小鱼 Micronutrient转自:营养荟01 |